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云凤
细节很小,容易被人们忽视,但它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只有注重细节,才能做到完美。
一、语音文字:力争十全十美
1 .语言表达——严谨
正确读出数学算式是小学数学中把数学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的一种方式。如:五年级邓老师在《求平均数》一课中,引导学生求平均数的方法之一用基数求法:平均数=基数+每个数与基数的差的和÷数的个数,并举出了例子列出了算式: 30+[(50-30)+(40-30)] ÷3,到底该如何正确读出此算式呢?为了不被质疑,减少不必要的争论,我决定把基数求法改为:平均数=每个数与基数的差的和÷数的个数+基数,用上具体的数字可以很自然地正确读出:50减30的差加40减30的差的和除于3再加上30。学生在用科学、严密、简明的数学语言进行有条有理的演绎推理中,其数学思维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2 .字词读音——严紧
为了追求完美,我们审课的工作细致到每个字的读音。如:四年级杨老师上了一节《密铺》,“铺”到底怎么读呢?看似简单的细节,还是要引起重视。我曾听过一位老师在县公开课上读成了“密pù”,按理经研课后的不会读错,那到底是“密pū”还是“密pù”呢?经查阅字典,根据字的释义,当读成pù时是:铺子,店铺;当读成pū时是:把东西展开或摊平。无需再争议,按照本节课的知识点,应该读成“密pū”。于是让杨老师重新录制再进行剪接。
二、知识内容:力求万无一失
1 .生活情境——实
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如:六年级张老师在《百分数的应用》一课中,为了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相连,特意设计了一道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平远五指石风景区原来一张门票30元……咦?据我所知,此处门票哪有那么便宜?马上上网查阅相关资料,确实如此!数学来源于生活,反映实际问题,怎可随便编一个数字呢?于是通知教师赶紧修改过来。
2 .知识拓展——广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基本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 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注重启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通过恰当的归纳和示范,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感悟思想。如:张老师在引导四年级学生复习《乘法分配律》这节课中,设计了一道用简便方法计算:420×68+42×320,张老师引导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很自然地一步步得出:420×68+42×320=420×68+420×32=420× (68+32 )=42000。这道题还可以从前面的乘法算式着手变形进行简便计算,即:=42×680+42×320=42× (680+320 )=42000。这种算法必须呈现出来,于是张老师进行了补充。
3 .内容讲解——严
教师的言语表达,对知识内容的讲解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课堂效果。如:罗老师在《百分数、小数、分数的互化》中设计了一道练习题:把一个百分数的百分号去掉,这个数( )。罗老师引导学生得出的答案是:这个数就缩小100倍。看似没有什么问题,但《辞海》上对“倍”的注释是:倍,照原数增加,从语法上讲,“这个数就缩小100倍”的说法缺乏科学性,应该采用“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 1 100 ”的表述才更加科学合理。
黄老师在《看一看》中,用甜美的语言引导一年级的小朋友观察物体的前后左右几个面,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现状可能是不同的。在引导学生观察“玩具小兔”的左右面时出现了明显的错误。于是查找了相关资料:“学生应该如何区分左右?”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大多数人容易弄错的知识。我们把区分的方法转告了黄老师,对课中作了修改,避免出现知识性的错误。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