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西南交通大学创建早期的英语教学本土化特点

2020-12-09 14:54郑博仁
关键词:山海关北洋学堂

郑博仁

(西南交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1)

西南交通大学源自1896年创建的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1896年至1912年间由于国内时局动荡以及学堂隶属关系的变换,学堂数易其名:从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1896.5-1900.9)到唐山铁路学堂(1905.5-1906.3)、山海关内外路矿学堂(又称唐山路矿学堂,1906.3-1908.1),再到邮传部唐山路矿学堂(1908.1-1912.7),中华民国成立后又更名为交通部唐山铁路学校(1912.7-1913.9)。本文通过梳理西南交通大学创建早期(即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至唐山路矿学堂时期)社会时局及相关英语教学的史料,对其所采用的英语教学模式(即英汉双语专业教学与英语技能教学相结合)的必要性和特点进行分析,并对实施的英语教学本土化的种种探索和经验进行归纳,以期能对我国当下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和双语专业教学模式的探讨提供借鉴。

一、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1896.5—1900.9)的创办及英语教学情况

清末铁路研究学者曾鲲化在《中国铁路史》中将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称为“我国铁路学堂之最古者”〔1〕。自1881年唐胥铁路建成到1894年,山海关内外铁路共建成348公里,称之为津榆铁路。随后清政府决定修建津芦、关外、芦汉等铁路,总里程数达上千公里,但当时我国缺乏大量的具备一定铁路工程知识和技术能力的专业人才,无法确保上述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对于这个问题,时任北洋官铁路局总工程师的英国人金达(C.W.Kinder)于1893年和1896年两次给清政府主管官员呈文,建议开设专门的铁路学堂,用于培养中国自己的铁路工程师①。1896年10月29日(光绪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三日),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王文韶以津榆铁路总局总办吴调卿的呈文为基础,专折奏办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②。经由朝廷批准后,王文韶即责成吴调卿与胡燏棻共同筹办,由吴调卿兼任铁路学堂第一任总办。同年11月初,吴调卿拟定了开办学堂的具体计划和筹措经费的办法,并制定了《铁路学堂章程》上呈王文韶。1896年11月20日,北洋铁路总局分别在上海的《申报》《新闻报》等报刊上刊登《铁路学堂告白》和《铁路学堂章程》,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招生③。1897年3月学堂附设于天津北洋大学堂内正式开学上课。同年11月22日,学堂内迁山海关,定名“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英文名称为Imperial Chinese Railway College)。1898年又更名为“山海关北洋铁路学堂”。1900年5月八国联军入侵,8月北京沦陷,9月秦皇岛、山海关地区被俄军攻占,学堂位于山海关的校舍也被俄军强占,学堂教学被迫停止。

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是我国近代第一所铁路高等教育学校,属官办新式“洋务学堂”之一。学堂创建目的明确,即为“专习铁路工程,不杂别艺”,开设桥梁、铁路工程两个专业,学制三年④。由于专业的特殊性以及国内铁路工程人才匮乏的实际情况,早期专业教学聘请的多为外籍教员,因此对学生的文化水平,特别是外语水平有较高要求。英国工程师金达在《为创设铁路学堂事致胡督办函》中明确要求:“……今各学生必须通晓英文,方准入堂肄业,故启蒙书籍须先于他处读过也。……该学生以选择水师或他处出身之通晓英文及格致初学等类者为先”〔2〕。另外,《申报》在1896年11月20日刊登的《铁路学堂告白》上也有细致说明:“考选良家子弟,不拘何处,年在二十岁左右,读过中西书籍、文理通顺者四十名……”〔2〕而且还明确规定“本学堂入学之资格,均以中学毕业,经本堂录取者为合格”。

学生入学后需要学习中文课程(如散文、伦理)、英语语言技能课程(如语法、作文和会话)⑤和专业课。学堂专业课程教学主要由外籍教师承担。从当时的具体课程设置来看,涵盖机械、铁路工程、测量、制图、力学、物理、算学等七大门类,专业课程门数多,达到二十余门,使用欧美大学原版教材,以英语口授、笔记为主要教学形式,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做作业、答卷也需用英语。此外,学堂的文告、榜文均用英语。在这样的英语学习环境下,学生学习压力巨大。学生按学习进度分班,按考试成绩排名,成绩优良者除列榜公示外,还按不同等级另外给予“赡银”〔2〕,对成绩不良者,则要求留级或退学。1900年3月,学堂第一届学生39名完成学习,只有17名学生获得毕业证。《中国铁路史》中对这批学生也有所记载:“苏日新、张鸿浩、耿友兰等,皆其杰出者也。”〔1〕

二、唐山路矿学堂(1905.5—1912.1)的重建及英语教学情况

1905年5月7日,督办山海关铁路大臣袁世凯、胡燏棻因国内铁路建设及发展囿于专业人才短缺的现状,要求山海关内外铁路总局筹备恢复山海关铁路官学堂,并根据关内外铁路局总办周长令的建议将学堂迁至唐山,以便于学生利用当地铁路修车厂开展实习。周长令兼任学堂总办,仍以山海关铁路学堂旧制设立铁路工程科。1906年,北洋铁路局与开平公司订立合同,规定学堂按铁路工程科和矿业科进行招生,学堂也随之更名为“唐山路矿学堂”⑥。同年8月3日,学堂在天津、上海、香港等处登报招生,共录取121人,计土木(铁路)工程科81人、矿科40人。招生工作由路局候选主簿方伯梁和学堂总教习葛尔飞主持。1907年2月下旬(光绪三十三年),学堂正式开学,学生分甲乙两班上课。同年7月,清政府设立邮传部,主管“路、轮、邮、电”四政,唐山路矿学堂由此归邮传部京奉铁路局(即原山海关内外铁路总局)管辖。1908年1月11日,邮传部结束了由京奉铁路局总办执掌学堂校务的体制,改由邮传部直辖,校名更改为“邮传部唐山路矿学堂”,此后学堂独立办学,并服务于全国铁路建设的铁路学校。1912年1月19日中华民国成立后,学堂继续由交通部(即原邮传部)直辖,后更名为唐山铁路学校。

唐山路矿学堂自复校起延续了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的办学章程,并请回原山海关铁路学堂总教习葛尔飞(D.P.Griffith)主持教学。学校管理层中梁如浩(校长,任期1905年5月至7月)、周长龄(校长,任期1905年7月至1906年9月)和方伯梁(监督,任期1905年7月至1908年6月)均为19世纪70年代初赴美留学幼童,他们所拥有的身份地位和学识眼界使学校在培养目标、管理体制、教学模式等方面日趋明确和周密,具备了国内一流工科大学的水平。

首先,1907年制订的《山海关内外路矿学堂章程》和1910年制订的《唐山路矿学堂设学总纲》,对学生的入学的年龄、身体情况、文化及英语水平等有明确的规定,对达到条件的学生还需参加文化水平的考试,考试的科目有算术、代数(考核至二次方程式的解法)、几何(包括平面几何)、自然地理学和世界地理、基础物理、基础化学、英语写作(命题作文或是自主命题作文,主题是“铁路”“煤矿”或类似主题,注重书写及语法)、中文写作、英译汉及汉译英(从英文和中文报纸中提取练习素材)。要通过考试,学生必须每科分数达到满分的40%,通过考试的学生会收到招生办主任颁发的证书副本。1908年1月,唐山路矿学堂改由清政府邮传部直接管理后,办学经费有了保障。为了吸引优秀生源,学堂规定了每月给学生发放“赡银”(助学金),其数额超过了一般工人的工资。

其次,学制是参照欧美教育体制确定的,培养目标与欧美工科大学相类似,学校实行四年本科制,是中国最早实行四年本科制的大学之一〔3〕。学校聘请了外教担任专业课教师〔4〕,并规定除中文课外,所有课程均用英语讲授。从这一时期的课程安排来看,学堂教学依然遵循了“中体西用”的原则,课程设置分专业类(英语教学)、中文类和英文类三大模块,采用了分班、分级和分科的教学模式,符合近代西方高等教育的特点。如以土木工程科四年学制的课程设置为例,除每学年开设的相关专业课程外,中文和英语语言技能课程贯穿始终:第一学年有英文(语法及写作)、中文(中国文学及历史);第二学年有英文(语音学及作文)、中文(中国文学及历史);第三学年有英文(高级写作)、中文(中文文件格式和报告);第四学年有英文(高级写作和论文修正)、中文(高级写作和公文)。

三、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与唐山路矿学堂对英语教学本土化探索的特点

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的创办及唐山路矿学堂的重建与发展既是清末“忧于外患而思自强”的洋务需求,又是铁路工程建设全面发展的迫切需求,反映了以铁路、矿务、邮政、电报等为代表的一批实业教育学堂在动荡时局中“救亡图存”的艰难路径,也为我国近代理工类高校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从1896年创办开始就在教学内容、方式以及管理模式等方面与清末传统的中式教育有着诸多不同。从教学目的上看,学校以“师夷之长技”“养成高等工业人材将来致用,振兴中国路工、器机、电气为宗旨”〔5〕;从教学内容上看,“其学术专求实际,不尚空谈”〔6〕,以铁路工程和建设为主、中英双语学习为辅设置相关课程;从教学模式上看,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⑦的原则,但在专业教学方面,以西学为主并实施英语教学;从师资、教材和生源等方面看,聘用外籍教师,采用欧美原版专业教材,对入校学生的英语水平也有较高要求。由此可见,在学校整个教学体系中,专业技术学习是主体,英语能力是专业学习的基本要求,而针对学生英语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所开设的英语课程则侧重语言学习的实用性和工具性。这种英汉双语专业教学与英语技能教学相结合的外语培养模式在我国近代各类实业教育创办早期极具代表性,体现了我国外语教学本土化的早期实践以及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一)重视英语学习的实用性和工具性

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颁布实施的“癸卯学制”(即《奏定学堂章程》)对于中学堂以上外语教学有明确要求〔7〕。在中学堂课程中外语是“必需而最重之功课”,开设了以读法、译解、会话、文法、习字、作文为教学内容的课程。高等学堂和大学堂的外语课程则更加强调语法和翻译的作用,教学内容包括文法、译解、作文、文论等,如1902年复校的京师大学堂在学制规定中提出,外语课程需要由外国教师授课,其教学要求是“文法、翻译、作文”〔8〕。由此可见,在清末的英语教学中语法—翻译教学法(the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9〕的应用较为普遍。这种在当时国内教会学校中被广泛采用的教学法以语法为核心,具体讲解采用演绎法,即通过系统讲授语法知识,使学生能掌握和记忆外语词汇及句式规则,然后再用大量的阅读、翻译、背诵等练习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在这一教学法中翻译是语法教学的基本方法,能够在语法知识讲解和练习、阅读和写作能力训练以及教学效度检测等各个环节加以运用。

作为我国近代第一所铁路高等学堂,西南交通大学在创建早期英语语言技能教学也是借鉴的语法—翻译教学法。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时期的英语语言学习课程主要开设有语法、作文和会话。唐山路矿学堂时期招生考试中对英语水平的考核分两科:英语写作、英译汉及汉译英。学生入学后英语学习贯穿四年学制,英语语言课程包括英文语法及写作(第一学年)、英文语音学及作文(第二学年)、英文高级写作(第三学年)以及英文高级写作和论文写作(第四学年)。这一时期的英语语言技能课程主要由中国教师教学,以语言的实用性和工具性为目的,通过对英语语法和写作的强化训练来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以及语言的产出能力。这与当时的教会学校和语言学堂实施的外语(英语)教学有明显不同:教会学校开设英语课程,“用英语教学西学,以凸显西方科学和基督教文化的优势”〔10〕;而语言学堂如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和广州同文馆等开设的外语(英语)课程则注重语言的文化性,以介绍外国历史、地理、法律、文化为主,重视翻译,后期开设的自然科学课程较为初级,专业性不强〔11〕。

(二)聘请外籍专家执教,采用欧美专业教材,实施英语专业教学

“癸卯学制”中《奏定学堂章程·实业学堂通则》规定:“各实业学堂,当按照所设学堂程度及各学科课目……选派相当之教员分司教授。中国现尚无此等合格教员,必修聘用外国教授讲授,方有实际;但仍需有通晓实业科学之翻译,始能传达讲义。”〔12〕而当时铁路初兴,国内既精通铁路工程技术又有高等教育背景的专业人才寥寥无几,因此聘请国外专家执教十分必要。在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时期,学校先后聘请了三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外国教授执教:英国人史卜雷(E.Sprague,总教习)、葛尔飞(D.P.Griffith,史卜雷继任者,总教习)和德国人沙勒(Schaller,主讲数学、测量、制图课程)。总教习史卜雷于1900年4月去职,由葛尔飞继任,直至9月学堂停办。1905年学校在唐山复校,请葛尔飞回校继续担任总教习工作。陆续聘请的六位教师中有四位英国人(葛尔飞、甘克明、谭木、柯漠)。在这两个时期中外籍教师主要讲授专业课程。

按“癸卯学制”中《学务纲要》的要求,各类学校在使用国外专业教材时,应“选外国教科书实无流弊者暂应急用……各种科学书,中国尚无自纂之本,间有中国旧籍可资取用者,亦有外国人所编,华人所译,颇合中国教法者,但此类之书无几,目前不得不借用外国成书以资讲习”〔6〕。从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时期到唐山路矿学堂时期,学校均采用欧美专业教材教学。此外,学校还购进英文图书,订阅多种英文科技期刊。

客观而言,师资和教材是确保高质量双语教学的重要原因。外籍专家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英语讲授专业知识,通过以内容为依托的专业英语教学并结合课堂问答、课后作业及考试,能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语言输入的机会,从而达到提高他们语言产出能力的目的。另外选用合理实用的原版教材,使学生在接受相关知识的同时,也能提高专业英语阅读能力。所以外籍专家的英语教学和英语教材的使用,加之英语技能课程的强化,为学生的语言习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在某种程度上也弥补了语法—翻译教学法在语言学习中听、说、读技能培养方面的缺陷,而且学生用英语学习专业知识本身也是有效提高其英语学习能力的方式之一。

(三)坚持“中体西用”的办学原则,重视中文能力的培养

《学务纲要》对“中学为体”有如下规定:“学堂不得废弃中国文辞,以便读古来经籍……中国各种文体,历代相承,实为五大洲文化之精华。外国学堂最重保存国粹,此即保存国粹之一大端”〔7〕。随后行文中又加以说明:“现定各学堂课程,于中国向有之经学、史学、理学及词章之学并不偏废”〔7〕。此外,在《学务纲要》中曾提出过这样的假设:“假使学堂中人全不能操笔为文,则将来入官以后,所以奏议、公牍、书札、记事、将令和人为之乎?行文既不能通畅,焉能畀以要职重任乎?”〔7〕

西南交通大学在创建早期很好地贯彻了“中学为体”这一理念。例如在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时期,学校中文教学有散文和伦理两科;唐山路矿学堂时期的招生考试中有中文写作一科,入校后的中文知识学习也是贯穿四年学制:中国文学及历史(第一学年)、中国文学及历史(第二学年)、中文文件格式和报告(土木工程专业,第三学年)、中文高级写作和公文(土木工程专业,第四学年),这样的课程设置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精通汉英的双语人才的培养。从学生后来的职业发展情况来看,学校毕业学生中不仅涌现出了一批如竺可桢、茅以升等贡献卓越的学术大师和技术人才,也为我国近代铁路工程的自主建设和技术革新提供了必要的人才储备和保障。

(四)严谨治学,培养复合型人才

“讲求实业,以能见诸实用为要旨”。我国近代铁路工程教育的兴起与发展是在当时国内外紧迫的时局和急切的社会市场需求下出现的,西南交通大学在创建早期通过严格的教学管理与考核制度,以“严进严出”的人才培养标准为我国铁路工程建设事业培养了一批既掌握专业知识,又精通英汉双语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创办时拟定的《铁路学堂章程》中规定“每月由总工程师酌派洋工程司一名至学堂就近察课一次;每年四、九两月由总工程司小考二次;每年二月由总局禀请派熟谙西学委员会同考核一次。其试卷酌拟甲乙,由监考官会同总局呈送北洋大臣鉴定,列榜晓示。奖赏花红,随时酌定。”〔2〕当时决定学生进退的主要依据是分数高低,并且学生的考试成绩与待遇挂钩,所以对待各类学业考试,学生都需全力以赴,如考分过低,有的被做留级处理,有的被取消学籍,或结业时不发给文凭。“其头班小考,三次连列末三名者,应降入二班;其二班小考,三次连列末三名者,应入三班;其三班小考,三次连列末三名者,列入四班;其四班小考,三次连列末三名者,即剔退。”〔2〕到1900年9月学堂停办时,在校学生72人中,39人完成学业,仅17人达到毕业要求获证毕业。1907年9月唐山路矿学堂时期制定的《唐山路矿学堂章程》中要求:“每学年分为四个学期,每学期考试三次,学年考试一次。学年考试包括全年所学全部内容,毕业考试则包括四年所学全部内容。一科一次考试不及格者留级,一科两次考试不及格者退学”〔5〕。据统计,1911年7月,唐山路矿学堂1911届(唐山复校后第一届)毕业生28人。

这样的教学管理和奖惩机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专业学习和英语学习上具有了自发性和紧迫性的特点。通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学生们学有所成,不仅掌握了与铁路专业相关的理工知识,也具备了较强的英语语言能力,例如首届毕业的学生中的十几人“即成为京张铁路的技术骨干,为第一条中国人主持建造的铁路立下大功”〔13〕。1909年8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次庚款留学(中英文)考试中,共有630人参加,最后录取47人,其中唐山路矿学堂1906年入学的学生何杰、金涛榜上有名。1910年8月的第二次庚款留学(中英文)考试中,应试者400多人,最后录取70人,唐山路矿学堂又有6名学生(王绍礽、周厚坤、竺可桢、徐墀、庄俊、钱崇澍)被录取⑨。在录取学生所在学校的排行榜中,唐山路矿学堂排名第三,这不仅证明了唐山路矿学堂学生的专业水平和英语能力,也展现了学校的办学实力。1916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唐山路矿学堂的茅以升与黄寿恒(1914届毕业生)一起考取清华官费留美生(名额10人),在康奈尔大学桥梁专业学习期间,茅以升以其在校的优秀表现让康乃尔大学作出决定:“凡是唐山工业专科学校毕业来进修研究生的,一律免试入学”〔5〕。

四、结语

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的创办及唐山路矿学堂的重建反映了清末因洋务兴国而对培养我国早期铁路工程建设人才的迫切需求。西南交通大学早期的发展借鉴了欧美国家高等教育的专业办学模式和经验,学习与吸收了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并结合中国自身的实际进行改进、完善,逐渐实现了本土化。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学校采用的英汉双语专业教学与英语技能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不仅是我国清末至民国初年各类实业教育中外语(英语)教学的肇始,也是“专业技能和外语(英语)相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早期探索和本土化实践。

尽管学校在创办早期受困于内忧外患的时局(如师资短缺、招生困难、战乱和社会动荡等因素),在办学规模和发展速度上较为有限,但是这一时期实施的英汉双语专业教学模式在办学过程中却成绩显著,为我国早期铁路工程建设培养了“不少人才”⑧。通过考察学校早期英语教学的管理、组织形式、课程设置以及师资结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能为我国当下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和双语专业教学模式的探讨带来一定启发。

注释:

①北洋铁路总局总工程师金达曾于1893年9月20日上书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建议开设铁路学堂;1896年5月4日,金达再次上书津卢铁路督办胡燏棻,“目下中国所急需者,首在多储人才”,“今朝廷业经定意推广铁路,核计目下人才虽修路六百里亦不敷用。既乏人才,仅靠外国员司办理诚非得计,而办工撙节,成路迅速,实难专靠洋工程师数人。”(金达《为创设铁路学堂事致胡督办函》)金达再次陈述创建铁路学堂的建议,并拟定了《在华学成之铁路工程司章程》16条附陈。金达的建议得到胡燏棻的重视,胡遂将其意见及其附件转予北洋铁路局总办吴调卿,吴调卿又呈文新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王文韶,主张采纳金达的建议。参见西南交通大学校史编辑室编《西南交通大学校史资料选辑》(一),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页。

②参见袁英光、胡逢祥整理《王文昭日记》,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969页。此事见录于《王文韶日记》1896年10月29日 所做事项中,“拜发四摺六片……设立铁路学堂片……”经考证,该折片收藏于“宫中朱批奏折”类档案中,名为《奏为拟设立铁路学堂所需经费在火车脚价等项下酌加应用事》共有311个字。“再,津关自设铁路以来,征兵运械,通商便民,成效昭著。现在接修关外工程,津卢一路亦经奉旨兴办,近又议建卢汉铁路,从此风气大开,实为富强之业。唯造桥、造路、制造车辆及行车司机等事,借材于泰西各国,殊非久违之图。经臣饬,据铁路总局道员吴懋鼎、张鸿顺等公同商,酌拟就山海关局房设立铁路学堂,招选学生八十名。派洋文正副教习三人,汉文教习二人,分班教授,三年为期。学成后量材器使,仍随时募补足额。将来广建铁路,可期取用不穷,较之借材异国,所省实多,且可免要挟居奇之患。所需学堂经费,岁约银一万余两,即在火车脚价项下,按照向章,客货每银一两,酌加三分;开平矿局运煤脚价,酌加二分,以资应用,不另请拨款项。俟经费充足,再行推广办理。除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户部查照外,理合附片陈明,伏乞圣鉴,谨奏。光绪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三日直隶总督王文韶”。

③1896年11月20日,《申报》报导:“北洋铁路公司……尤念铁路次第扩充,需才孔亟,力筹经费禀请奏设铁路学堂为自强根本。夔帅正以储材为急务,批阅章程有条不紊,当即入告,业已奉准,将次开办。从此人才辈出,毋事借才异地。至其堂规周密,寓意遥深,专习铁路工程,不杂别艺……”而11月22日,《申报》又报导:“……铁路工程操纵指挥向属借材异地,当道爰有专设铁路学堂之议,以期培植人材,使之于此中利弊了然于心……学堂设在山海关,延聘铁路专门名家之西教习一人,帮教两人,中学教习两人,以资训迪……”。参见西南交通大学校史编辑室编《西南交通大学校史资料选辑》(一),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页。

④《铁路学堂章程》规定“学堂以三年为期。除照章给假外,于甘结内声明,未满三年不得自行告退,亦不得率应童子试,致分心志。三年满后,如果各教习课导有成,诸生学业专进,应照北洋水师、武备及头二等学堂,由监督察由总局详情奏奖,以示鼓励。”参见西南交通大学校史编辑室编《西南交通大学校史资料选辑》(一),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页。

⑤现西南交通大学档案馆中保存有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1900届毕业生张孝基的中英双语毕业证。毕业证正上方用英文印着Imperial Chinese Railway College,右面是用毛笔手书“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张孝基”,此外还详细记录了张孝基在校期间正规课程结业考试的成绩,有English(英文)、Chinese(中文)、Mechanics(力学)、Drawing(制图)等7门主修课,在English(英文)一栏下列有“语法、作文、会话”三门课程的英文名称。

⑥叶恭绰在《交通教育史略》中记:“光绪三十一年四月四日津榆路局筹设立铁路学堂(即民国后之唐山工业专门学校),随于五月十日经路局拟定章程,七月十七日于唐山择定校址。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名唐山路矿学堂。三十二年二月二十五日,唐山铁路学堂因开平矿局招生附入肄业,定名路矿学堂。”参见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59页。

⑦“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清末洋务运动的主要指导思想。在康有为、梁启超、张之洞、盛宣怀等官员筹建学堂的奏折中多有提及。“考东西各国,无论何等学校,断未有尽舍本国之学而徒讲他国之学者,亦未有绝不通本国之学而能通他国之学者。中国学人之大弊,治中学者则绝口不言西学,治西学者亦绝口不言中学。此两学所以终不能合,徒互相诟病,若水火不相入也。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二者相需,缺一不可,体用不备,安能成才?且旣不讲义理,绝无根柢,则浮慕西学,必无心得,祗增习气。前者各学堂之不能成就人才,其弊皆由于此。”参见康有为、梁启超《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转引自汤志钧、陈祖恩《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戊戌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27页。

⑧1980年7月4日,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同志视察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时曾说:“这所学校出了不少人才。”这是对学校自1896年建校以来人才培养的高度评价。

猜你喜欢
山海关北洋学堂
山海关水关
收复山海关(油画)
国共争夺东北第一仗:杨国夫勇战山海关
北洋海军为何会输
从报刊角度探北洋时期的民主思想
山海关,不仅仅是关
北洋外交部鲁乔奇(L.Giorgi)档案纪要
森林学堂
宝宝国学堂
宝宝国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