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宗教信仰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探索
——以中北大学为例*

2020-12-09 15:19田海燕阿迪力江阿力木
关键词:宗教信仰信仰大学生

田海燕, 张 鹏, 阿迪力江·阿力木

(中北大学 学生工作部(处), 山西 太原 03005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宗教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 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 高校作为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 高校宗教工作事关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是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重要方面。 高校宗教信仰学生的教育管理, 是高等学校宗教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做好在校宗教信仰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 有针对性地加强信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是当前必须思考的一项重大课题, 是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高校校园中, 大学生通过微博、 微信等多种新媒体平台, 对宗教信仰有了更多的了解机会, 逐渐趋于接受, 大学生宗教信仰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 宗教信仰在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已经产生了客观的不可忽视的影响, 研究宗教信仰大学生的情况, 掌握校园宗教信仰传播特点, 有针对性地创新大学生教育管理方式方法,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才能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观, 有利于促进抵制宗教渗透预警机制的构建, 营造平安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

1 调查研究对象和基本情况分析

研究对象: 以中北大学宗教信仰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 对177名宗教信仰本科学生进行了抽样访谈, 访谈学生15人, 发放问卷300份, 回收问卷286份, 回收率为95.3%, 有效问卷284份。 有效问卷中含有宗教信仰学生167名, 无宗教信仰学生117名。

1.1 中北大学本科学生宗教信仰基本情况

根据2019年6月统计数据显示, 中北大学本科学生中共有宗教信仰学生177人, 其中, 信仰佛教41人、 道教5人、 伊斯兰教56人(占宗教信仰学生总数的31.64%)、 天主教30人、 基督教43人、 萨满教1人、 巴代教1人。 宗教信仰学生人数较少, 比例仅占全体本科学生人数的0.58%。 在各种宗教信仰中, 信仰伊斯兰教的学生人数最多, 约占宗教信仰学生总数的31.64%, 其次是信仰基督教的, 约占宗教信仰学生总数的24.29%。

从年级分布来看, 2018级有55名同学信仰宗教, 2017级有42人, 2016级有50人, 2015级有30人, 宗教信仰学生年级分布没有明显特点。 2018级分布人数最多, 占宗教信仰学生总数的31.07%。

1.2 宗教信仰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

有宗教信仰的学生中, 50.1% 来自农村, 9.72% 来自县城。 宗教在其发展和传播过程中, 与地理环境关系密切。 近些年来, 我国农村宗教信仰传播日益广泛。 究其原因, 与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匮乏、 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缓慢、 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农村新旧文化冲突有关。[1]随着农村以老人、 妇女、 儿童为主要成员的“留守人员”增多, 留守人员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安全感欠缺、 依赖性较强, 相对更容易接受宗教信仰。 目前, 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成长为大学生, 因此, 高校宗教信仰大学生中农村生源占了很大的比例。

1.3 宗教信仰学生的民族特点明显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 多宗教并存的国家, 少数民族中, 全员信教的就有22个, 宗教对少数民族人民的文化和日常生活等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宗教信仰的民族特征明显。 在中北大学177名宗教信仰学生中, 少数民族占41.24%。

1.4 家庭环境的影响和民族传统是大学生宗教信仰的主要因素

在接受调查的宗教信仰学生中, 82%的学生是因为家人、 父辈信仰宗教, 或作为民族信仰, 从小耳濡目染、 自然而然地有了宗教信仰。 而迷茫困惑、 缺少关爱、 追求心理安慰, 则是其余宗教信仰学生接受宗教信仰的主要原因。 63.7%的学生则认为有了宗教信仰可以达到“找到心灵的寄托, 剔除痛苦, 使心灵得到净化”的目的。 在当今社会, 在校大学生在学习、 就业、 人际关系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压力, 在无法进行良好的自我调节时, 宗教信仰所“描绘的乌托邦的美好世界强烈吸引了他们, 使他们感到精神有所寄托”[2]。 因此,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及时掌握学生动态, 帮助学生调整心理压力, 能有效防止学生对宗教信仰的盲目追崇。

1.5 学生对宗教信仰持包容态度

在回答“对宗教信仰者的态度”时, 选择“理解”的占 56.11%, 选择“不理解”的占 7.21%, 选择“无所谓”的占 36.68%; 对宗教的态度, 表示“完全接纳”的占72.14%, “有选择的接纳”的占 16.2%。 从中可以看出, 在校大学生对宗教信仰的态度比较开放、 宽容。 不难看出, 大部分学生不会谈宗教色变, 大多表示理解、 尊重身边人群的选择。

1.6 大学生对我国的宗教政策理解存在误区

在问到学校里是否可以传教或者组织其他宗教活动时, 只有40.74%的同学认为“不可以”, 24.9% 的同学选择了“无所谓”; 在问到“共产党员是否可以有宗教信仰”上, 29.39% 的同学认为中共党员可以信仰宗教, 19.92% 的同学觉得无所谓; 在“宗教与科学的关系”问题上, 45.26% 的同学表示“不太清楚”, 1.3%的同学认为“宗教也是科学”; 在“您认为宗教信仰与构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有无抵触”一题中, 36.92%学生选择了“互相不影响”, 23.27%的学生认为“对立”; 对于国家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69.9%的学生认为“很好, 有利于国家统一, 有利于团结少数民族和宗教信仰者”, 也有12.24%的学生认为中国是由共产党领导的, 应坚持无神论和马克思主义。 这些都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并不是太清晰, 对宗教本质、 宗教政策的理解上有误区。

1.7 学生有多种途径接触宗教

校园内严禁宗教活动, 虽然大部分同学没有遇到过明确的传教人士, 但是学生在校园内仍有机会接触宗教。 28.74% 的学生表示偶尔遇到有人向自己宣传过宗教, 遇到过身边同学向自己传教的占比为5.18%, 在访谈中也有同学表示碰到过有校外人士在校园里向学生介绍宗教。 在“周围是否有人信仰宗教” 一题中, 非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学生选择“有, 但很少”的占 60.4%, 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学生因其生长环境, 在此选项中往往选择“很多”。 91.25%的学生都曾通过网络平台接触宗教信仰的有关内容。 在校大学生均通过多种方式接触过宗教信仰。

2 宗教信仰学生特点

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其对自在世界、 自为世界有着独特的诠释, 具有一定的哲理性、 伦理性、 心理性特征。[3]在校大学生处于自身成长的重要时期, 一方面作为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素养的群体, 有着很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另一方面又由于心智不够成熟、 社会阅历少、 思想活跃等原因, 宗教容易对大学生群体有较大的吸引力。 根据调查, 中北大学宗教信仰学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2.1 校园宗教信仰学生人数逐年增多

从数量上看, 中北大学宗教信仰学生人数总体比例并不高, 但比较近四年数据, 总体呈上升趋势。 一方面是由于近年增加了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招生数量, 另一方面是与大学生对宗教信仰日益开放的态度有关。 很多受访学生表示考虑过加入宗教组织, 对未来自己是否会加入宗教组织不确定。

2.2 学生宗教信仰的原因多样化

家庭影响和民族传统是学生宗教信仰的主要原因, 由于长辈和家人对宗教的信仰, 学生耳濡目染地信仰了宗教。 随着社会的发展, 一些社会不公平现象和阴暗面逐渐显现, 学生在无法以自身认知解释这些社会现象时, 出现迷茫和疑惑, 产生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 或是由于无法通过自身能力合理排解学业、 就业、 恋爱、 人际关系等校园问题产生的压力, 使学生趋向于信仰神明, 求助于宗教信仰以求心灵慰藉。 更有个别学生是希望做与众不同的事, 或是好奇而信仰宗教。

2.3 学生接触宗教的途径多元化

据调查, 学生接触宗教的途径很多, 通过新媒体了解宗教已成为重要途径。 新媒体时代, 手机让每个人都成为了媒体人和客户端。 除了书籍、 宣传页、 面对面传递, 网络成为了学生接触宗教信息的主要平台。 也有学生选择了上网从事宗教活动, 如浏览网站、 参加网上教会祷告、 礼拜、 论坛等, 把线下活动拓展到了网络。 新媒体的共享性、 交互性, 给信教学生的宗教活动带来便利, 拓展了活动空间。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 这样的便捷性也增加了宗教传播的随意性和自由度, 衰减了宗教的神圣性和可信性。

除了传统的途径和新媒体, 中北大学学生接触宗教途径也有其特殊性, 学校地处城郊, 紧邻农村, 校园对外界开放, 附近农村有一座基督教堂, 家庭信教人员众多。 近年来学校的外国留学生增多, 而西方留学生信仰基督教、 天主教, 巴基斯坦、 塔吉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学生信仰伊斯兰教, 因此, 学生在校内接触宗教的途径和机会增多。

2.4 基督教在大学生中传播范围广

在各类宗教中, 基督教是学生后期自主选择人数最多的宗教。 大学生思想活跃, 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 科技实力往往会心生羡慕, 很容易接受西方文化思潮, 基督教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年轻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点。 基督教徒又多以“爱”和“施”表现出良好的道德风貌, 这对于看不惯社会不公现象的大学生来说, 很容易产生强烈的感召。

2.5 部分宗教信仰学生具有盲目性

学生信仰宗教具有盲目性, 一方面是因为其受家人影响, 没有经过自主思考选择, 或是出于好奇心, 或想要标新立异, 或求得心理安慰, 没有明确目的; 另一方面是部分宗教信仰学生对宗教知识了解不多, 没有阅读过所信仰宗教的经典文献, 极少参加真正的宗教活动, 例如, 有学生认为在寺庙中烧香拜佛就是信仰佛教。 真正的宗教教徒应满足以下四个条件: ①承认信仰宗教; ②明确信仰何种宗教; ③完全认同该宗教所宣扬的基本教义; ④定期参加所信仰宗教的活动。[4]这说明有一部分宣称自己信仰宗教的大学生并非虔诚的教徒, 只不过是对宗教比较感兴趣或者认同度比较高而已。

3 宗教信仰学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 隐蔽性。大部分学生都能遵守校规校纪, 在校内不参与组织任何宗教活动, 而学生参加校外宗教活动或其家长的宗教信仰情况, 学校没有有效了解途径和办法, 依赖于学生主动汇报; 也有学生认为宗教信仰是个人隐私, 别人无权调查。 如果学生故意隐瞒, 则很难了解其真实情况。

第二, 部分学生对学校管理存在误解。 有的学生担心会因为有宗教信仰, 成为“关注对象”, 别人会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自己, 存在心理压力; 也有学生担心会影响自己未来的个人发展, 不愿意透露自己实际的信仰状况。

第三, 辅导员和教师们对宗教信仰相关问题认识有偏差、 把握不准, 教育管理过程中“谈宗教色变”、 畏首畏尾。 很多老师都面临同样的问题: 什么样的学生是宗教信仰学生, 这些学生怎么管, 如何把握宗教信仰学生教育管理的“松紧度”?在因人而异的教育实践中,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是教育引导宗教信仰学生的关键所在。

第四, 学校缺少对宗教知识、 政策进行正面介绍和宣传的教学资源及手段。 目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 涉及到宗教政策、 知识和文化的内容很少, 有的甚至是空白, 只有极少的高校有相关专业的专家或具有专业知识的教师。

鉴于以上问题的普遍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更需要结合学校实际, 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开拓思路、 摸索研究, 切实解决问题, 才能更好地做好高校宗教信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4 宗教信仰学生教育管理“三三三”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中北大学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宗教信仰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坚持从促进祖国统一、 维护民族团结的大局出发,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从宗教信仰大学生特点出发, 本着“德育为先、 细致服务、 严格管理”的原则, 以“严、 爱、 细”的工作方式, 摸索出了“三三三”工作模式, 切实做好宗教信仰学生教育服务管理工作。

4.1 “三个培养”搭建全方位育人平台

第一, 培养宗教信仰大学生树立敏锐的政治鉴别能力。 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开展党的宗教政策教育, 确保大学生明确政策; 经常组织学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政治理论知识, 保障学生树牢“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 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涉及重大会议、 讲话时, 组织学生集中学习讨论; 组织学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宗教事务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 坚定学生政治立场, 进一步提高防范意识; 经常召开学生座谈交流会, 加强学生法制教育、 民族团结教育, 确保校园秩序的安全稳定, 强化学生安全意识、 防范意识。

第二, 培养宗教信仰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 高校要鼓励学生学会适应环境, 开展跨地区跨文化交流, 彼此相互了解、 相互尊重、 相互包容、 相互欣赏、 相互学习、 相互帮助, 实现和谐共处; 鼓励学生参加社团活动, 使学生认识自己、 挖掘潜力, 做到自我调节, 自我激励, 塑造健康人格; 通过加强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能力, 使其认识到综合素质能力提高对其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改变宗教大于生活的思想与行为, 承担起个人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第三, 培养宗教信仰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 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教育, 提高学生精神境界, 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增强民族自豪感; 加强对学生科学精神的教育,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 相信真理、 追求真理、 坚持真理、 勇于创新、 敢于探索的能力。

4.2 “三种保障”全面服务学生

第一, 做好思想保障。 学校根据实际情况, 把宗教信仰大学生插编到各自然班级中。 分配宿舍时, 宗教信仰学生与普通学生一起住宿, 为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 互相帮助创造了条件。 专职辅导员通过每月的主题教育, 加强对宗教信仰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 去极端化教育等, 引导宗教信仰学生牢固树立五个认同, 远离宗教极端。

第二, 加强服务保障。 高校要注重宗教信仰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和就业指导, 做到以情动人为主, 以理服人为辅; 运用就业服务指导体系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帮助学生成才就业; 为学生提供及时、 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 培养学生理性平和、 健康向上的积极心态, 增强与人交往和社会适应的能力。

第三, 建立学业保障。 高校要在学习生活上关心宗教信仰大学生, 针对部分学生学业、 生活困难的情况, 实行了成长导师制, 由机关党政行政老师和专业课任课老师与学生“一对一”结对交流, 帮扶学生解决学习、 生活、 心理等方面的困难; 充分利用校内报纸网站、 宣传栏、 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优秀学生典型事迹, 引导学生与优秀同行。

4.3 “三项制度”全程规范学生行为

第一, 建立健全信息制度。 通过学工系统, 学院掌握宗教信仰学生的信仰情况、 家庭背景等详细信息, 在寒暑假、 节假日期间统计学生去向、 往返时间, 学生报平安, 及时有效地处理突发事件。

第二, 严格检查管理制度。 高校要在管理上坚持宽严相济, 一方面给予宗教信仰学生足够的尊重理解, 另一方面进行严格管理; 设立校院班级信息员三级网络机制, 及时掌握学生的动向, 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定期开展学生宗教信仰动态研判, 做好定期排查、 形势研判、 信息报送、 危机预警、 应急处置; 禁止学生在学校传播宗教、 发展信徒, 举行宗教活动、 散发宗教类出版物, 唆使不信教的同学参加宗教活动, 在校外参加非法集会的宗教活动, 从根本上为学生筑起一道思想防线。

第三, 谈心谈话制度。 辅导员主动走近学生、 关心学生、 帮助学生, 以个别谈话为主, 其他同学反映为辅, 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 及时沟通, 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学习、 生活、 思想教育工作; 用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学生, 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三三”教育管理模式围绕宗教信仰学生成长发展需求, 以人为本, 将教育、 管理、 服务相结合, 通过精细化科学化的教育管理手段, 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效。 宗教信仰学生对宗教教义、 本质等有了更加客观、 全面的认识, 对国家的宗教信仰政策有了更大的认同, 对宗教的认识更加清晰, 树立了正确的信仰观。 中北大学通过心理、 学业等方面有针对性的帮扶工作, 帮助藏族、 维吾尔族等学习基础较差的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学生更好地适应了大学生活, 顺利地完成了学业。

5 结 语

总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完善工作机制, 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宣传和引导, 帮助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增强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让学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 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培养社会主义的优秀接班人。

猜你喜欢
宗教信仰信仰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信仰的旗帜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重审中国宗教信仰缺失论——兼谈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论信仰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信仰的力量”
大学生宗教信仰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