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德育的困境及对策

2020-12-09 13:39易森林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理论课育人院校

易森林,胡 娟

(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a.学前二系;b.科研处,江苏 苏州 215131)

我国高职院校学生道德修养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功利主义倾向,以“有用”作为选择的最高标准,集体观念淡漠,社会责任感差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高职院校的德育培育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分析这一系列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是我国高职院校整体持续健康发展非常重要的一环。

1 高职院校德育的困境

由于高校扩招、合并、升格等政策和制度对高职院校发展所造成的影响,以及整个社会对高职院校的定位,教师及学生自身的问题等因素,使得高职院校德育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1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弱化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失效的问题,具有普遍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1.1 目的的知识化

由于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主要还是标准化考试,所以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必然以知识为唯一目标。诚然,对于学生而言,学习和掌握必要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但这些知识的获得绝不应变成思想政治课的唯一目的,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时,通过日常实践,真正内化所学知识,提高自身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理论来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1.1.2 课堂的单向化

课堂的单向化主要表现为课堂只是教师向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而学生则只是知识的接受,并未真正参与,其思想是游离于教学之外的。由于这种单向的课堂缺少师生间的对话,所以极易导致思想霸权的出现,显然这是与思想政治理论本身对民主的追求是相背离的。

1.1.3 内容的封闭化

课程内容的封闭化主要表现为内容与学生思想、生活实际相脱离,缺乏与当前社会实际之间的联系。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一些原理、原则等理论内容,如果这些理论性知识不与生活、社会实际相结合,那么其将是枯燥乏味的,也极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1.2 专业教育与德育分离

专业教育与德育的分离主要是指专业教育与德育相互缺少联系,在管理、课程设置和教学上存在着隔离和分离的现象。

1.2.1 管理上的隔离

在高校,专业教育与德育有着不同主管领导,是一种正常现象。本文想要揭示的是,管理上的分离,不应该导致管理上的隔离,也就是说,虽然由不同领导主导,但相互之间不能没有沟通。另外,管理上的隔离也还表现为,当前由于学生就业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所高职院校的生存,导致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专业教育,而对于学生德育工作的管理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低洼地带”。

1.2.2 课程设置上的分离

专业教育与德育在课程设置上的分离,是当前我国大学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一般表现为学生刚入学的第一学期的课程,主要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而进入第二学期,特别是第二学年,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课表上就基本消失了。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安排在学生刚入学的合理性在于学生刚进入大学,其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所以,确实需要对他们有一个比较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在大学二年级及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就不需要接受以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

1.2.3 教学上的分离

所谓教学的分离,更准确地说是教学目标的分离,特别是专业课程教学目标的绝对化,即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只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忽视了专业教学也是德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学制只有三年的高职教育,教师需要在较本科教育更短时间内传授在量上相差不大的内容,所以,更是无暇顾及将德育思想融合进专业知识的传授当中。实际上,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本身就需要以学生的学习毅力和恒心为前提,同时,一个只有专业知识技能而自身道德修养存在欠缺的人,也很难获得社会和他人的认可。

1.3 学校管理和后勤服务机构过于强调运营效率与经济效益

管理上强调程序、效率,后勤服务重视经济效益,都是应有之理。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管理和后勤服务的过程中,人不应被程序、效率及经济效益等所遮蔽,而“遮蔽之物”自身却成了终极目的。在我国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一些高校,学校管理上强调程序、效率,看上去似乎是为了公平,但很多时候却恰好是为了抽象的公平,而忽视了具体真实存在的人。后勤服务在社会化的大背景下,在遵循经济规律的同时,更应重视其服务对象,因为学校管理、后勤服务对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绝不比课堂上的影响小。

2 高职院校德育困境的应对之策

针对以上所分析的问题,并考虑到高职院校的状况、学生的特点及我国教育发展的整个社会背景,本文提出以下几方面的策略。

2.1 学校领导加强对学生德育的重视

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使得一个机构的领导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这个机构发展状况,所以,学校主要领导对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

2.1.1 思想上的重视

由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及社会传统观念,使得高职院校的生存状况并不理想,特别是招生与就业存在很大压力,再加上一些三年制的高职院校急于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这些因素都使得学校主要领导在很大程度上无法给予学生德育工作以足够的重视。但仍需要学校领导认识到加强学校德育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培养质量,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需要,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为促进学校领导在思想上对德育工作的真正重视,必须将德育工作成效作为考核学校领导的重要参考依据。

2.1.2 管理机构的设置及职能的重置

意识上对学生德育的重视是前提,但仅有意识上的重视,肯定是不够的,因为更重要的是要落实,而真正要在实践中去贯彻落实,就必须要有相应的管理机构。

第一,作为主抓学生工作的学生处,只是学校的行政部门之一,与其他部门之间是平行、相对独立的关系。而学生的德育工作却是综合的,需要协调学校其他部门,而学生处不具有这样的权力。因此,需要设置党委与行政统一领导的学生工作部。第二,学生工作部必须将自己从过去过于重视学生纪律、评比和奖惩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更多地以积极的态度来参与学生德育工作。第三,学生工作部从工作机制、培训、待遇等方面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使辅导员队伍成为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德育工作的生力军。

2.1.3 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在学校中,似乎只有教学才是从事育人工作的,而管理、服务则与育人无关。事实并非如此,管理与服务也是重要的育人途径,其区别只是教学所做的育人工作是直接的、显性的,而管理及后勤服务的育人更多地体现为间接的和隐性的。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对教学这种直接的、显性的育人方式似乎总是具有一种天生的叛逆性,而对具有间接、隐性育人效果的管理和后勤服务却是非常的敏感。学校的管理者和后勤服务人员的态度对学生的影响绝不亚于一堂关于怎样待人接物的思想品德课。

2.2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着重要意义,是大学生德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2.2.1 贴近学生思想、生活实际

哲学解释学认为,理解以“前见”(prejudice)为前提[1]。作为一种抽象文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建立在学生的“前见”—学生思想、生活实际的基础上,才可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让他们真正参与课堂,从而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要贴近学生思想、生活实际,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特别是他们在思想上的困惑。特别是高职院校学生往往被视高考的“失败者”,甚至很多在高中的时候就被视为“差生”,再加上当前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等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学生思想的困惑,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其次,教师也要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上的内容体系,根据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重新组织内容,既遵循教材体系,又不拘泥于教材体系,“是自己拥有教材,而不是被教材所拥有”。

2.2.2 教学方式:对话教学

雅斯贝尔斯认为,对话是探索真理与自我认识的途径,是思想本身的实现,通过对话可以发现所思之物的逻辑及存在的意义。[2]11-12所以对话教学应当是一种以师生平等、合作为前提,以师生之间的反思与互动为表征,以知识和思想的生成为结果的课堂教学实践。对话,不仅是方法、途径,更是原则、精神。

思想政治理论课之所以强调对话教学,其原因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

一是从师生关系的角度来讲,师生之间不是“我和他”的关系,而是“我和你”的关系。在“我与你”的关系中,双方的态度都是完全开放的,不会固守自己的立场,而是倾听对方所说的一切。因为对于一方来说,另一方并不是作为认识对象而存在,而是完全自为的个体。那么,一方的存在,不是另一方的客体,相反,而是其自身的一个补充、扩展。“存在着其他像我一样的人……在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自我开放和信任,这种信任使我们不把他人看作他人、看作自我存在的世界,而是看作我的自我存在的提升、扩展和补充,或者说看作我的自我意识的转换。”[3]

二是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来讲,强调的不是知识的获得,而是对学生思想、价值取向的影响,“让他们达到的,是内在的敬畏,而非外在对人或神的惩罚的恐惧;是自知之明和内在的尊严,而非他人的意见;是行动和作为的内在价值,而非单纯的言语和内心激动;是知性,而非情感;是心绪的欢快和虔敬,而非忧伤、恐惧和蒙昧的虔诚。”[4]而这种目的绝非外来的压力能达到的,只能是通过师生合作去生成。

教师要做到对话教学,至少应该注意如下几方面。改变传统的师生观,师生之间既不是过去的那种“师道尊严”,但也不是无约束的自由,教师应当是“平等的首席”;教师应当创造开放、自由的课堂氛围,因为只有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思想才可能被激发;学生的思想被激发,还需要表达出来,所以教师还应当创造条件,并鼓励学生自由表达。

2.2.3 提高任课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关键就在于提高教师自身理论水平。一方面,教师必须对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和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有着较为全面、准确的把握,并能运用理论来分析现实。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真理力量和逻辑力量得到彰显,而这也正是这门课的魅力所在。另一方面,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思想的影响,强调的不是知识的掌握,而是思想信仰,所以仅有逻辑力量是不够的,关键是任课教师自身是否对所教内容怀有一种虔敬之心。“教育,不能没有虔敬之心,否则最多只是一种劝学的态度,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2]44

2.3 加强专业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自身道德修养

大学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也都负有育人职责。要把德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里。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德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德育,使学生在学习专业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2.3.1 积极挖掘专业教育中的德育因素

首先,要挖掘专业知识中的育人内涵。传统上,由于经典科学的影响,人往往被排除在知识之外,似乎知识就是对客观的反映,知识是“价值无涉”的。但是,“认识的领域永远不是纯粹的对象的领域,而是被看到、被理解的对象的领域,它是由我们—观察者和认识者参与产生出来的。我们认识的世界不是无我们的世界,而是和我们共在的世界。”[5]因此,知识总是人的知识,那么知识必然是有着道德意蕴的,而道德性则是知识的一种内在属性。

其次,要关注课堂生活中的其他道德要素。挖掘专业教育中的德育因素,除了挖掘专业知识的道德意蕴以外,课堂里的师生关系、教学方式等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德育价值。师生之间的关系,如果只是一种主体与客体的认知与被认知、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那么,学生不可能在这种关系当中被尊重,其作为人的真正价值不可能被肯定。这种本身不道德的师生关系给学生思想的影响也必然是负面的,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本身就是最好的德育要素。

2.3.2 加强专业教师的德育意识

首先,通过相关培训来加强教师的德育意识。高职院校教师的校内培训,除以辅导员为培训对象的培训会涉及学生德育工作以外,其他学科专业课教师的培训基本上都是与学生德育无关的,如校内专业剖析的培训、课题申报的培训等,校外培训则更多的是学历教育。这种情况使得专业教师从意识上对学生德育不够重视,在德育方法上则更是捉襟见肘。因此,学校应加强与学生德育工作相关的培训工作,既要让教师从思想上重视学生的德育,明确自己不仅只是向学生传播知识,培养专业技能,而关注并帮助学生的道德成长也是每一位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还要通过培训,让专业教师获得一些培养学生德育的方法,使他们在专业教育中不仅意识到德育,而且还能做到。

另外,培训还应该是教师自身道德修养提高的重要渠道。因为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德育工作状况和学生的健康成长。“人,只能自己改变自身,并以自身的改变来唤醒他人。”[2]26

其次,通过考核来加强教师德育意识。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认定和新教师聘用制度,将教师的育人意识和道德修养作为教师考核重要的参考依据,实行一票否决制。建立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聘任的重要依据。

2.4 采用小班制,加强人文素养培育

亚里士多德把道德理解为与人的终极意义相关联的东西,而人文素养并非只是掌握一些人文知识,而是对人有深刻的认识,充分肯定人的价值,尊重生命,对人具有一种终极关系。所以,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高职院校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要目的,加上近年来为满足社会需要,同时也解决学生就业和学校发展困境,各院校都强调“订单教育”,这使得学校在很大程度上会忽视了人文素养培育。因此,高职院校亟待加强学生人文素养培育。

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养培育,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方式。首先,针对高职院校强调技能培养的特点,应开设人文类选修课,并作为必选课纳入培养方案。同时改变过去所有选修课都是大课的状况,人文类选修课应采用小班制,并改变考核就是“一考定终身”,应根据学生整个学习过程来进行评价;其次,积极挖掘专业教育的人文内涵,包括技术伦理、技术史、专业伦理与社会责任等;再次,举办传统文化讲座,组织教师开设传统文化讲座,以及教师和学生听相关的讲座,都以培养方案的形式予以制度化、规范化;最后,将人文内涵注入学校环境建设,特别是发掘学校所在地文化特色,将其以合适的方式引入学校的环境建设当中。

2.5 强化社会实践活动

亚里士多德指出,我们先运用德性,而后才获得德性。只有做公正的事,才能成为公正的人,通过节制才能成为节制的人[6]。鲁洁教授也认为,道德教育的根本指向是引导学生做成一个人[7]。德育的最终都应该落在实践之上,没有道德的实践,也就不可能有道德的人。因此,对于学校德育而言,社会实践活动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3 结语

根据高职院校学科门类的特点,强化社会实践活动。首先,应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同时,应该创造机会,支持学生参加企业技改和工艺创新等实践活动。其次,建立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将社会实践作为必修课,纳入学生培养方案。第三,与社区合作,建立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引导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及一些主题鲜明的实践活动。

猜你喜欢
理论课育人院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