邹思祺
摘 要:“小先生制”是陶行知先生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提出的,也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在小学数学课堂上通过“小先生”的作用,使课堂变得活跃,促进学生真学习的发生。
关键词:小先生; 小学数学; 真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11-074-002
数学是小学阶段很重要的一门课程,在学习数学时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也要相信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正是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小先生制,人人都能做小先生。
“小先生制”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十分广泛,可以用于课堂内,也可以用于课堂外。无论低年级、中年级还是高年级的数学学习,“小先生制”都可以进行很好的运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真思考、真讨论更能促进学生的真学习。
一、“小先生制”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数学课堂是学生的舞台,在现代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有了更多表现自我的方式,在课堂上也能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思维活跃、敏锐的学生,在课堂除了自己学习新知识外,也可以帮助同伴解决课堂上出现的问题,甚至给其他所有同学、包括老师,说一说自己的见解,那就是一名名副其实的小先生了。
(一)“小先生制”在低年级数学学习中的运用
本学期学校老师开设了《两位数加一位数》这一课时,这是一年级下册的内容,在课堂中有这样一个环节,教学24+6,这一内容对于计算能力强的学生而言,比较简单,但是计算能力比较弱的学生就不能很快的理解和掌握,所以教师是这样设计这一环节:
1.教学例1:24+6=?
引导学生用小棒摆一摆算法,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指导。
集体交流:①指名学生上讲台摆小棒,边摆边说明算法和操作过程,指正座位上学生的摆法。②回顾操作步骤,总结归纳计算思路。
板书:24+6=30
③学生之间互相说一说,对自己、对同桌说。④补充说明6+24=30的算法,并总结规律。⑤小结。
学生学习了24+6后,学生之间互相说一说如何计算,在这个过程中,有几位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再次学习,和他交流的学生成为了他的小先生,讲给同伴听。同时在交流中,学生也得到的真思考和真学习。在数学课堂中,放手让学生多交流,学生也能成为很好的小先生。
(二)“小先生制”在中年级数学学习中的运用
中年级的学生相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表达能力加强,理解能力也相应提高,但是后进生会遇到的问题还是难免的,所以在中年级中,教师可以进一步放手,在一些内容的教学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生的争论也是学生真思考、真学习的体现。
《确定位置》一课时中,有很多学生活动环节,师生互动,学生参与情况良好。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环节,学生在学习了数对后,能正确表示自己的位置,这个时候我加深了难度,用字母表示数对加深难度,数对(a,1),数对(3,b),像这样的数对,学生在犹豫中,同学在讨论中更加理解数对的含义,第一个数表示列,第二个数表示行,而字母可以表示任何数,因此数对(a,1)表示第一行的所有人。
同理,数对(3,b)表示第三列的所有人。在此基础上,出示数对(a,a),有了前面的经验,学生思维更加开阔,认为表示所有人,当老师质疑时,学生也会思考,a和a相同,这个数对的列和行也就相同了,学生会产生争论,有认为只站斜着的一条,只有数对中两个数相同的学生才可以起立。这样的争论过程,正是学生产生了思维的摩擦,也在这样的摩擦中产生正确的认知。学生在讨论,争辩的过程中,有了真学习的体现,一位学生先进行了讲解:“这个数对的第一个字母是a,可以表示任何数字,第二个也是字母,照道理他们可以表示所有的数对,但是字母a和a是相同的,所以表示的数对第一列和第一行也应该是相同的,所以只有数对中两个数字相同的人才可以站起来。”这位学生俨然成了同学们的小先生,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放手,由着学生解释,在同学们的疑惑和恍然大悟间,就是学生真思考的过程,也让学生获得了真学习的体验。这样的学习过程有趣丰富,学生也能在活动中掌握新知。
(三)“小先生制”在高年级数学学习中的运用
高年級的数学更为抽象,尤其是像方程、图形这一类的教学内容,因此对于一些逻辑思维能力不强的学生,这是一个重大的挑战,而教师们为了赶课堂的进度,往往会忽略这部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应该大胆放手,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部分学生能很快结束的,就让他们去帮助一些出现很大问题的学生,以学生教学生,也就是陶行知先生说的“即知即传人”,还有一部分中等的学生,也可以采用互助式教学,每个人都是理解了一部分,那么请他们互相说出自己的想法,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分享给同伴,结合几位学生的知识点,大家就能一起攻克难关,这样的互助式学习,学生不仅成为自己的小先生,也成为了同伴的小先生。在《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一课时中,解决实际问题在数学中是非常常见的,很多教学目标中也要求学生达成这一点。解决问题中需要学生独立思考,课堂中孙老师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解决例题以及试一试。学生在独立解题中体现了学生真学习的过程,而在讲解中,学生也承担了小先生的作用,在学生产生不同的想法时,发表观点。老师只需要补充引导即可,这样的课堂学生把原本乏味的解题也变得活跃起来了。像这样的课堂,如果给学生充分的展示空间,学生也能把一个问题分析的很到位,并且同学之间也能直接产生互动,学生说错了或者解释不到位的地方,其他同学也能进行纠正和补充,这样的课堂更加地生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高。
二、“小先生制”在数学课堂外的运用
在数学课堂上,各个学段的数学都可以在不同的课堂上展现学生作为小先生的能力,不仅如此,在课堂外也能让学生做好一名小先生。
(一)数学课前做好自己的小先生
说到课前往往想到的是铃声响的三分钟,但是除了这个课前,还有在新课之前的课前,这个课前就体现在学生的预习上。我校数学组有一个叫“预习单”的东西,这个预习单主要用于学生的课前学习,课前一般可以用来复习,或者联系生活实际,想想生活中涉及到的知识点。
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认识三角形》这一课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份“自主预习单”,设计了三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忆一忆,画一画。
(1)过点A画已知直线的垂直线段,并量出点A到已知直线的距离。(2)画出B点到已知直线的垂线。
这部分的内容设计是联系了三角形的高,在认识高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学会画高,和画垂线的方法是一样的,所以为了唤醒学生的旧知,设计了这一环节第二个任务是找一找,画一画。在图上画出你找到的三角形。看谁找得多。
利用书上例题图,找三角形对于学生来说是简单的,但是找的多就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所以把这一环节放下课前,学生可以花足够的时间找三角形,在交流中也不会占用太多的时间。第三个任务是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三角形?把你想到的事物写下来。这个任务放在课前,学生正好在家或者在外面,不局限在教室里,学生的思维更加的开阔,想法也更加的多,在这个交流环节学生不仅能说出很多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还能拓展知识。让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学生提到了犬齿,在教室这个环境里,学生不会往这个方面去想,而在生活中學生就有着一双发现数学的火眼金睛。最后设计一个学习反思,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收获和困惑。通过自主学习,你的收获是什么?有什么质疑或困惑?很多学生预习完后就认为是完成了一个学习任务,写收获和困惑不仅可以让学生有一个自我认知,教师在看预习单时也能对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有一个更好的认识。这样的一份“自主预习单”就很好的体现了学生成为自己的小先生。所以在数学课前学生也能做好一名小先生。学生在课前的学习也是为了课堂上能有更多的时间来吸收新的知识,充分的时间能保证学生完整的学习,避免片段化的学习。学习时间充裕学生才能真正投入到学习中,进行深入的思考,实现真学习。
(二)数学课后做好自己的小先生
说到课前,那自然还有一个课后,课后往往是教师对后进生的辅导时间,那么同学之间一样可以进行课后辅导,对于有一些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不能在短短的40分钟内吸收一节课全部的知识点,通过课后习题,也会有乐于助人,学习优异的学生讲解题目给其他同学听。教师也可以成立“一对一帮扶小组”,在每一小组里,有一个小先生和一个小徒弟,小先生不仅可以教会小徒弟,自己也能再次巩固,这是一举两得的好方法。
小先生制的广泛运用,促进学生真学习的产生,提高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在课堂上真正地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利用小先生的能力进行有效学习,学生通过运用小先生的力量教会他人,自己的知识也得到了加强和巩固,这是一种双赢的结果,也是一种双向学习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何国华.陶行知教育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Z]2011:2-3
[3]周成平.中国著名特级教师课堂魅力经典解读南京[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10
[4]吴正宪.吴正宪与小学数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5
[5]周德潘.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71-73
[6]程振理.陶行知“小先生制”教育思想探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5:54-55
[7]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17
[8]张德超.为学而教-学记[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