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策略

2020-12-09 05:30孟秀兰
西部论丛 2020年13期
关键词:思维发展深度学习小学语文

孟秀兰

摘 要: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到了发展的深水区。学生是深度学习还是浅层学习?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有:基于主问题的学习,任务驱动式学习和有梯度地学习。

关键词:小学语文;深度学习;思维发展

一、“深度学习”的概念及内涵

深度学习的提出者FerenceMarton和RogerSaljo,早在1976年就联名发表了《学习的本质区别-1:结果和过程》,在文中,他们提出了深度学习和浅层学习两个概念,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有学者说:“浅层学习,最多是没有质量的数量,而深度学习却是质量加数量。”[1]

深度学习指的是什么呢?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中在认知学习领域中把教学目标分成六大层次,从低级到高级依次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浅层学习的认知水平停留在第一、第二层,而深度学习的认知水平对应着后面的四层。因而,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作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2]

二、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

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尝试。

(一) 基于主问题的学习

基于主问题的学习,是相对于教师“满堂问”地学习。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说:“提问精粹,少提问,是最高境界。”如何减少问题的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深度学习,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地思考,精心地设计主问题。

以人教版四下《夜莺的歌声》为例:这是一篇战争题材的外国小说,以体会人物形象为主要目标。紧扣这个教学目标,考虑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小说的语言特色,笔者设计了主问题: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夜莺?老师引导学生品读夜莺的语言,发现夜莺一语双关的语言恰恰体现了他的机智勇敢,学生对“机智勇敢”这个空泛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原来他的机智勇敢就在于他巧用一语双关,痛斥德军,与敌周旋。引导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感悟作者写法的巧妙:“一语双关”这种语言形式,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的“小夜莺”形象。以主问题:“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夜莺?”为抓手,品读语言的过程,就是理解文本的过程,是感悟夜莺形象的过程,更是感悟作者写法的过程。

(二)任务驱动式学习

任务驱动式学习是教师结合某一知识 、内容提出一个主题或任务让学生自己去探究,通过让学生完成真实的任务来学习隐含于任务中的知识点 , 也就是通过一个个的“任务”来“驱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意义的建构。它和“板块式教学”中的“板块学习”一脉相承。如何推进教学任务,实现深度学习,关键是有序、有效和和谐。

以四下《生命 生命》为例。笔者设计了这四个活动任务:第一个任务驱动:朗读——表达文中之情,读好语气,读清层次,读出重音。三读到位,细节清晰。第二个任务驱动:写话——概说课文内容,用“震撼”“震惊”概写课文内容。第三个任务驱动:探究——分析段的寫法,话题:第二、三、四自然段有相同的结构层次——先叙后议。第四个任务驱动:背诵——感悟言中之理,背诵议论段,增加语言积累。整堂课,清清楚楚的四个活动,都是在老师的引领下的学生语言实践活动,学生能力训练要求由低到高的逐步提升,与零碎单一的学习相比,有效得得多,学生收获得多,从而实现了深度学习。

(三)有梯度地学习

有梯度的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学习难度是呈梯度的上升,学生的认知结构是由窄变宽,视野逐渐广阔的势态。窦桂梅说:“语文教学中词句理解要防止‘平面跑马场的现象。”学生对整篇文章的学习也应该循序渐进,有层次性。那些精彩语段,关键词句,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分析、比较、联想、品评,在细嚼慢咽中品出语文的滋味,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姜树华老师执教《搭船的鸟》就是深度学习的课例。整堂课,围绕“读”展开活动:听读——比读——问读——品读——回读。其中,“比读”进行了两次。

第一次比读:改原文比读,如果变成这样,有什么不同的感觉?改原文后的文段:“我看见一只彩色的小鸟站在船头。多么美丽啊!它有翠绿的羽毛,蓝色的翅膀,比鹦鹉还漂亮。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

学生讨论、交流。在老师的引导下,在生生对话中,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学生初步认识到:写东西不能因为整齐就这样写,要“准确”才行。

第二次比读:不同作家写同一事物的比读。

师:出示《翠鸟》文段:翠鸟喜欢停在......长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菁莽的《翠鸟》

我看见一只彩色的小鸟......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

——郭风的《搭船的鸟》

师:都写翠鸟。一个人观察的部位多,一个人观察的部位少,是不是菁莽爷爷比郭风有本领?

学生激烈地讨论。最后师生得出结论:事实上我们生活中有很多时候不可能像菁莽爷爷那样仔细地观察,只可能像今天的郭风爷爷这样一眼就看到,然后瞬间就走。

比读后,学以致用:1.出示图片,填空:我看见一只________的________?2、瞬间看见事物后,当脑海中定格了这一印象时,我们怎么说具体?

教学《搭船的鸟》,姜老师能聚焦“翅膀带有一些蓝色”中“带有”一词的准确表达为支点,撬动语言表达的特色。第二处比读,教师有意设置矛盾点,点燃学生思维。这样的课堂,学生在深度学习。

诗华兹华斯曾经说过:“一朵微小的花对于我,可以唤起不能用眼泪表达出的那样深的思想。”可见,文学作品是作家思想和情感的表露,是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形式中每一个标点、词语、修辞、章法,都表现着内容的意义、情感、价值。对于学生来说,体悟作品形式的内在表达规律、发现写法特点,领悟作者表达的匠心所在,恰恰是理解认知上的难点。课堂上,我们不能花大量时间在“积累、记忆等”低阶思维阶段兜圈子,只有更多地引领学生进行 “比较、辨析、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活动,才能让学生的语言得到发展,实现深度学习。

参考文献

[1] 美国.FerenceMartonRogerSaljo《学习的本质区别-1:结果和过程》

[2] 何玲 黎加厚 《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猜你喜欢
思维发展深度学习小学语文
在读说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发展
初中英语阅读活动的分析与重构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探究小学品德课与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结合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