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棅进入翰林前后诗歌创作嬗变

2020-12-09 05:25廖文琴
参花(上) 2020年12期

摘要:高棅,字彦恢,仕明后更名廷礼,别号漫士,福建长乐人,明代诗文家,闽中十子之一。其所选编《唐诗品汇》《唐诗正声》两个本子透露的唐诗创作观对整个明代的诗歌创作甚至明以后的唐诗研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赞“终明之世,馆阁宗之”。对高棅的研究,大多也聚焦于他的诗学理论上,而诗歌创作方面的则较少。高棅的诗歌创作成就比起他的诗学理论来说确实较为平凡,但并非没有价值,从其诗歌中可以进一步了解他的生平经历及生活的时代背景,也可以从中验证他对自己支持的诗学理论的应用,同样值得研究。高棅的诗歌创作贴合他的诗学理论,非常明显地体现出对盛唐诗歌追随模仿的特征,车大任《卢子明诗序》称赞他的诗歌“神韵超然,盖其时风气醇厚,直取唐音而追配之矣。”其诗歌创作以进入翰林为界限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入京前所写大量诗歌,大多描述祖国山河的壮丽景色;入翰林以后,多作应酬诗文,后代学者普遍认为前期诗歌更优,现试图对其前后期诗歌做比较研究。

关键词:高棅 明代诗歌 创作嬗变

一、生平及著作

高棅出生于元至正十年(1350 ),早年在福建龙门过着隐居生活,时而四处交游,永乐元年(1403)以布衣招入翰林为待诏,九年始升迁典籍。永乐二十一年(1423)卒于官,享年七十四岁。

高棅创作的诗歌主要汇编为两本集子,其山居时所作名《啸台集》,共收诗八百首,入京后所作名《木天清气集》,共收诗六百六十五首。黄镐《高漫士啸台集序》:“先生平日所作拟古歌行,长篇短句,或律或绝,积有八百首,皆自录之,分为二十卷,名曰《啸台集》……抑予闻先生于永乐初,起为翰林,待诏为典籍之时,又有《木天清气诗集》。”对于这两本集子的评价,普遍是认为《啸台集》优于《木天清气集》。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里清朝馆臣评价高棅诗集道:“今观《啸台集》诗八百首,尚稍见风骨。至《木天清气集》六百六十余首,大率应酬冗长之作。”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乙集》则认为:“漫士诗所谓《啸台集》者,其山居拟唐之作,音节可观,神理未足,时出俊语,铮铮自赏。《木天集》凡六百六十余首,应酬冗长,尘土堆积,不足与宋元人作奴,何况三唐。”

两本诗集同为高棅所作,其评价却相差甚远,其中转折事件便是高棅进入了翰林,创作环境的变化导致其所作诗歌题材与表达的心态情绪发生了改变。

二、《啸台集》与《木天清气集》之比较

高棅进入翰林前的诗歌主要收录于《啸台集》,进入翰林后的诗歌主要收录于《木天清气集》,本文就从这两本诗集出发来进行比较。

《啸台集》记录了高棅的隐居交游生活,多讲述其出游所见,风格清雅,致力于钻研模仿盛唐诗歌,“不屑仕进,致专于诗,思偶唐贤,屹屹蹄十稳涯埃。”艺术手法较为高超,《木天清气集》则为进入翰林后所作,其中诗歌多应制应酬所作,清思不复,风格转为雅正,仍推崇追随盛唐诗歌。

(一)体裁相似

从体裁上来说,两本诗集分布相似。河南大学丁雪艳在其博士学位论文《高棅研究》中进行了辨别分类,《啸台集》中有五言古诗222首,七言古诗118首,五言律诗56首,七言律诗200首,七言绝句203首,学古录1首;《木天清气集》中有五言古诗209首,七言古诗128首,五言律诗46首,七言律诗148首,七言绝句110首,五言排律8首,七言排律13首,柏梁體5首。

可以看出,高棅偏好于古体诗,占比高达半数,《木天清气集》体裁更细,较《啸台集》多出五言排律和七言排律,但总体来说,两本诗集中体裁分布偏差不大。

(二)题材相差

最明显的差异是在于两本诗集中的诗歌在题材方面大不相同。《啸台集》题材多是三类,描述自己出游所见壮丽河山,如《山泉赏》:“群嶂横秀气,飞流落云中。阴生写古雪,月壑垂长虹。回注石镜净,秋临遥天空。孤赏忆谢眺,青山度松风。”用词清美,意境清和,心境恬淡,是写自然景观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首,如《古咸阳行》:“长安古城尽禾黍,故国荒凉变今古。秦帝山河满夕阳,汉家宫闭随尘土……伤心此地不能道,惆怅雄图成蔓草。唯有终南万初青,年年看尽行人老。”游历史遗迹而触发生情,写景沉郁悲凉,历史变迁,感慨人生短暂而自然永恒;而酬赠友人的诗歌如《终南叠翠歌赠赵孟宽少府》:“我本学仙者,名山爱游遨。登高少东鲁,泰岱如秋毫……醉挥墨客紫霜毫,为君扫却长松雪。眼前空翠如可扣,何必山中弄云月。”潇洒飘逸,意境开阔,颇有道教思想,隐逸之风。

《木天清气集》总体来说有代表性的则是两类题材,一是歌功颂德之作,如《奉和王检讨俩元日早朝》:“严城初启漏声残,阎阖平分曙色阑。一叶仙莫迎淑气,九重宫树却春寒……”极力描写京城壮观的城池,辞藻华丽,以此来歌颂朝廷;一是应酬之作,如《桃林宴集》:“编校稀暇豫,盍簪岂徒然……宦况谢拘检,客心忘暮年。永期同洛社,何必探云泉。”闲暇之时,翰林同仕聚于桃林,弹棋把酒,描述了一场雅丽典正之宴。

两本诗集之间由清雅风气转向典雅之风,题材总体由即兴抒发,风格多样,写景描事表情述意,转向了应酬奉制而作,风格较为单一,繁复冗长。

(三)同题材的不同表述

在两本诗集中,即使是同一题材的诗歌,也使用不同的表述方式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如宴集酬赠的诗歌,高棅前期交友广泛,四处出游宴集,知交遍天下,多酬赠之作予好友,进入翰林后酬赠之作多为应酬同朝官吏,但也有部分赠知交好友的真情之作,风格情怀相去甚远。《啸台集》中较为有代表性的如《龙门宴集》:“四海皆兄弟,百年少知己。平生一杯酒,肝胆向谁是。片月挂龙门,微霜肃天地……”此诗乃雅集之作,以大幅笔墨描写了与好友们共游所见山水美景,率真洒脱,风格清逸;《木天清气集》中较为有代表性的如《人日同群公宴集都门之神乐观,时刘给事亢、王检讨偁先有雅作,予亦歌古词以继之》:“宣境丽京阙,林塘人日晴。三阳启淑景,七叶开仙蓂……”描写时选取物象已由清丽的自然山水而偏向可赋予典雅意蕴的事物,情感也不复往日纯挚,更为庄重。

随着写作风格的改变,高棅笔下不同时期同一题材的诗歌中选取的意象,抒发的情感都随之转向了庄重典雅。

三、时代与个人的双向选择

探究导致高棅诗歌风格转变的原因,并非仅仅是单一诗人生存境遇的转变,而是关系到一代诗歌演进走向的重大转折关键。进入翰林使得高棅个人的创作环境与心态改变,从而诗风变化,但更多的是时代和个人之间的双向选择影响。

(一)生存境遇的转变

由收录高棅隐居交游时期所作诗歌的《啸台集》,到收录高棅翰林仕宦时期所作诗歌的《木天清气集》之间的风格转变,展示了诗人生存境遇的转变。

龙门隐居时期,高棅四处交游,所见景色或清新或壮丽,来自自然的启发为诗歌注入生气和灵动,这是在野党诗人们诗歌中常有体现的特点。进入翰林后,身处官场,一方面,须得多加小心,以免自己的作品成为党派之争中指向自己的矛头,创作的遣词造句不得不进行更多琢磨;另一方面,接触的人群类型和所遇到的事件不同自然而然导致了题材内容的不同;另外,致仕的野心催使作诗心态发生改变,尊上奉承的意图使得文学作品有一定变质,这往往也是在朝党诗人们的共同之处。

(二)时代的流波裹挟

高棅于永乐元年进入翰林,此时正是台阁体风气的初盛期,翰林文风逐渐走向统一,也是整个文坛走势的一个缩影,高棅转变风格后的诗歌已初步体现出台阁体的各大基本特征,不仅是他个人的行为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明代诗歌向台阁体转化过渡阶段的现象。

台阁体诗歌的出现与鼎盛并非偶然,同样是时代洪流行进至当下境遇而孕育出的必然现象。一方面,馆阁之中的文学反映的是上层官僚的生活内容,本就多应制应酬之诗,题材限制了艺术风格的发挥,并非仅明朝而已,只是台阁体尤甚;另一方面,当时官方推崇“程朱理学”的意识形态,对应的文学中的思想感情偏于“雅正平和”,带有道学气息;另外,明朝至永乐后发展繁荣昌盛,政治平静,人事结构稳定,致仕的诗人自然心态较为平和。正如江肇塽读历代诗有感说的那样,“风气原随世运移”,这种种的条件共同推动了平正典雅的文风的发展,导致文坛趋向台阁体。

综上所述,高棅只是时代环境影响下的一员,受时代的流波裹挟,并没有超出身处的时代背景,站在时代潮流的转向上看他的诗歌风格的转变,便也觉得自然。希望本文的研究能為相关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明]高棅.高漫士啸台集[M].明成化十九年黄镐刻本,1483.

[2][明]高棅.高漫士木天清气集(四库存目丛书第32册,影印清金氏文瑞楼抄本)[M].济南:齐鲁书社,1996.

[3][清]永瑢等,编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七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1965.

[4][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5]丁雪艳.高棅研究[D].河南大学,2010.

[6]蔡伟春.高棅诗学研究四题[D].湘潭大学,2009.

(作者简介:廖文琴,女,硕士研究生,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