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静
摘 要:劳动教育既是一种教育内容,又是一种教育方式。但无论作为内容还是方式,在整个教育体系中都处在弱化的地位,与其他四育尚未处在同等地位。因此,要想落实习总书记的要求,就要着力解决劳动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性质和地位问题,结合新时代发展背景,重新定义劳动教育的本质属性。本文认为,我们既要看到劳动教育作为形式所具有的综合育人价值,更要看到劳动教育作为内容的独特价值,劳动教育既包括脑力劳动也包括体力劳动,它不是简单地进行体力教育,而是要致力于培养身心和谐的全面发展的人,要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为两翼的全覆盖模式,确保劳动教育落在实处。
关键词:劳动教育; 定义本质; 一体两翼
中图分类号:G63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11-033-002
2013-2016年连续四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习总书记就劳动、中国梦、劳动者、劳模精神等内容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提出了一系列与劳动密切相关的重要论断。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提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要求,这一提法将劳动教育提升为国民教育体系中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并举的重要组成成分,具有方针性的指导意义。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就坚持立德树人教育方向、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进行了整体规划与设计。《意见》明确指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这些论述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和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对加强劳动教育具有指导性意义。
一、何为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既是一种教育内容,又是一种教育方式。作为内容,它应是与四育并举的概念,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情感养成,劳动习惯、劳动技能的培养等,但它却一直未能与四育处在同等地位。作为形式,可以理解为通过劳动的教育,它就只能是充当完成各育任务的载体,但从根本上没有与各育处在同等地位上,可见,劳动教育在学校中弱化的现象极为严重。
关于劳动教育,马克思深刻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体育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主题,但是生产者、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等词语一直在我国教育方针中有所体现,但在学校层面劳动教育却并未落在实处。
要想落实习总书记的要求,就要着力解决劳动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性质和地位问题,本文认为,我们既要看到劳动教育作为形式所具有的综合育人价值,更要看到劳动教育作为内容的独特价值,使劳动教育不是简单的进行身体教育,而是致力于培养身心和谐的全面发展的人。
二、为什么要进行劳动教育
(一)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一部分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劳动教育这门必修课长期以来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学校中课业繁重、家庭中父母宠爱、社会上缺少重视都会使劳动教育无法真正发挥其作用。劳动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关键一环,这是学生成长途中的重要一课,它具有立德、长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如果劳动教育缺位,五育并举将难以实现,损害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我们大力倡导劳动教育就是為了让青少年在动手实践,出力流汗中播撒崇尚劳动的种子,在接受锻炼、磨练意志中涵养出不懈奋斗的精神,倡导劳动教育,不止是让青少年动手实践,更是让其在这一过程中追求身心和谐,实现真正的全面发展。
(二)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加强劳动教育,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客观需要,这是富国强民,建设高素质劳动者大军的重要举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根本上要靠全国各族人民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辛勤劳动、接续奋斗来实现,习总书记对青少年给予殷切希望:“要通过各种措施和方式,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热爱劳动的思想、牢固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为祖国培养一代又一代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通过劳动磨练意志、提高自己。
(三)劳动教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养了中国人民崇高的价值追求。”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先民们就形成了丰富的劳动思想,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神话故事反映了古人对劳动的礼赞;《论语·子张》主张:“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都反映出劳动教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古代、近代还是新时代,劳动教育不可或缺,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养成优秀劳动习惯、劳动价值观,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三、怎样进行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但事实上这并不是自发形成的,劳动教育必须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协作,才能真正起到培养学生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的重要作用。
劳动教育也不是简单地对学生进行身体上的教育,让学生积极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型劳动,而是要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感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真正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一)学校教育为主体,一体化有序推进课程建设
学校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以课程为载体,以劳动科学知识为教学内容,以实践活动为主要方式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按照一体化有序推进的原则整体设计中小学劳动教育与大学的劳动教育,使其相互沟通与联系,学校要开设劳动教育课程,不得挤占、挪用劳动实践时间,劳动教育既要独立设置课程,也要与其他课程有机融入。
小学劳动教育是劳动启蒙阶段,致力于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的意识。鼓励学生在校期间感受到劳动最光荣,坚持以学校教育为主,开设劳动技能教育科目,课上传授劳动技能知识,课下积极参加实践活动,随集体参加公益劳动,如春天的植树、冬天的扫雪等,班主任要身教重于言教,在班级中制定班规、及时鼓励学生、放手让学生参加劳动,这是增强学生劳动意识的重要途径,在班级内鼓励学生认领劳动项目,并利用班会评选劳动小达人,并及时与家长沟通,便于家长了解学生在校间的进步。
中学劳动教育要使学生认识到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创造未来,使学生深刻理解劳动的内涵和价值,养成基本的劳动技能和习惯,坚守劳动教育的独特价值,以劳动教育为主,融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真实的劳动情境中开展教育。
大学劳动教育坚持从实际出发,因校制宜,结合本校相关教学资源和学科设置,最大限度开发劳动教育资源,制定适合本校的劳动教育方针,并与社会各单位相联系,搭建社会劳动教育基地,为学生提供劳动教育场所,提升专业技能。
我国当下的中小学教育中,学校劳动教育严重缺失,有的则流于形式,甚至变成了一种惩罚,我们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就要形成专门的课程体系,并跳出学科教学思维,在真实情境中安排课程内容。
(二)家庭、社会教育呈两翼,继承中有所创新
要坚持以实践为导向,要做不要讲;跳出学科教学思维,在真实劳动情境中组织安排劳动课,携手家庭教育,给学生更多的劳动机会。
家庭教育中,班主任每次放假前布置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并提供学生的反馈渠道,让孩子帮着家长做事情,做饭、洗完、洗衣服、打扫卫生等,这些事情可以让学生有充足的参与感和快乐,让学生感觉自己长大了,父母也要坚持鼓励教育,正面引导,久而久之,就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社会各层面也要积极搭建劳动教育平台,结合新时代发展需求在继承中有所创新。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是专业化和创新型人才,因此劳动教育坚持这一方向进行培养,建立以教育部门为主导,各部门相互配合的体系,如开展公益劳动月、寒暑假社会实践周,结合大学生专业方向与社会各企业、单位相合作,搭建实践平台,恰当的开发社会资源,运用各种手段,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劳动的机会,把培养劳动态度与习惯落实在各项活动中,而不是空洞的说教。因为没有挥洒过劳动的汗水,没有体味过劳动的艰辛,就很难真正理解劳动的内涵、珍视劳动的价值。
劳动不仅是对身体的锻炼,更是对精神的培育,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未来的人才一定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要想培養学生的劳动意识,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缺一不可,家校共育,回归社会,是开展劳动教育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朱文辉.伦理起源与教育作为德性实践——基于对劳动起源说的批判[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4):150-156
[2]刘涛.提高认识,扎实开展劳动教育[J]教育科学论坛,2020(20):1
[3]湖北日报评论员周磊.从劳动教育中汲取成长养分[N]湖北日报,2020-07-17(010)
[4]刘英广.一亩方田“种”教育[N]中国教师报,2020-07-15(006)
[5]杨晓萍.凝聚家校共育合力,深化劳动教育实践[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0,34(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