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旭霞
(丹东市第一医院手术室,辽宁 丹东 118000)
开放性四肢骨折具有较高的发生率,临床上,开放性四肢骨折治疗方法以手术为主,尽管该方法治疗效果明显,但是,术后因为肌肉受损、血管和骨骼受损等,致使组织血液供应受到影响、静脉血流受阻,进而造成局部肌肉疼痛、坏死等现象,有些甚至诱发手术切口感染[1]。一旦开放性四肢骨折患者术后出现切口感染,除导致术后疼痛增加,还会影响术后康复[2]。所以,针对开放性四肢骨折患者,手术治疗期间,联合手术室护理干预,有助于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降低,加快患者康复速度[3]。本次实验主要针对本院接收的开放性四肢骨折患者采取手术室护理效果进行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60例开放性四肢骨折患者均为2018年2月-2019年3月丹东市第一医院接收,根据先后入院时间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中,有18例男患,12例女患;年龄20岁-57岁,均龄值数(41.52±7.32)岁;骨折类型:肱骨骨折、胫骨腓骨骨折、尺桡骨骨折及股骨骨折分别有8例、6例、9例和7例;观察组中,有16例男患,14例女患;年龄22岁-55岁,均龄值数(41.48±7.25)岁;骨折类型:肱骨骨折、胫骨腓骨骨折、尺桡骨骨折及股骨骨折分别有7例、7例、10例和6例;在临床基线资料上,包括骨折类型、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1)自愿签署知情研究同意书;(2)经影像学检查提示为开放性四肢骨折;(3)具备完整临床资料;(4)具备正常沟通、表达和理解能力者;排除标准:(1)合并神志意识模糊、精神异常及心理障碍者;(2)存在肝脏、肾脏及心脏器官功能不全者;(3)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4)因个人因素拒绝或者中途选择退出者。
2 方法:对照组常规护理方案:术前,予以患者抗生素,并常规备皮。常规消毒手术切口,消毒面积应在切口15cm以外等。观察组手术室护理方案:(1)术前访视。开放性四肢骨折通常进行急诊手术,所以,术前,护理人员同样需要与患者接触、沟通,以患者性别、年龄、文化水平为依据进行详细的健康知识宣传,为其讲解手术目的、特点、方法及注意事项等,尽可能的将不良情绪消除,包括畏惧、紧张及不安等,确保患者情绪平稳,增强疾病抵抗自信心,以便患者可以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工作,确保手术顺利开展;(2)全面落实无菌操作原则,严格根据手卫生理念开展。采取新技术、新方法,及时更新医务人员新手术理念,采用免刷洗手方法,确保手术顺利开展;(3)开放性四肢骨折极易造成创伤性休克,所以,自患者进入手术室开始,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并扩容,避免患者因为血液失血增加,进而造成低血容量休克;(4)采取新型消毒方法,将切口及其周围清洁、消毒工作做好,利用乙醇对手术位置油垢及污渍全面清除,然后进行常规消毒、冲洗,溶液包括双氧水、生理盐水、抗生素、苯扎溴铵溶液、肥皂液、氯已定及聚维酮碘等,以此降低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5)手术期间需注意问题:结束手术后,护理人员需及时利用含氯消毒剂拖地,全面擦拭台面,并消毒手术室空气,尽可能保证手术室清洁、无菌;(6)术中,加强对患者保暖的关注,合理调控手术室温度至22℃-25℃,加热输注液及冲洗液温度至37℃,对于未进行手术位置,铺盖床单或者棉被等;(7)术后,协助患者调整至平卧体位或者健侧卧位,利用软枕将患肢抬高,加快患侧肢体血液循环,减轻肢体肿胀状况,使新陈代谢速度加快,以便患者及早恢复健康。除此之外,合理调整患者饮食方案,保证患者营养摄入充足,增强患者自身免疫能力、抵抗能力,以便切口及早愈合。针对手术切口污染明显者,给予患者抗生素,避免感染现象的发生。
3 观察指标:统计各组切口愈合状况、感染发生率,并记录每组住院时间及拔管时间。愈合判定[4]:(1)甲级愈合。切口部位愈合显著,未见其他不良反应;(2)乙级愈合。切口部位存在轻微血肿、硬结或者积液等炎症,但是,未见化脓反应;(3)丙级愈合。切口部位产生化脓感染病症,需立即处理。满意度判定[5]:分值总计100分,(1)取值在80分-100分,即非常满意;(2)取值在60分-79分,即较为满意;(3)取值在60分以下,即不满意。(较为满意例数+非常满意例数)/总例数×100%=护理满意度。
5 结果
5.1 2组切口愈合状况、感染状况对比:对照组中,8例术后切口感染、12例甲级愈合、14例乙级愈合,4例丙级愈合,占比分别是26.67%、40.00%、46.67%和13.33%;观察组中,2例术后切口感染、24例甲级愈合、6例乙级愈合、0例丙级愈合,占比分别是6.67%、80.00%、20.00%和0.00%,观察组均较对照组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20、10.000、4.800、4.286;P=0.038、0.002、0.028、0.038)。
5.2 2组住院时间及拔管时间对比:在住院时间及拔管时间方面,对照组分别是(36.65±2.35)天和(29.15±4.38)天,观察组分别是(29.74±2.28)天和(21.34±3.36)天,观察组同对照组相比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59、7.749;P=0.000、0.000)。
5.3 2组护理满意度对比:对照组中,十分满意、较为满意和不满意分别有13例、8例和9例,护理满意度为70.00%;观察组中,十分满意、较为满意和不满意分别有17例、11例和2例,护理满意度是93.33%,观察组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55;P=0.019)。
开放性四肢骨折术前,要求参与手术所有医护人员均按照规定开展洗手依从性管理,以此改善手术医护人员手卫生状况,术前,全部医护人员需要利用洗手液洗手、擦手[6]。术前,针对伤口部位常规备皮,利用乙醇等溶液全面清洁污垢及污渍等,并进行常规消毒,消毒液为碘伏,以此确保手术位置无菌[7]。
开放性四肢骨折患者手术期间,通过开展相应的护理方法有助于术后切口感染率降低。由于开放性骨折伴有开放性切口,所以切口位置的清洁、冲洗特别重要,其可显著降低骨折切口位置感染细菌概率。所以,护理期间,护理人员可采取生理盐水、双氧水频繁冲洗创面,叮嘱患者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工作,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舒适的服务。据有关资料显示,利用无菌水、双氧水清洁创口,可降低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8]。根据本次实验结果分析,在甲级愈合率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是80.00%和40.00%,观察组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其可加快切口愈合速度;观察组术后感染发生率是6.67%,与对照组的26.67%相比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知,手术室护理的开展,可使手术切口感染率显著降低,确保良好的治疗效果;观察组住院时间及拔管时间均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是93.33%,对照组是70.00%,观察组同对照组相比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上述分析,手术室护理的开展,可显著改善紧张护患关系,让患者更加满意护理人员工作。
总而言之,手术室护理在开放性四肢骨折患者护理中应用效果明显,除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还可以避免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加快切口愈合速度,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