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合生
(舞钢市农技推广中心,河南 舞钢 462599)
试验安排在铁山办付庄村、庙街乡刘沟村、尚店镇小黄村共3个试验点。
每个试验点设三个区:(1)核心示范区,面积6.67hm2,(2)完全不防治区,核心示范区边缘设置,面积333.33m2,(3)农民自防区,示范区相邻麦田。试验点区内小麦品种一致。
完全不防治区不使用任何农药,农民自防区按农民常规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选用优质抗病品种百农207,播期2019年10月10~15日,精细整地,规范播种,改变生态环境,消灭病虫滋生地。
(2)统一处理。使用高效新型的种衣剂处理小麦种子,使用34%戊唑·吡虫啉(吡虫啉32.88%;戊唑醇1.12%)悬浮种衣剂400ml拌100kg小麦种子,综合防治小麦种传及土传病虫害。
(3)冬前秋苗期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开展化学除草。使用70.5%二甲唑草酮15g/667m2+50g/L双氟磺草胺15ml/667m2+15%炔草酯水乳剂50ml/667m2,对水30~40kg,均匀喷雾。防治野燕麦、看麦娘等禾本科杂草及猪殃殃等阔叶杂草。
(4)返青拔节期重点防治小麦纹枯病、麦蜘蛛。使用5%井岗霉素水溶性粉剂100~150g/667m2防治纹枯病;用4%联苯菊酯微乳剂50ml/667m2防治麦红蜘蛛,用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0g/667m2防治小麦蚜虫。为了减少农药使用量,开展系统调查,达到防治指标时进行防治,充分发挥麦田害虫天敌的作用。
(5)抽穗灌浆期
抽穗至灌浆期重点做好小麦锈病、赤霉病、蚜虫、吸浆虫等病虫防治工作。杀虫、杀菌及叶面肥混合做好一喷三防。430g/L戊唑醇20ml/667m2+40%吡蚜酮15 g/667m2+98%磷酸二氢钾100g/667m2。防治小麦后期多种病虫害,预防干热风,防早衰。
对每个试验点进行调查,每个类型田调查5个样点,内容包括3个关键指标:即小麦条锈病病叶率%、小麦赤霉病病穗率%、穗蚜百穗蚜量(头)、白穗率%(由纹枯病、茎基腐病、根腐病、全蚀病、地下害虫等引起)等。调查计算方法按照相应病虫测报规范进行。
病穗率 = 病穗数/调查总穗数×100
防效(%)=(不防治区病穗率-防治区病穗率)/未施药区病穗率×100
病叶率 = 病叶数/调查总叶数×100
防效(%)=(不防治区病叶率-防治区病叶率)/未施药区病叶率×100
百穗蚜量=穗部蚜虫总头数/调查总穗数×100
防效(%)=不防治区百穗蚜量-防治区百穗蚜量)/未施药区百穗蚜量×100
防治区为核心示范区、农民自防区。
核心示范区小麦条锈病防效为93.6%,比农民自防区提高12.2个百分点,小麦赤霉病防效为89.3%,比农民自防区提高15个百分点,小麦白穗防效为89.6%,比农民自防区提高12.5个百分点,小麦蚜虫防效为96.1%,比农民自防区提高7.7个百分点。核心示范区平均防治效果达到92.2%,比农民自防区防效增12.2%。
核心示范方小麦平均单产525.4kg,比完全不防治区产增加313.6kg/667m2,比农民自防区平均单产增加121.5kg,示范区新增纯收益比农民自防区增加243元/667m2。
通过示范,调动了广大农民科学种田的积极性,实现了科技水平的提升。
生产上科学用肥用药,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农药减量应用技术,对粮食质量安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护环境意义重大。同时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降低了农药残留,减轻了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
基于病虫测报为基础,抓住病虫草防治窗口期,综合应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绿色防治技术,病虫草害危害率显著降低,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