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竺祖华
在高校的具体发展过程中,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其管理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同时也是现阶段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同时,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都能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并且成为改革中的最大受益者。然而,在带来一定机遇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日后的就业增加了竞争对手,使得就业的压力日益增大。因此,在今后的教育过程中,高校一定要强化对就业指导的重视程度,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能够明确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弊端,然后依照具体情况科学制定培养路径。
1.前瞻性不够。当前,高校在开展就业指导与人才培养过程中,并没有充分地将以人为本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理念融入其中,过于侧重对学生求职时所遭遇的具体问题的讲解,没能有效地对学生职业生涯进行规划,使得高校教育与人才培养缺乏前瞻性。通常情况下,在我们的认知中,学生所学专业与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往往是相同的,正所谓学以致用。然而,在现实社会中,一些学生在毕业之后所从事的职业往往与自身专业没有太大关系。同时,从人生发展的纵向角度分析,由于个人的努力及社会机遇等多方面因素,一些学生会在若干年后从事不同的管理岗位,肩负着不同的社会责任。但是,不管是职业的横向变化,还是人生的纵向发展,都需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能够将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终极的理念,在这一层面上,高校的人才培养手段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2.社会化缺乏。在实际的就业指导与人才培养阶段,很多高校常常将人才培养与就业指导停留在课堂上以及书本中,缺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得很多概念具有较强的空洞性,理论化较强。对于大学生而言,其需要从学校走向社会,能够逐渐适应社会环境,能够更好地在自身岗位中发光发亮。而要想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单单依靠学校的教育或者通过一些技巧以及方法来完成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将其放在长远的角度上进行考量,深层次地对就业指导与人才培养进行理解,从社会、家庭以及学校等多方面考虑,强化学生的实践过程。另外,在就业指导与人才培养阶段,还应该明确二者的特殊性,利用多种手段,通过多种渠道,强化对学生的心理支持以及实践锻炼,保证其在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能够积极迎接社会的考验。
3.实践性不足。对于很多高校来说,其在开展就业指导与人才培养工作期间,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从理论到实践过渡的重要性,不能够将二者摆在突出的位置。一些学校在开展就业指导期间,往往将职业规划列入教材或者教学计划中,而在实践期间,却大大削弱了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并且,从职业道德培养的角度分析,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需要长期且漫长的过程,要求学生必须不断地探索和学习,能够认同职业道德,并将其转化为内在行为。但是,结合当前的众多毕业生来看,很多学生在走入社会时,在面对多元化价值以及多种文化现象时,并不能做出精准判断,缺乏抉择承受能力,常常存在无所适从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1.就业指导应该以强化思想政治指导为准则。为了保证高校大学生的整体素养以及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在具体的毕业指导工作开展过程中,要以思想政治指导为本,科学地对学生展开指导。当前,由于受到社会多种观念的影响,使得很多学生在择业期间,经常会受到物质利益的诱惑,对于工作区域较好并且薪资较高的职业非常向往,从而舍弃了职业的理想价值,将择业放在个人利益之上。为了更好解决这一问题,在就业指导开展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加大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指导力度,正确对学生价值观念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对现阶段的国情有一定的认知,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大局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便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以及正确的竞争意识得到增强,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此外,高校还需要加大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让学生能够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从而能更好地迎接困难、面对挫折。
2.不断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水平进行提升。结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可知,人才的综合素养涵盖了很多方面,包括心理素质以及文化素养等。因此,高校在对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应该强化对学生综合能力以及素养的提高。对于大学生来说,强化学生的道德品质,不仅可以为其人生积累很多的财富,还可以让学生在人生道路上拼搏奋进,永不放弃。所以,教师在帮助学生规划指导期间,一定要强化对学生这一方面的重视,采用科学的手段,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展开指导,从学生的实际发展以及心理诉求等方面考量,对学生知识结构进行拓宽,强化对指导模式的改革,保证学生可以积极地面对困难。另外,教师也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提升其实践操作能力,让其能够通过实践来挑战自己、战胜自己,保证学生可以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
3.为学生营造一个相对良好的就业指导环境。为了能够有效地规避大学生择业盲目性,在具体的就业指导与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实际的就业指导工作开展过程中,高校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就业法律法规等手段,保证人才选拔机制的公开性以及公平性。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市场,以保证就业环境相对良好。同时,学校应该建立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一对一地对学生进行指导,科学地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不断对学生择业能力进行提升,让其保持一个正确的择业观。在进行人才培养阶段,应该强化对教学模式的改革,加大对学生自身素质以及适应社会需求能力的培养。此外,对于家长以及亲友而言,应该加大对毕业生择业状况的关注,能够主动与毕业生取得联系,积极与其进行沟通,合理地对毕业生进行疏导,为其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以便能够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在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开展过程中,人才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意义。然而,结合现阶段的整体教育以及培养水平分析,还存在定位不准确、盲目跟进与模仿的情况,人才培养效率相对较低,不仅影响了就业指导水平的提升,也阻碍了学生的整体发展。所以,在今后的工作开展期间,高校一定要强化对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重视,采用科学的手段,有效地进行人才培养,以确保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水平可以得到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