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配合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临床研究

2020-12-09 11:03李艳琴丁继岩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0年9期
关键词:痉挛性肌张力痉挛

李艳琴,丁继岩

(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河南 新乡 453000)

脑卒中后表现为偏瘫、失语、认知障碍等[1]。大部分患者会有一定程度的脑组织缺氧缺血性死亡,所以会伴随着不同情况的神经功能障碍,致肢体痉挛性偏瘫。上肢痉挛性偏瘫导致的运动障碍是影响康复的主要原因[2]。本研究用温针灸配合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80例,均为2017年3月至2018年4月我院收治患者,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40例,符合《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标准[3]。研究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4~80岁,平均(54.21±6.36)岁;病程5~171天,平均(61.25±20.11)天。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45~81岁,平均(53.87±6.23)岁;病程5~172天,平均(62.31±20.12)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4]诊断标准,出现肢体瘫痪、意识障碍、偏身麻木等症状,并经过CT检查鉴别为脑出血或脑梗死。中医诊断根据《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诊断(试行)》[5]。主症为神识昏蒙、言语謇涩、偏瘫、偏身感觉异常,次症为瞳神变化、共济失调、饮水发呛、头痛、目偏不瞬、眩晕,具备1个主症2个次症或2个主症以上,结合先兆症状、诱因确诊为中风病。

纳入标准:①符合诊断标准;②神志清晰、病情稳定;③家属及患者知情并同意。

排除标准:①非中风导致的肌痉挛;②无肢体偏瘫,生活可自理;③伴随脑外伤、脑出血等疾病。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抗痉挛药配合功能训练。①用巴氯酚[卫达化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台湾),批准文号HC20140013]10mg,口服,1日3次,治疗5周。②功能训练,a.位置摆放:患者上肢外展,外旋,伸肘,前臂旋后,伸腕和指,拇指保持外展;b.握手训练:手臂尽量过头,双侧同时用力,连续举10次,每日做6组,可以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增加组数;c.康复训练:持续牵拉痉挛肌,可以进行关节松动,在痉挛肌松弛后可以予诱导分离。训练45min,1日1次,每周5次,连续进行5周功能训练。

研究组予针灸配合功能训练。上肢侧穴位取外关、肩髃、手三里、曲池,消毒后用1~ 1.5寸不锈钢毫针刺,在针刺处铺放阻燃物,将点燃的1.5~ 2 cm艾条,燃端向下放于针柄尾部。每次用3根艾条,1日1次,12天为一疗程,连续治疗10天休息2天,共治疗3个疗程。功能训练与对照组相同。

3 观察指标

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包括肩外展、动活动腕、力微弱、距障碍)进行上肢运动功能评价,分数与运动功能成正比,最高分为100分。

用巴塞尔 ( Barthel) 指数评分(包括大便、小便、修饰、用厕、进食、平地步行、穿着、上下楼梯、洗澡)对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分数与生活能力成正比,分数小于20分表示完全残疾,高于60 分具有独立运动能力。

采用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对上肢肌张力进行评价,根据评分为4级,分数越高等级越高表示肌张力越差。Ⅰ级为肌张力轻度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ROM之末出现突然的卡住然后释放;Ⅱ级为肌张力较明显增加,通过ROM的大部分时,阻力均较明显的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运动;Ⅲ级为肌张力严重增加,进行ROM检测较为困难;Ⅳ级为僵直,受累部分不能屈伸。

对上肢具有代表性的正中神经进行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SEP)检测,检测使用肌电诱发电位仪,记录N20潜伏期与N20-P25波峰振幅。

4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90~100,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为0级。显著改善:残疾程度改善至1~3级,功能损伤分降低50%以上。改善:功能损伤分降低18%以上。无效:病情无改变甚至恶化。

5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各项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各项评分比较 (分,±s)

表2 两组各项评分比较 (分,±s)

组别 例 时间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Ashworth痉挛表评分Barthel 指数评分研究组40 治疗前 15.86±5.32 3.87±0.67 37.56±6.45治疗后 31.45±6.85 2.12±0.51 67.36±5.21 t 11.37 13.14 22.73 P 0.00 0.00 0.00对照组40 治疗前 15.87±5.47 3.78±0.66 36.37±6.32治疗后 24.72±6.01 2.76±0.45 60.23±5.02 t 6.89 8.08 18.70 P 0.00 0.00 0.00

两组治疗前后SSEP相关参数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SSEP相关参数比较 (±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SSEP相关参数比较 (±s)

组别 例 N20潜伏期(ms) t P N20-P25波峰振幅(μV) t P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40 27.19±9.5418.08±5.49 5.23 0.00 1.20±0.51 2.26±0.57 8.77 0.00对照组 40 27.11±8.4522.63±4.93 2.90 0.00 1.19±0.48 1.87±0.52 6.07 0.00 t 0.04 3.90 0.09 3.20 P 0.48 0.00 0.46 0.00

6 讨 论

中医认为,中风后上肢痉挛性偏瘫为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为阴阳不平衡所致。病机为气血阴阳失衡、肝肾阴虚、经脉不通失养。治当通经梳脉,活血养阴[6]。

上肢取阳经穴行侧肢体针灸,可抑制运动神经元活动性,使痉挛侧肌群活动性降低,缓解肌痉挛。针刺与艾灸同用,有利于血管扩张、代谢加强、降低相关神经的兴奋性,减轻肢体偏瘫痉挛。配合功能训练可改善运动能力。

温针灸配合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效果较好。

猜你喜欢
痉挛性肌张力痉挛
针刺跷脉穴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术后肌张力增高的相关因素与护理对策
肉毒杆菌毒素治疗肌张力障碍型手震颤
无药无创纯手法调整痉挛性斜颈验案一则
面肌痉挛如何护理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
卵巢囊肿蒂扭转螺旋CT联合多平面重建技术诊断价值分析
防运动后肌痉挛喝水不如补电解质
别让肌张力障碍成为健康的“拦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