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舟 陶夏平 王 斌 刘惠敏
1.北京市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肝病科 (北京,102208) 2.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脾胃科
近年来,脂肪肝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和年轻化的趋势[1],是当前日益严峻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2]。脂肪肝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二者组织学改变相似[3],其中医病机基本相同,故合起来论述。中医没有脂肪肝的名称,但古代就有肥胖及脂肪肝相关疾病的记载,如《难经·五十六难》说:“肝之积名曰肥气。”《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复杯。”现代中医临床根据其发病特点,将其归纳为肥气、痰浊、胁痛、积聚、肝癖、酒癖等范畴[4-6]。现从肝热脾湿探讨脂肪肝的发病规律,揭示其病机,为中医临床治疗脂肪肝提供依据和思路。
1.1 脾胃虚弱,痰湿内蕴 脾胃为人体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人体脾胃运化功能正常,则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健全,脏腑、经络、筋肉、皮毛等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人体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正如《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所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食气入胃,散精于肝。”饮食不节是脾胃病的重要原因,故《黄帝内经·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脂肪肝的发病与过食肥甘厚味酒醴,损伤脾胃,化湿生浊密切相关。脾主运化水湿,且喜燥恶湿,过食肥甘及长期嗜酒均可损伤脾胃,脾气受损,脾虚运化无力,致使升降失职,精微疏布失常,水谷不能化精微运送至全身,形成病理产物痰湿,而内停中焦[7]。《临证指南医案·卷五》也说:“而但湿从内生者,必其人膏梁酒醴过度。”食气入胃,散精于肝,脾为胃行其津液痰湿,通过脾胃“运化”功能,痰湿之邪亦“散”于肝,纳食愈多,痰湿愈甚,痰湿之邪蕴于肝脏,痰湿(膏脂)堆积,可形成脂肪肝,影响肝的疏泄功能,使人体气机功能絮乱引起各种病变。现代医学也证明单纯性脂肪肝进一步发展,可导致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
1.2 肝失疏泄,郁热内蕴 脂肪肝患者过食油腻肥甘之品,食而不运,脂膏凝结于肝,肝属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肝木生火,是为相火,若痰湿内蕴,损伤肝体,导致肝脏功能失调,疏泄失常,阻滞气机,相火郁而化热,据病性病位而言是肝热。正如《素问·奇病论》所说:“肥者令人内热。”肥腻的厚味使人内生里热。中医前贤孔嗣伯老师也认为肝易于积湿生热,湿重则热生[8]。国内有学者也认为肝被痰湿邪所遏,伏而不发,相火不能正常游行而内炽,必郁而化热[9]。
人体是有机整体,肝脾之间存在着相互为用、相互制约的关系。脾主升清和运化功能,有赖于肝的疏泄功能,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脾升清和运化功能调和。肝脾在人体病理状态下也是密切相关的。临床观察和实践证明脂肪肝的病位在肝脾[10,11]。脾虚不能运化,湿邪内生,致使痰湿浊邪内蕴于肝脏,肝失疏泄,湿邪日久郁而化热,形成肝热脾湿之证。北京四大名医孔伯华先生也说:“数十年来临证中,湿家兼热致病者十有八九”,“盖湿热之来由,乃木旺土衰,木气乘土败而贼之所致者也,是以湿重则热生,湿热蒸腾,则邪为湿所困矣,当今医者不可不查。”[8]
2.1 健脾化湿理气升清阳 脂肪肝患者常见形体肥胖,头晕恶心,肢体沉重困乏,神疲倦怠,脘腹胀满痞闷,胁肋胀痛,大便黏滞不爽。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胃气不降、逆而上行则出现恶心;脾虚清阳不升则头晕;湿性重浊则肢体困重困乏;脾虚运化失司,气血生化不足则神疲倦怠乏力;脾不升清,胃不降浊,湿阻中焦,气机阻滞则脘腹胀满痞闷;痰湿之邪蕴于肝脏阻碍气机则胁肋胀痛;脾虚湿滞则大便黏滞不爽。故《丹溪心法·中湿》说:“脾胃受湿,沉困无力,怠惰好卧”,对脘中痞闷的论述《临证指南医案》说:“乃清阳不自转旋,酒肉湿浊之气,得以凝聚矣。”李东垣《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也说:“病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或大便泄泻,此湿胜。”针对脾虚湿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的病机,治疗当以健脾化湿理气升清阳为法。用药可选择生黄芪、党参、山药、白术等健脾补中益气;苍术、砂仁、茯苓、薏苡仁、半夏、草果等燥湿健脾利水。正如《丹溪心法·中湿》说:“凡肥白之人,沉困怠惰,是气虚,宜二术、人参、半夏、草果、浓朴、芍药。” 《脾胃论·脾胃胜衰论》说:“如脉缓,病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或大便泄泻,此湿胜,从平胃散。”脾宜升则健,可选用刺蒺藜、蔓荆子、川芎、升麻、葛根、荷叶等升发清阳,清利头目;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必有气滞,气行则湿化,补中健脾祛湿必配以理气药物,可选厚朴、槟郎、陈皮、青皮、佛手、枳实、枳壳、木香、莱菔子等理气以化湿运脾。健脾化湿理气升清阳诸药根据病情合理选择运用,可使脾得健运、湿邪得化,验之临床,对脾虚湿盛的脂肪肝患者可取得较好疗效。
2.2 清泻肝热 脂肪肝肝热患者临床可见头热目赤、头胀头痛、多食易饥、胁肋胀痛、心烦胸闷、脘腹胀满、口苦、急躁易怒、失眠、小便黄赤等。肝热循经上冲可见头热目赤、头胀头痛,肝热犯胃,胃有热则多食易饥,肝热阻滞气机,气机不舒则胁肋胀痛、胸闷脘腹胀满,肝热移热于胆则口苦,肝热冲心,热扰心神,可见心烦、急躁、易怒,小便黄赤也可见于肝热。正如《黄帝内经·素问·刺热篇》说:“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刺足厥阴、少阳。其逆则头痛员员,脉引冲头也。”《黄帝内经·素问·痿论篇》说:“肝气热,则胆泄口苦。”针对肝热病机,遵循内经热者寒之的治则,一般选择丹皮、栀子、黄芩、泽泻、浙贝母等药物。栀子、黄芩清泄肝中郁热;牡丹皮善行血滞,滞去则郁热解;泽泻利水去湿,利小便以泻郁热;浙贝母入肺,起清金制木的作用[12]。肝火重可加虎杖、夏枯草、黄连等清泄肝火;若肝气郁滞可加柴胡、薄荷疏肝解郁;气滞血瘀可加青皮、香附、郁金、丹参、红花理气活血;肝热伤阴伴有失眠加合欢皮、首乌藤、酸枣仁等养血安神;若患者头热目赤、头胀头痛较重,可加菊花、蝉蜕清利头目除肝热。只有灵活变化运用,方可取得良好效果。
2.3 杂合以治 《素问 异法方宜论》说:“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脂肪肝患者病情变化多端,临证要杂合以治。脂肪性肝病主要病机是肝热脾湿,但肝热脾湿不能概括脂肪肝的所有病机,临证要详审病情,审察病机,谨守病机。若患者湿热毒邪较重,可适当选用垂盆草、茵陈、蚤休、鸡骨草、金钱草,海金砂等清热利湿解毒药物;若湿热伤阴,可适当选用石斛、女贞子、旱莲草、玄参、芦根、沙参、麦冬等药物;若属瘀血内阻,可选用刘寄奴、鬼箭羽、三棱、莪术、五灵脂、川芎、桃仁、红花等药物;若肾阳不足,可选用巴戟天、桑寄生、杜仲、牛膝、沙苑子等药物;若长期饮酒者,可加葛花、枳椇子等解酒药物。正如东汉张仲景所说:“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总之,肝热脾湿是脂肪肝的重要病机,清泻肝热、健脾化湿理气、升阳法应用于脂肪肝的临床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除了药物治疗,脂肪肝患者应加强健康生活方式干预[13],饮食有节、适当运动是脂肪肝患者必不可少的一线干预方式[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