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窗幽记》中的江南书写与审美观照

2020-12-09 05:25曹冬栋
参花(上) 2020年12期
关键词:陈继儒江南

摘要:“江南”,作为古代文化符号,代表着美丽、诗情和适意,被历代文人所吟咏。《小窗幽记》是明人陈继儒所作的小品集,是清言小品的代表作。作为江南文人,陈继儒在《小窗幽记》中书写了“江南”的山水清音,园林景致和文人雅趣,表现了他游心于淡、追求朴素之美,崇尚自然、自适其适的审美观念。

关键词:《小窗幽记》 陈继儒 江南 审美观照

“铁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这是前人形容南北方自然风貌差异的名句。中国的疆土,以淮河为界限,划分为江北和江南两大区域。地理环境的迥异,造成了南北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北方水土厚泽,民风淳朴,多豪放之气;南方水土温润,钟灵毓秀,多清雅之风,由此形成了“北方政治——伦理”“江南审美——诗性”两种不同文化类型。江南,以其独特的历史风貌、特殊的历史际遇,成为历代文人骚客吟咏的对象,成为中国文学版图上最靓丽的风景。《小窗幽记》是晚明文人陈继儒创作的一部清言小品集。陈继儒,华亭人,生活于明万历至崇祯时期,著名诗文作家、书画家。他博学强识,工诗善文。年少高才,青年时期两次参加乡试不中,29岁绝意仕进,隐居昆山,后来又移居冬佘山,谢绝征召,流连山水,闭门著述。其代表作《小窗幽记》主要表达了文人雅士淡泊名利、宁静致远、超凡脱俗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作为江南文人,陈继儒在《小窗幽记》中有大量关于“江南”的书写,流露出他对江南的审美观照。

一、山水清音

山川之美,古今共谈。江南风光秀丽,气候温润,江南的山水犹如千姿百态、婉约妩媚的美人。王羲之说:“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唐代诗人白居易曾经在《忆江南》词中写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明代公安派的文人袁宏道《与吴敦之书》:“东南山川,秀媚不可言,如少女时花,婉弱可爱。”陈继儒《小窗幽记》中江南自然风光,与以往诗文中温软绮丽的暖色调不同,而是偏于清幽高雅的冷色调,融合了陈继儒淡泊宁静的审美情趣。疏林远树,雪景寒林,淡墨轻岚,清泉漱石,素朴清新,意淡而雅正,更具有水墨画的特点。江南地质丰腴温润,地濒大海,湖沼星罗棋布,其主要特点就在于多水。江南多水的景色映照到《小窗幽记》中,自然使它的“外景”表现得烟水迷离。如“草色伴河桥,锦缆晓牵三竺雨”“一偏窗下,风雨潇潇,亦幽人之好景”“人冷因花寂,湖虚受雨喧”“云收便悠然共游,雨滴便泠然俱清”“杏花疏雨,杨柳轻风,兴到欣然獨往”“看山雨后,霁色一新,便觉青山倍秀”。风雨潇潇,花木寂寥,湖面因为雨点的敲打而显得喧闹。雨后初霁,园林如洗,寒冷而清爽,春雨杏花,水天一色,空明灵动。江南空气中水分很多,常年下雨,即使是冬天,也会不时下着微雨,江南的微雨细密、朦胧,山川花木,建筑上青砖黛瓦,笼罩在雨色中,自有一番缠绵的情思。雨又往往与远处的烟霭、山峦结合起来,“一抹万家,烟横树色”“海山微茫而隐见”……淡雅、空蒙,犹如一幅简淡的水墨画,寥寥几笔而摄人心扉。尘世的种种烦恼和无奈,经过江南春雨的洗涤,心灵世界也变得清洁无尘。山河、泉石、云烟、杨柳、杏花、春雨,这些以水为中心的意象群所包裹的内在“茧心”,便是一位清雅淡泊的文人。

二、园林景致

江南之美,体现在园林的雅致精巧。中国古典的园林体系萌发于商周时期,到了晚明,历经千载,园林的建筑手法和艺术情趣都已经成熟。一勺流水,一颗坚石,一花一叶,一座园林,蕴涵着闲适生活的情趣与回味,勾起了百态人生的感悟和追求。晚明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遥遥领先,园林建造之风异常兴盛,成了文人雅士品位与身份的象征,他们在园林设计上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审美和追求。陈继儒归隐后一直居住在园林中,他一生共建造了七处住所,他在《小窗幽记》中表述了他对园林的环境设计,体现了他的文化品位和精神追求。

古代的园林中,经常要用到造景的手法。园林中水体倒映,山石衬托,花木成荫。运用自然界的花、石、水、土、植被和动物等材料,在有限的空间中营造山体、水体、建筑和花木等景观。陈继儒在园林景观的营造上独具匠心,巧借自然的魅力营造精致幽雅的园林,写下闲适生活的情趣以及人生的感悟和追求。“门内有径,径欲曲;径转有屏,屏欲小;屏进有阶,阶欲平;阶畔有花,花欲鲜;花外有墙,墙欲低;墙内有松,松欲古……”小径、台阶、屏风、怪石、亭子、花木,布局井井有条,将园外甚至更远的景观组合到园内某一方面的立面景观中,使之景深增加,层次丰富,造成有限的空间看到无限景致的结果。

理水,是古代园林的命脉。古代的园林建造,离不开“理水”之法。《园治》中记载:“池上理山,园中第一胜也。”指出山水相依是园中的第一景致。《庄子·庚桑楚》记载:“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无则无为而无不为也。”水的无形无色正是“虚”的象征,澄澈清明而又含蓄深沉。水成为园林的一个重要因素,有时候甚至有水才有园。《小窗幽记》中有许多关于“理水”的记载。“芳园半亩,便是旧金谷,流水一湾,便是小桃源。”古代园林理水重“掩”,用建筑和绿化将曲折的河岸加以掩映。“中汇润水为曲池,环池竹树云石。”竹木掩映着小池,亭台楼榭与竹木花草掩映成趣。从观赏角度而言,水位要恰到好处,与岸边的建筑形成高低错落之感。水要活,才能有生机盎然之感。“书屋前,列曲槛栽花,凿方池浸月,引活水养鱼”,水乃至柔之物,活水的灵动又被注入文人的气息,园林中的水无形而胜有形,如镜的水面倒映着园中翠色,蜿蜒曲折的流水在园中若隐若现,叮咚的泉音营造了环境的清冷幽深。

三、文人雅趣

在描写江南景色的同时,陈继儒也大量地描写了隐逸山中的文人雅趣。松间明月,槛外青山,琴觞自对,焚香煮茗。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如《小窗幽记·卷六·景》:“结庐松竹之间,闲云封户;徙倚青林之下,花瓣沾衣。”这一段描写,景色清雅,节奏平缓。结庐山中,疏林翠竹,白云舒卷,飞落的花瓣,盈阶的芳草,幽幽的几缕茶烟,春光灿烂中的几声鸟鸣,一切都是那么悠然舒适、静谧,给人一种轻、缓的心理感受,给人一种熨帖、舒服的美感享受,在这样的美景中,吟诗作画,安闲而舒适。“夜阑人静,携一童立于清溪之畔,孤鹤忽唳,鱼跃有声,清入肌骨。”没有俗世的喧嚣,伫立于寂寥冷瑟的山水之间,大自然的天籁之音,清溪中的鱼跃之声,夜阑时的鹤唳声,都是生命中细微的诗意,清宁而幽远。大自然的每一丝微动,每一瞬光影,只有在心无挂碍的时候,才能细细地品味而心领神会。“儿童婢仆皆布衣短褐,以给薪水,酿村酒而饮之。案有诗书、庄周、太玄……”竹林草舍,鸡犬相闻,儿童仆婢,民风淳朴,这俨然是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景象。作者居住于其间,读《庄子》《楚辞》、佛经,往来于山川幽谷,听冷冷的水声,清襟怀远,超然物外,蕴含着作者清逸旷达的隐逸情思。

明中葉以后,政治黑暗,宦官专权,很多文人如徐渭、李贽、屠隆都因为他们惊世骇俗的言行而惨遭不幸。陈继儒连续两年参加科考失败,恰逢由于官僚制度的松动,大批江南官员还乡,加上对统治者的失望,他毅然走上归隐之路。江南地区气候温润,山川秀丽,胜景甚多。陈继儒在流连山水之余,努力著述,他精通书画,爱好雅玩,工诗善文,下棋抚琴,他深受佛道思想的影响,寄情山水,追求自然之趣,同时,他又喜欢交游,关怀世事,不失儒家济世之情怀,因而有人称他为“山中宰相”。他将儒、释、道思想圆融于他的生命状态,以谨慎圆通的态度待人处世。

四、审美观照

江南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丰富多彩的地貌,以及如诗如画的美景。清丽秀美的山林隔绝了俗世的喧嚣,烟波浩渺的江湖洗涤着俗世的灰尘,这里是山人和隐士的理想世界。游心于淡,追求朴素之美,追求不染纤尘的超越姿态,是《小窗幽记》的美学理想。《庄子·应帝王》:“游心于淡,合气于漠;万物自然,天下治矣。”精神逍遥,淡然处之。《小窗幽记》卷五题为“素”,素,指的是素心、素雅、素洁,这既包括对外在环境的追求,也包括对内在心灵的要求。“挟怀朴素,不乐权荣;栖迟僻陋,忽略利名;葆守恬淡,希时安宁;晏然闲居,时抚瑶琴。”摈弃权力荣华,怀抱朴素之心,隐居于僻陋之地仍能保持内心的恬静淡泊,悠然自乐,鼓琴自娱。“心地上无风涛,随在皆青山绿树;性天中有化育,触处见鱼跃鸾飞。”心灵处没有起伏,天性中有化育万物的善心,到处可以看到鱼跃鸾飞的自在景象。“素”,是冲淡平和的情感,是一种淡泊的胸怀和娴静的心理状态。抱有纯真朴素之心,就会感受到大自然中乃至于人生中的处处生机。

江南,代表着美丽、诗情和适意。“自适其适”,是庄子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追求物我双方的相谐相融,享受来自生命根源的天乐。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自然之美的发现,开辟了士人生活的新境界。在真实的自然山水中,体悟生命,感悟生活,在美的境界中,骋目游怀。道家“自适其适”的美学观,放怀山水的人生观,影响着陈继儒。到了晚明时期,受王学左派的影响,美学的焦点由“如何达到无欲”转为“如何获得高级快乐”。流连于江南的山水田园,不再是欲望的禁绝,而是合理的高雅欲望的满足。神闲意定,放达逍遥。《小窗幽记》在描绘江南景物的同时也承载着陈继儒无拘无束的个性,精神畅游的愉悦。“月夜焚香,古桐三弄,便觉万虑都忘,妄想尽绝。”月夜疏桐,万籁俱寂,怡然自乐,悠然忘怀,人与天地融为一体,达到物我两忘之境。“挟书剑,伴孤寂,携琴弈,以迟良友。此亦可以娱老”“堂中设木榻四,素屏二,古琴一张,儒道佛书各数卷。”田园之野趣,琴剑之风流,风景中的韵致无不蕴含着生活中的韵味。茫茫人海,俗尘满面的时候,静下心来,不问世间,只问内心,人的精神便不会寂寥而无所寄托。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江南”是一个艺术符号,发挥着解构社会宏大叙事话语的文化作用,它不同于北方文化以政治、伦理为中心,而是承载个体感性生命,提供诗意栖息之地的功能。江南的青山绿水,园林花木,清泉漱石,是陈继儒人生栖息的诗意空间,陈继儒自觉地走向江南山水,远离俗尘,寻求生命的安顿之所。崇尚自然,自适其适,追求素朴的审美观念,是《小窗幽记》中的美学理想。

参考文献:

[1][明]陈继儒.小窗幽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6.

[2]周晓琳,刘玉平.空间与审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宗白华.美学与艺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

(作者简介:曹冬栋,女,硕士研究生,长春光华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汉魏六朝文学文献)

(责任编辑 刘月娇)

猜你喜欢
陈继儒江南
最美江南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明朝奇人陈继儒与董其昌的收藏故事
隐逸的最高境界是隐于闹市
陈继儒评《西厢记》的刊本流变及其真伪
江南瓦
王锡爵陈继儒交游考论
绣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