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辅导员工作制度建设的历史沿革与基本经验

2020-12-09 14:54党慧丽胡子祥
关键词:队伍辅导员政治

党慧丽, 胡子祥

(1.西南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 成都 611756; 2.四川大学 商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65)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辅导员工作制度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本研究试图回顾高校辅导员工作制度建设的历史,总结高校辅导员工作制度建设的基本经验,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有益启示。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制度建设的历史沿革

高校辅导员工作制度是党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创举。从新中国建立后的初建与形成,到改革开放后的恢复、调整与新探索,再到创新发展,高校辅导员工作制度已逐渐规范化、科学化。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制度的初步建立(1949─1956)

新中国成立初期,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急需建立高校辅导员工作制度。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新民主主义教育向社会主义教育转变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据此,各高校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便开展教育改造整顿工作,在课程改革、政治思想教育方面均取得一定成绩,但在新区土改政策执行中,出现了对知识分子进行斗争的偏向。1950年10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加强对学校政治思想教育的领导》,指示“各地文教机关和学校,对教职员和学生,不管其家庭出身怎样,均应本争取、团结、改革的政策,通过教育说服的方式,积极鼓励其前进,切勿以斗争、孤立、强迫反省,或单纯清洗的办法来处理”〔1〕,文件要求各高校要加强政治思想工作。随着全国工学院校院系及专业调整的推进,教育部要求高校加强党的政治思想工作的领导,1951年11月30日,教育部长马叙伦在《关于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的报告》中指出,“为了加强全国工学院的政治思想教育的领导,各工学院有准备地试行政治辅导员制度,设立专人担任各级政治辅导员,主持政治学习思想改造工作”〔1〕。1952年政务院批准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决议,要求试行政治辅导员制度,各工学院专门选拔教师和干部,从事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学生的学习、生活。在这一背景下,各工学院试行政治辅导员制度,且效果良好。

为进一步加强政治领导,改进政治思想教育,教育部在总结高校辅导员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于1952年10月28日发布《关于在高等学校有重点的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指出“全国高等学校在思想改造学习后,应有准备地在校内设立政治工作机构,其名称可称为政治辅导处”〔1〕,并对政治辅导处的任务、人数、选拔条件及工作任务作了规定。“政治辅导处设主任一人,必要时得设副主任一人,在校长领导下进行工作”,“政治辅导处设辅导员若干,应就教师和学生中选择一定理论水平和政治品质优良者充任”,“政治辅导员中应选择若干人兼任政治理论课助教,以便逐渐培养成为政治课教员”〔1〕。政治辅导处的主要任务为:“在政治辅导处主任领导下辅导一系或几系学生的政治学习和社会运动,组织推动教职员的政治理论学习和社会活动。政治辅导员中应选择若干人兼任政治理论课助教,以便逐渐培养为政治课教员。”〔1〕政治辅导处在全国高校中的设立,标志着政治辅导员工作制度的初步建立。

1953年,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蒋南翔率先提出并创建了学生政治辅导员制度,即从高年级优秀党员学生中选拔一批骨干从事一、二年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清华模式”的特色一是“双肩挑”,即一方面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一方面从事教学、科研或专业学习;二是“又红又专”,既与“双肩挑”相承接,又贯穿于辅导员工作全过程,这是辅导员工作的标准,也是人才培养的目标;三是使用与培养相结合,即学生辅导员既是学校党委、行政委派的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者,又是学校实施因材施教的受教育者〔2〕。“清华模式”使高校建立了一支稳定的学生政治工作队伍,增强了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制度的基本形成(1957—1976)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高校在反右派斗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搞乱了教学秩序和红专关系,挫伤了政治辅导员工作积极性。为纠正“大跃进”的错误,总结经验教训,1960年底高教战线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统一认识。1961年9月15日,中共中央又批准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即“高教六十条”,指出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学校党委员会的领导下进行〔3〕。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是:“在全校师生中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党的总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不断地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团结全校师生员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保证学校的教学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3〕在此基础上该条例指出:“为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在一、二年级设政治辅导员或者班主任,从专职的党政干部、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其他青年教师中挑选有一定政治工作经验的人担任。同时,要逐步培养和配备一批专职的政治辅导员。”〔4〕该文件对于拨正高等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起了重要的作用,刹住了以政治运动冲击高校正常的理论教学秩序的风气,明确了高校政治辅导员的工作内容。这是中央文件中第一次正式提出要在高等学校设置专职政治辅导员。

为响应毛泽东关于学校要加强政治工作的号召,高教部召开直属高等学校领导干部扩大会议,讨论进一步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建立政治工作机构等问题。1964年6月10日,中共中央批准了高等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政治工作和建立政治工作机构试点问题的报告》,指出:“高等教育部和直属高等学校设立政治部,高校政治部是校党委的工作机构,拟确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高等教育部直属学校建立政治部的试点学校,建议在二、三年内配齐班级的专职政治工作干部,其编制为平均每一百个学生至少配齐一人,干部来源主要从高等学校毕业生中间选留。”〔1〕1965年3月1日,高等教育部政治部通知各直属高等学校:迅速建立政治部,并大力充实政治工作干部队伍〔5〕。1965年8月20日,《高等学校学生班级政治辅导员工作条例(草案)》公布,该条例共12条,对政治辅导员的地位、任务、职责做了明确规定,进一步确认了政治辅导员是面向学生工作的思想政治教师,标志着政治辅导员制度的基本形成。然而,该《条例》还未实施,就开始了“文化大革命”,许多高校政治辅导员成为被批判斗争的对象,辅导员工作制度遭受严重的破坏。

(三)高校辅导员工作制度的恢复、调整与新探索(1976─2003)

1977年邓小平重新恢复工作后,十分重视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和整顿恢复工作。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修订了《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6〕,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内容、方法、队伍等作了规定。但在高校拨乱反正过程中,部分学校出现了重智育轻德育、放松思想政治工作的现象。个别领导和部分师生提出“取消政治课”、取消政治辅导员等专职学生政工干部。这在高等学校引起了较大的思想波动,学生忽视政治现象明显,违法乱纪现象有所增加,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度面临较大困难。

1980年4月,教育部、共青团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文件指出“校党委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立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机构”,“各校要根据具体情况建立政治辅导员制度或班主任制度”,“政治辅导员和班主任应从政治、业务都好的毕业生中选留或者从教师中选任。他们既要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又要坚持业务学习,有的还要负担一部分教学任务”,“高等学校的学生政治工作干部,既是党的政治工作队伍的一部分,又是师资队伍的一部分,担负着全面培养学生的重要任务”〔7〕。根据形势的发展和文件的要求,各高校先后恢复设立了辅导员制度。这一时期,党中央要求高校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领先地位,理直气壮地对学生进行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各地高校把四项基本原则教育与形势任务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学雷锋、创三好”“五讲四美”活动相结合,探索以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并根据社会主义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特点,确定将“疏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展开,高等学校思想政治队伍在思想理论水平、知识结构、培训、职称待遇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骨干老化、后继乏人情况普遍存在,这些都不适应新时期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1984年11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必须坚持实行专职和兼职相结合,进一步对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来源、发展方向、培训及待遇做了详细规定〔5〕。此阶段党中央已经认识到改善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为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1986年6月,中央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各高等学校应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积极的改革和探索,要以改革的精神改善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1987年5月29日,中共中央下发《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指出高等学校必须要把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要建立一支坚强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高等学校的每个班级均应配备兼职的班主任、导师或辅导员,可以从教书育人好的教师和品学兼优的研究生、高年级大学生中选拔”〔5〕,可见,中央对学生政治辅导员“双肩挑”模式的有效性给予了很大肯定,为以后的辅导员工作制度建设探明了道路。

尽管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工作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但20世纪80年代后期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仍有弱化趋势,正如邓小平谈到的“十年来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政治思想工作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8〕。1993年8月13日,中组部、中宣部、国家教委在《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建设一支以精干的专职人员为骨干、专兼职结合的素质较高的党务工作队伍”,“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人员和兼职教学、科研工作的党务、政工干部是教师队伍的一部分”〔9〕。该意见明确了思想政治教师人员既是教师又是干部的双重身份。紧接着,1995年11月23日《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出台,明确“辅导员和班主任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组织者和协调者。要深入学生,搞好班集体、宿舍和年级工作;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有针对性地做好深入细致的个别思想工作;加强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方面的咨询与指导;要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密切学校和家长的联系,争取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良好配合”〔9〕。大纲首次对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并根据学生需求变化加入了心理健康工作内容,标志着思想政治辅导员工作制度的再次调整。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世界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中国高等教育迫切需要改革。大众教育方针的实施使得高校学生数量快速增长,从而面临的学生问题更加多样化,如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引发的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引发的大学生网民数量的增加等等,都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面对社会经济环境和学生特点的变化,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了新的探索。2000年6月,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同年7月,中共教育部党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建设一支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政治坚定、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并对专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范围做了明确规定,包括学校分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学生工作部(处)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院(系)党总支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副书记、团总支书记,学生政治辅导员〔10〕。该文件对新时期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标志着党和国家对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制度进行了新的探索。

(四)高校辅导员工作制度的职业化发展(2004─2011)

进入21世纪,高等教育大众化、网络普及化等引起中国社会结构和人民思想观念发生转变,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中国高校知识分子的思想。新形势、新任务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班主任负有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的职责”,“推进一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进一步深造,攻读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学成后专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采取有力措施,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11〕。“16号文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下发的文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纲领性文件。此后,高校陆续新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这些高学历人才成为辅导员队伍的重要来源,高校辅导员队伍开始了职业化发展。

为贯彻落实“16号文件”精神,2005年1月13日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对辅导员队伍的选聘配备、培养培训、政策保障等给予指导性意见,同时明确提出专职辅导员在职攻读学位,结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开展科学研究〔11〕。但是辅导员队伍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最大的制约瓶颈是辅导员职责不明确,机制不健全。2006年7月23日教育部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即教育部第24号令,同时颁布的还有《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第24号令是一套完整的、强有力的制度规范文件,是辅导员队伍制度建设的纲领性文件,第一次明确了辅导员的工作要求、工作职责、配备选聘、培养发展、管理考核等,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12〕。教育部第24号令的颁布拉开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职业化发展的序幕。

为进一步推进辅导员能力素质的提升,教育部从多渠道构建辅导员培训体制机制。2007年,教育部公布了首批21个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该基地主要承担区域内高等学校辅导员的岗前培训、日常培训、高级研修、学历学位培养、培训任务、承担专题研究任务等,是提升辅导员队伍质量的重要平台,也是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辅导员工作协同创新的重要平台。2008年,教育部启动实施“高校辅导员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计划”(简称“高校辅导员专项计划”)试点工作,10所高校为试点学校,2010年开始正式实施“高校辅导员专项计划”,每年教育部分配招收指标计划。此计划的实施,为优化高校辅导员队伍结构层次、提升辅导员能力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高校辅导员工作制度的创新发展(2012─至今)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亟需进一步提高辅导员培训质量,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促进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为此,2013年5月,教育部党组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2013—2017年)》,旨在构建完善的培训体系,提高培训能力、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13〕,促进辅导员队伍可持续发展,从而形成国家、省级、高校分层次、全覆盖的三级辅导员培训体系,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保障和人才支持。

高校辅导员培训计划的实施,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辅导员队伍理论知识和能力素质的提升。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辅导员培训规划精神,构建高校辅导员队伍能力标准体系,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2014年3月25日,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14〕,文件正式对高等学校辅导员是一种职业进行了明确,这极大的增强了广大师生和全社会对辅导员工作的职业认同。同时文件从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等九个方面对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边界进行界定,并将高校职业能力标准按初级、中级、高级层级进行划分,针对性提出不同层级的工作内容、能力要求、具备的理论和知识要求。此标准是高校辅导员开展工作的基本规范,是引领高校辅导员专家化发展的基本准则,亦是高校辅导员培养、培训及考核等工作的基本依据。

为进一步改进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同志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5〕,讲话精神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具有指导性建设性意见。为落实好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16〕。为深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结合辅导员职业标准,教育部于2017年9月出台《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43号令),该文件更加明确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工作职责和要求、配备与选聘、发展和培训〔17〕,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它适应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外环境的变化和辅导员队伍建设新的发展特点,在辅导员职业能力、职业规范、工作职责方面做出了新的顶层设计。43号令与辅导员职业标准和辅导员培训规划等文件做到了有效衔接,为新时代辅导员队伍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促进了高校辅导员工作制度的创新发展。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制度建设的基本经验

高校辅导员工作制度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基本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高校辅导员工作制度建设经历了不寻常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高校辅导员工作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均强调,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质和方向,高等院校必须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忽视和削弱思想政治工作必将犯历史性的错误〔18〕。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创新发展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建设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提出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邓小平强调,学校应该永远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政治觉悟越高,专业学习越自觉越刻苦,我们要培养又红又专的“四有”新人。江泽民强调,当代大学生要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20〕。胡锦涛强调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使大学生们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这对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21〕。习近平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5〕。这些创造性论述,继承和发扬了党的优良传统,确立了不同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这也是高校辅导员工作制度建设的依据和出发点。

(二)适应党和国家形势任务发展,不断完善辅导员工作职责职能

在历史的不同时期,党和国家形势任务发展的要求不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内容、手段、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辅导员工作的职责职能也随之变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辅导员工作大致经历了以政治教育为主、教育与管理共存及教育、管理与服务并重的发展三个阶段〔22〕。在不同阶段,因教育客体和教育环境的变化,辅导员工作的领域和功能在不断拓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辅导员的主要职责就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和思想改造。在基本形成阶段,政治辅导员工作职责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党支部工作、班团组织工作。此阶段思想政治教育更强调对毛主席的教育思想、党的教育方针和教学原则的宣传,强调教育要以阶级斗争、社会主义革命为纲,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品质的教育。在恢复、调整和新探索阶段,辅导员工作又增加了新的历史使命,此阶段辅导员工作职责新增加了团组织建设、心理健康咨询与指导。同时,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开始突现,辅导员要组织引导大学生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要维护学校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在职业化发展阶段,辅导员工作职责更加明确、更加具体,又新增就业指导、资助工作等方面,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就业指导已经成为辅导员工作考核的又一重要内容。在创新发展阶段,教育部43号令又将辅导员工作职责扩充为思想理论教育与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九个方面〔17〕,价值引领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首次出现在辅导员工作职责中,体现了辅导员工作的时代特点和新的挑战。从辅导员工作职责变化来看,高校辅导员工作从比较强调政治功能拓展到政治和业务并重,保障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注重学生单一的政治素质发展到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等多个侧面,强化学生人格培养的功能;从消极限制性功能拓展到积极发展性功能;从比较重视社会性功能拓展到兼顾社会需要和学生自我发展需要〔23〕。目前,高校辅导员工作实际上是涵盖了思想教育、管理、服务等多方面的、全方位的系统工作,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管理与教育相结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实践问题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手段,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辅导员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适应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要求,推动辅导员队伍专兼职相结合

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需要一支能承担繁重学生事务工作的专职辅导员队伍作为骨干,还需要一支以教师、班主任、研究生为主体的兼职辅导员队伍的协同,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国家不断在加强并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为适应学生成长与时代发展需求,提高辅导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不断实践探索,总结出辅导员工作队伍建设专兼结合的基本经验。首先,辅导员队伍建设坚持专兼职相结合的思路,不仅有利于降低学校的用人成本,提升研究生兼职辅导员的工作质量,发挥专兼职联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而且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形成“三全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其次,辅导员队伍专兼职相结合的做法使得育人为本和德育为先的理念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贯彻落实,成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23〕。最后,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及辅导员工作精细化发展,“5+2”“白+黑”成为辅导员工作常态,辅导员专兼职结合的做法有效地解决了这一困境,有利于专职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题及理论研究,弥补辅导员队伍年轻化缺乏社会阅历的缺陷。以四川大学辅导员队伍建设为例,四川大学坚持辅导员队伍建设“又红又专”的发展目标和“专兼结合”的配备原则,按照总体上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专职辅导员数不低于专职辅导员岗位总数的50%。学校从优秀教师、管理人员、研究生中选聘兼职辅导员,按照每一个专职岗位可设置3个兼职辅导员岗位的思路,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

(四)适应学生成长发展需求,不断提高辅导员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

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把过硬的政治素质摆在第一位。这是辅导员制度建设的优良传统,也是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符合高等教育正确方向的关键。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及西方思潮的涌入导致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日益多样化,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承担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意识形态教育重要任务,这就要求辅导员要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政治上正确引导学生。因此,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把政治素质建设放在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首位,强调“所有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都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问题上不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不得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2〕。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不仅需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还需要法律、心理、就业、管理等宽口径知识体系做支撑,需要根据工作对象和工作环境的变化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需要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需要善于应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高校辅导员要不断提高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首先,打造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在社会不断变革的今天,高校辅导员只有不断学习、深入研究,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武装自己,不断提升自身政治素质和综合能力,才能满足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其次,教育部可以继续推行国家、省级、高校分层次、全覆盖的三级辅导员培训体系,并打造“通识化—专项化—专家化三位一体”的层级化培训体系〔24〕,全面推进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将政治素质建设和业务能力培养相结合,不断提升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研究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不仅是辅导员工作的需求,也是实现辅导员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猜你喜欢
队伍辅导员政治
和辅导员谈谈节日活动的策划与组织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带领中队辅导员做好少先队工作
竞选作文辅导员发言稿
大雁的飞行队伍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还剩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