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有骞
中国考古学领域的最高奖项——“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于2020年5月在北京揭晓。饶河小南山遗址在2019年国家文物局批复的全国1000余项考古发掘项目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这是黑龙江省史前考古领域首次获此殊荣,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小南山位于黑龙江省饶河县乌苏里江岸边,整座山体形如一条鲸鱼,游动在完达山和锡霍特山之间。小南山相对高度仅60米,环绕一周不足3公里,但确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最早在小南山发现古代文化遗物是在1958年,此后在1971年和1980年做过小规模的考古试掘。1991年,在一次基建过程中意外发现随葬大量玉器的墓葬后,小南山开始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但由于缺乏完整的出土信息记录,限制了对小南山玉器的进一步研究,甚至基本的年代问题尚存很大争论。2015~2017年和2019年,为了解小南山遗址的文化内涵和遗存分布情况,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饶河文物管理所正式对小南山遗址开展考古发掘,总发掘面积1600平方米,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目前,在小南山遗址确立了五个时期的古代文化遗存。第一期文化遗存距今约17000~13000年,石制品以细石核和两面器为特征,还有少量陶片。第二期文化遗存以相距75米的两片墓区为代表,根据碳十四测年数据和本地区考古学文化序列,确定年代为距今9000年左右。第三期至第五期文化遗存均为由半地穴房址组成的村落,其中第三期文化遗存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4600年左右,第四期和第五期文化遗存分别属于西周中期和西汉时期。除此之外,还有少量古代文化遗存和大量近现代军事工事遗迹。
一、早期陶器发现的意义
陶器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发明之一。世界上最早的陶器发现在长江中游的江南丘陵地区,以江西万年仙人洞和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所出者为最早,绝对年代距今超过18000年。东北亚地区陶器的出现稍晚,但根据俄罗斯和日本的发现,在13000年前已经在该地区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16000多年。中国华北地区发现零星的早期陶器,且年代距今不超过13000年,从地理区位看,制约着东亚地区陶器起源和早期传播的研究。乌苏里江对岸和黑龙江下游的俄罗斯境内,自20世纪80年代发现早期陶器以来,田野工作不断扩展,陶器的年代和制作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在国际上取得了广泛的影响。
小南山遗址发现的早期陶器属于第一期遗存,陶器的内外表面均有制作时留下的草印痕,虽未发现完整器物,但通过陶片可以辨识主要为罐类,应属黑龙江流域以及中国北方的平底器系统。与陶器共存的石制品以打制和压制石器为主,两面预制修理的楔形细石核和各类两面尖状器显示继承了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器制作传统,是从事渔猎采集活动的工具。陶器广泛应用显示的先进性和石器制作技术领域的保守性是小南山一期的基本特色。此现象在中国北方、俄罗斯远东和日本列岛均有发现,代表了在更新世末期气候转暖的背景下,各地人们积极利用丰富的水生资源,开展捕鱼、狩猎和采集活动,人口增加,移动性减弱,社会组织复杂化程度加强,开启了“渔猎新石器革命”的进程。
二、中国最早的成规模墓地
由多座墓葬组成的墓地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结果。小南山遗址第二期遗存目前出土了由50多座墓葬组成的两片墓地,距今约9000年。两片墓地布局紧凑,均有独特的封土积石现象,其中第一墓地以单体封石为主,即每座墓葬各有自己的积石封墓;第二基地则以整体封石为特点,所有的墓葬都被压在同一石堆之下,仅直径5厘米以上的石块就有13000余个,最大者近200公斤,总重量达14余吨。小南山遗址的墓葬开启了后来如红山文化积石塚的先河,在欧亚草原石构墓葬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小南山墓地在中国境内的同时期遗址中非常罕见,无论从埋葬死者的数量还是整体布局,都显示了较强的规划和持续性,需要复杂的社会组织和充盈的社会劳动力的投入,反映当时社会繁盛且充满活力。根据小南山出土的大量石矛头和箭头判断,小南山墓葬的主人仍以渔猎或采集为生计方式。
研究表明,在10000年前后,西亚地区、黄河和长江流域都不约而同地产生了农业的迹象,开始了农业定居社会的发展进程。但是在环日本海的东北亚地区,仍然继续发展渔猎采集经济,完成了早期的社会复杂化过程。小南山遗址的大规模墓地正是这一独特发展模式的集中反映。
三、东亚地区最早的玉器
2015年以来在小南山遗址发掘出土玉器120余件,加上以往发现总数超过200件。玉器种类包括玦、环、管、珠、璧、斧和各类坠饰,构成了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玉文化组合面貌。这些玉器上多见砂绳切割技术留下的弯曲条形痕迹,此为迄今世界最早的发现。这种以柔克刚,通过绳条沾上“解玉砂”分割玉料的方法成为后来红山和良渚等文化中玉工的主打工艺,奠定了中华玉器文化早期蓬勃发展的技术基础。根据碳十四测年和考古学研究,小南山遗址出土的玉器距今约9000年,不仅将我国玉文化的起源向前追溯了1000年,而且向北推进了1000多公里,颠覆了以往对玉器起源的认知。以玉为美是中华文化的基本内核之一,玉的礼制化也是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最独特的物化特征。小南山的发现是多元一体中华文化形成过程的实证。
小南山遗址所在的三江平原地区,处在亚欧大草原与西太平洋沿岸的交汇处。前者为小南山文化的形成提供了滋养,因为在亚欧大陆的广阔区域可以找到小南山文化形成的一些要素,如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装饰品就是小南山玉器的前身。后者为小南山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可能,小南山发现的玉器,尤其是玉玦,在距今8000年前后传播至日本列岛、朝鲜半岛、我国东南沿海,后来到达东南亚。因此将小南山遗址誉为“中华玉文化的摇篮,东亚玉文化的曙光”。
四、小南山遗址潜力无限
小南山遗址有着非常独特的区域优势,是我国认识和研究东北亚的一个窗口和前沿阵地。东北亚史前考古领域长期处在被日本和俄罗斯学者主导的状态,小南山遗址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在东北亚史前考古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对巩固边疆地区文化安全,树立龙江地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历史文化是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小南山遗址靠近饶河县城,旅游基础好,是“AAA级风景区”“黑龙江省100个最值得去的地方”。 小南山遗址的考古发现为饶河和周边地区的旅游开发注入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元素。
小南山遗址总面积40余万平方米,目前发掘所见仅是冰山一角,通过科学系统的发掘,对整个遗址的遗存分布和年代序列将会有更为深入的认识。最近,小南山遗址的保护规划和安全技术防范工作已经开始实施,以小南山遗址为契机,我国三江平原的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将会迎来新的发展。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系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責任编辑/甄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