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生”的乡村空间更新设计研究
——以重庆市大有镇石良村枫香林居民点为例

2020-12-09 05:39龙国跃
建材与装饰 2020年34期
关键词:枫香居民点共生

唐 瑭,龙国跃

(1.重庆三峡学院美术学院,重庆 400010;2.四川美术学院建筑与环境艺术学院,重庆 400010)

受经济结构与社会形态转变的影响,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乡村成为城镇化快速建设的血库。乡村逐渐走向弱势甚至衰败,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开始解体,中华民族所孕育的多彩乡土风貌变得面目全非,复兴乡村、改善乡村人居环境迫在眉睫。

1 共生思想的解析与启示

“共生”(Symbiosis)由德国微生物学家安东·德贝利提出,被定义为生活在一起的不同属性。生物学家柯勒瑞和刘威斯提出寄生、互惠共生、同住等不同生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关系。20 世纪中叶,随着人文主义的复兴,共生思想被赋予社会、经济、人文等方面的意义,共生思想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方法论应用于各个领域。共生思想具备了广阔的精神境界,它强调整体与协调、复杂与多样、共进与继承。综合来看,共生思想为乡村空间更新研究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生命视野,在延续与创造中实现乡村空间矛盾的和解,通过超越功利的价值理念去重新审视更新的涵义,并结合共生思想的指引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乡村空间更新操作模式。换言之,共生思想不仅带来了乡村空间关系层面的和解,更带来了主体层面的新生,这也契合了乡村空间“更新”的涵义。

2 共生思想对乡村空间更新的启示

依据共生思想,结合共生系统的构成要素与作用关系,构建乡村空间更新共生系统,即以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为介质的共生单元;由政府、企业、乡民、游客构成的多方参与、多利益协调的共生界面;以寄生、互惠共生、偏利共生组成的一体化共生模式;文脉延续、多产联动、科技创新的共生环境。当共生单元以合理的共生模式联系在一起,且所处的共生环境、共生界面都呈现积极的状态,才能构成完善的共生系统,如图1 所示。

图1 共生系统

乡村空间更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从宏观的背景环境(共生环境),到中观的开发策略和管理机制(共生模式和共生界面),再到微观的空间场所(共生单元)进行更新设计思考。具体来讲,实现乡村聚落空间更新的共生需要四个步骤:

(1)完善共生环境,增强乡村空间的文化性、经济性和技术性。强调地方文脉延续和产业经济发展对空间设计的影响,并选取科学的技术手段改造空间,将无形的文脉、复合的产业、适宜的技术融入乡村空间更新中,增强空间归属感。

(2)优化共生模式,提升乡村空间的互补性。根据各空间单元的差异性,选取合理的共生发展方式,使不同的空间单元间形成差异化的共生发展。

(3)协调共生界面,促进乡村空间的沟通性。通过协调地方政府、投资企业、乡村居民、乡村游客的参与模式和管理机制,形成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加强乡村空间的有效流通。

(4)重塑共生单元,保障乡村空间的连续性。结合环境背景和互补模式,对乡村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布局脉络、功能形态、意象内涵进行设计,形成较好的空间衔接,建立共生共的荣乡村空间。

3 应用“共生”的枫香林居民点环境提升设计

重庆市南川区大有镇石良村枫香林居民点地处金佛山东麓,最高海拔1220m,夏季气候宜人,是避暑纳凉的好去处。

枫香林居民点环境提升设计聚焦优势资源,以质朴村落和悠然环境为基础,以农耕文化、乡土建筑文化、禅茶文化为要件,以采摘体验、乡野田居、文化交流为主要表现方式,结合高山康养、田园休闲、乡土生活等元素,打造小隐于野、大享愉心,出则繁华、入则静谧的农旅融合的乡村旅游示范点。

在设计中以正向强化“共生”的应用,加强居民点的文化、经济、技术环境为首要任务,通过把握居民点文化特性、权衡经济产业价值、建立材料技术体系三方面来实现。

枫香林居民点环境提升设计中的共生模式的选择具有动态性,设计演化的不同阶段其共生模式有所不同。在环境提升初期,以生态修复为先导,选用寄生式共生模式,退耕还林、建立连续的绿地体系,将居民点的生产、生活空间寄生于生态空间中。当乡土生境得到修复与完善后,则开始根据使用主体的需求在居民点的各空间中建立相对均衡的物质、信息流动,通过完善各空间内部缺陷的反哺式共生,以及多种空间类型一体化发展互惠共生模式,在枫香林居民点环境提升的过程中建立产业空间发展、绿地系统连续、生活服务串联的复合型“三生”空间。

居民点共生系统中包含生产、生活、生态三个主要的空间单元,而每个单元内部也存在着相互的共生作用关系。设计中将居民点的空间一体化共生作为目标,强调交流介质的多样化,由产业共生指引合理的产业发展方向,生活共生打造延续记忆的村落界面,生态共生构建点线面协调的空间格局。

(1)生产空间:产业导向,多元复合。

针对枫香林居民点现有产业单一和先天游憩资源不足的内生动力匮乏的问题,产业空间的布局应积极响应外部旅游优势,点源结合、内外统一。

首先,利用在居民点集中种植老鹰茶的片区,并对原生建筑进行合理改造,打造集老鹰茶种植、生产、采摘、工艺科普、品茗、销售为一体老鹰茶体验中心。将自然生态的茶山景观与多元体验的老鹰茶体验中心相结合,形成枫香林居民点的核心产业空间。

其次,在枫香林居民点西部入口区域,通过产业置换的方式有意识的选用向日葵作为经济作物进行大量种植,形成集观赏、采摘、摄影于一体的向日葵花海空间,以此营造特色鲜明的居民点入口形象。

除此之外,利用雨水收集技术修复现有鱼塘生态系统,并将鱼塘划分为多个养殖池分别喂养鱼类、龙虾、泥鳅等水生物,结合亲水栈道、亲水建筑,形成可垂钓、可摸虾、吃鱼宴、观水景的水产养殖空间。最终形成远观有农家,中观有庄稼、近观有鱼虾的养殖产业空间。

(2)生活空间:原乡风貌,延续记忆。

乡土文化的认知和体验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因。还原乡村生活空间,展现原乡生活风貌成为感知乡村文化、延续乡村记忆、诱发情感共鸣的重要途径,如图2 所示。

枫香林居民点生活空间设计中,重点整治枫香林高山村落体验区,保留传统生活居住场所的空间布局关系还原建筑风貌,并对院落和周边街巷环境进行统一的整改,再现枫香林真实生活场景。将旅游要素融入康养民宿体验区,引导部分乡民自身居住的建筑院落组团转化为提供食宿体验乡村民宿,激发乡村空间活力。此外,鼓励乡民或经营者自主进行建筑改造与环境提升,形成多样化的建筑景观形式,打造具有枫香林特色的乡村旅游空间,如图3 所示。

图2 枫香林民居效果

图3 民宿体验区效果

(3)生态空间:布完善,有机整体。

枫香林居民点生态空间设计中,注重对乡土生境的保护,通过山、水、林、田、路五种结构骨架要素的再梳理,优化生态布局,重新塑造居民点空间形态。重新梳理农田脉络,结合田间水渠,形成完整的农田灌溉系统,恢复居民点农耕文化脉络。借助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绿色农业,加快农业产业现代化生产。建立雨水收集系统,可以减少地表径流,将收集的雨水应用于农业灌溉中。

4 总结

乡村作为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板块,其空间承载着特殊的精神文化。本文以共生思想作为基础理论,针对乡村空间的更新设计进行研究,其主要研究成果体现在乡村空间更新中引入“共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基于共生思想的更新是乡村空间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共生思想下的乡村空间更新是一种动态开放的方法论体系。但由于乡村空间更新是个涉及面较广、内容繁杂的专业研究课题,鉴于自身阅历的局限性,以及研究的时效性和阶段性,本文研究方向亦存在巨大的完善与发展空间。

猜你喜欢
枫香居民点共生
基于GIS的金海湖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枫香叶黑色素提取工艺优化及稳定性
惠水枫香染文创产品“5W1H”理论研究
枫香园四季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基于遥感技术的轩岗矿区农村居民点时空格局变化研究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在遵义市枫香镇花茂村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