蔗糖铁注射液治疗缺铁性贫血临床疗效观察

2020-12-09 22:07:19李欣宜
关键词:铁剂缺铁性蔗糖

秦 慧,李欣宜

(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1.血液科;2.神经内科,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8)

缺铁性贫血是血液病科常见的营养缺乏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多为疲倦、乏力、心率升高、异常的精神行为,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1]。本病治疗上多采用口服铁剂进行补充,但缺铁性贫血服用铁剂出现消化道症状较多,因此,遵医嘱治疗的依从性相对较差,治疗疗效难以保障。我院血液科采用蔗糖铁注射液进行静脉滴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取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血液病科于2 0 1 8年01月~2019年06月期间住院的缺铁性贫血患者60例,采用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2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男12例,女18例,年龄41~76岁,平均(57.7±8.6)岁,血红蛋白(71.5±5.3)g/L;对照组,男11例,女19例,年龄42~75岁,平均(57.8±8.5)岁,血红蛋白(72.6±6.2)g/L。2组患者年龄、性别、血红蛋白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补铁总量

补铁总量计量公式为(120-血红蛋白量)*患者体重(kg)*0.33。

2.2 观察组治疗

观察组给予蔗糖铁注射液静脉滴注,首次给药量采用试验剂量50 mg蔗糖铁注射液,30 min内进行缓慢滴注,如无过敏性皮炎等过敏反应,次日给予正常滴速及用药量,即100 mg加入0.9%生理盐水100mL中进行静脉滴注,滴注总时间不少于15 min。

2.3 对照组治疗

对照组给予口服琥珀酸亚铁片,0.1 g/次,每日三次,维生素C片0.1 g/次,每日三次。

2.4 疗程

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均为21 d。

3 疗效判定标准

3.1 观测指标

患者治疗前后血红蛋白的数据。

3.2 治疗后判定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男性血红蛋白大于120 g/L,女性血红蛋白大于110 g/L;好转:贫血症状未再出现,血红蛋白较治疗前提高30 g/L,但未达到痊愈标准;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血红蛋白均未见明显缓解。

4 统计方法

研究结束,采用SPSS 16.0统计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5 研究结果

5.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红蛋白分析

治疗前,观察组血红蛋白为(71.5±5.3)g/L,对照组血红蛋白(72.6±6.2)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后,观察组血红蛋白为(125.5±19.5)g/L,对照组血红蛋白为(98.5±18.5)g/L,观察组血红蛋白提高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5.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痊愈15例,有效1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7%;对照组痊愈12例,有效1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7%,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6 讨 论

缺铁性贫血主要是由于铁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致使血清铁明显减少、贮存铁极度减少所引起的一种贫血,缺铁性贫血不仅会导致免疫力下降,还会累及消化、神经等系统功能,还会出现指(趾)甲变平、指甲凹下呈勺状(反甲)等,严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2]。

对于本病的治疗,应首先针对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解除病因后给予补充铁元素。临床常应用琥珀酸亚铁进行口服治疗,但口服铁剂的不良反应主要由于铁原子释出进而刺激到消化道的黏膜,轻则出现食欲不振、胃部不适,重则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不良反应[3]。蔗糖铁是目前治疗缺铁性贫血较为有效的一线药物,药理学上,蔗糖铁与人体正常生理下的铁蛋白具有较为相似的结构,它还具有稳定的整体结构,不释放铁离子刺激消化系统,被医学界认为是副作用最低的静脉铁剂。

综上所述,使用蔗糖铁注射液治疗缺铁性贫血临床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铁剂缺铁性蔗糖
孩子贫血能食补吗
保健与生活(2022年5期)2022-03-15 19:57:23
“补铁剂中铁元素的检验——铁盐和亚铁盐的转化”教学设计及反思
云南化工(2021年10期)2021-12-21 07:34:04
2019年来宾市蔗糖业总产值近100亿元
广西糖业(2020年3期)2020-09-25 08:32:44
铁剂
——忌食
饮食科学(2019年5期)2019-11-21 13:17:53
掺HRA 对蔗糖超缓凝水泥基材料性能的影响
严鲁萍教授治疗老年缺铁性贫血的经验
口服铁剂有禁忌吗?
饮食科学(2016年11期)2016-12-21 22:30:39
澜沧县蔗糖产业发展的思考
中国糖料(2016年1期)2016-12-01 06:49:06
仔猪缺铁性贫血的综合防治
兽医导刊(2016年6期)2016-05-17 03:50:45
缺铁性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