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锦蓓
(山西广播电视台音乐广播,山西 太原 030001)
传统媒体通常是指电视、广播、报纸、周刊(杂志),其中的广播是指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的新闻传播工具。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的应用学科。两者原本毫无关联,传统媒体通过各种手段、方式和渠道,通过不断地研究和探索实践,将它们融汇贯通,最终呈现在节目上,提升了传播内容的到达精准率和可听性,有效地保证了广播节目的信息到达率,增强了传统媒体和受众人群之间的粘性。
山西音乐广播是山西广播电视台所属广播频率之一,是山西第一家按照国际化类型台操作模式经营的经典流行音乐频率,采用全球先进的RCS 广播节目播出排程软件,全天24 小时播出。音乐广播人群定位为30 岁到50 岁的受众人群。一直以来,音乐广播以经典的品质、适合人群脉动的节目内容和特性吸纳着大批受众。
音乐频率整个团队在节目运营、频率包装和活动创新等方面不断尝试和探究,从歌单设计、栏目策划,到活动创新、内容把控,甚至广告制作、公益宣传,力求发出的每一个声响和内容紧扣受众心理。在此过程中,我们运用和借鉴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恰到好处地运用到节目运营过程和节目采访制作中,准确地把握住人群脉动,连续几年超额完成了收听和创收双重任务。
下面就以音乐广播为例,从节目设置、运营、线下活动、人物采访以及疫情期的情绪疏导等方面对传统媒体在心理学知识的实践运用做详细的分析。
心理学范畴非常广泛,而与频率最容易产生关系的是音乐心理学。音乐心理学(psychology of music)是音乐学与心理学交叉的学科,是用心理学的方法及理论研究音乐与人的各种心理现象的相互关系,并找出其规律的科学。音乐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包括听觉对音长、音高、音强、音色、调性、协和程度等音乐要素的认知和体会,对音乐的感觉等等多方面的心理研究。曾经一段时期把音响与心理关系的问题也作为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例如噪音和孤立存在的音乐的物理属性与感觉的关系;音程对听觉所产生的融合、遮蔽作用;噪音对人的心理影响等。随着学科的进一步分化,现在已经把音乐心理学与音响心理学作为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领域来对待。
根据音乐对每个人不同的心理刺激及其产生的效果、音乐感觉、音乐记忆、音乐感受、音乐与情绪的关系、音乐才能的定位及对它的测定、音乐创造及表演再现的心理过程,音乐对社会心理的影响和作用,音乐对疾病的疗愈作用等等,又出现了更专业更精细的分工,如音乐社会心理学、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治疗学等等。
从山西音乐广播线上节目的设置、节目歌库的建立、日常节目歌单的编排工作中,就看得出编辑记者们对音乐心理学相关知识的把握及借鉴和运用。首先,歌库的建立是音乐广播的核心工作。歌库建设成功,频率的播出就已经成功了一大部分。音乐编辑为此定制了相应的标准,从人群中找到我们的受众目标,选择不同年代的人群代表对每一首歌进行打分和多维度考量,而这些维度正是音乐要素的直接体现,通过打分筛选出的歌曲便组成了频率的灵魂——歌库。其次,在线上节目的设计方面,频率团队分析人群在不同时段的不同情感需求,量身定制符合相应人群的节目内容。比如:早7 点到9 点,《柠檬咖啡tea》节目就牢牢抓住这一时刻的上班人群的心理需求,打造了太原上空早高峰高收听份额的品牌栏目;下午2 点到5 点《音乐红茶馆》节目,则以陪伴为主,营造轻松氛围,满足此刻收听人群的心理需求。第三,日常播出所需歌单的编排。有了歌库和具体节目,音乐编辑便要通过对每首歌的音乐要素的考量,根据它们的节奏、调性、活力值来确定每首歌的温度、热度、色彩和气质,给每一首歌做标签式划分归类,再根据每一档节目需求,为整个频率的线上节目排好歌单。这样的歌单,符合人群不同时刻的不同需求,是音乐心理功能最充分的体现。比如:中午12 点,音乐编辑就会特意编排一些节奏律动略快的歌曲,因为音乐的快慢和节奏可以刺激听者的肌肉,随后会产生人体行为上的节奏,而舒缓温和的音乐可以使人的内心平静下来,晚上0 点之后,就会安排一些舒缓歌曲或古典音乐,如莫扎特的《第40 交响曲》、德彪西的管乐管弦乐组曲、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舒伯特的《摇篮曲》等等,都是适合失眠者或忧虑者聆听的音乐,这是对音乐治疗的理论与当代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最好借鉴。
山西音乐广播周中每天下午6 点的《爱上一座城》节目,除了线上的高收听率表现,线下与受众人群的互动也是层出不穷,几乎每月都会设置不同主题进行线下活动。如2019 年“七夕”夜的《爱上一座城》“七夕”粉丝见面会便是一次成功的联谊活动。其中互动游戏环节,就很好地借鉴了心理学课程中的游戏模式,通过游戏测试,让现场10 对夫妻更加了解了彼此的亲密关系,更加懂得婚姻需要保鲜……现场专业心理学老师还为大家阐释了婚姻的美妙和重要,通过对10 对夫妻的关系分析,增加了彼此间的亲密和爱。这种以游戏的形式和手段调节和改善人的心理状况,也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的动向。这一尝试既有对心理学测试游戏的巧妙运用,还很好地借鉴了学科中的“自我暴露定律”。
自我暴露定律是指在人际交往中,适当地展示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想法,以便更容易取得对方的信任、理解、支持。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交流过程中逐渐增加自我暴露,有助于彼此间尽快地建立良好恰当的人际关系,并可让它更自然真实地发展下去,随之而来的信任程度也会自然提高。挽回中,自我暴露的程度由浅到深,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水平:首先是爱好方面,比如饮食习惯、偏好等;其次是态度,如对人的看法,对时事的评价等;第三是人际关系状况、三观、价值观等,比如自己的各种情绪,和家人的关系等;第四是隐私方面,比如一些奇思和狂想等。一般情况下,关系越密切,人们的自我暴露就越广泛、越深刻。
访谈类节目是广播电视节目中常见的一类节目形式,是广播媒体的优势。编辑记者或主持人与邀请到的采访对象就某一个热议的消息或主题性的话题进行沟通和交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访谈其实就是在采访人、被访人和受众之间进行的一种语言交流行为,这种形式可以有效地调动大家的收听兴趣,提高节目本身的收听率,是众多节目形式中最讨巧但也是最难把控的节目。那么,作为记者或节目主持人,如何在采访过程中合理恰当运用心理控制方面的技巧呢?我认为,首先应该做足案头工作,全面掌握被访者各个方面的情况以及个性特征,有备而来地采取相应的手段,有效地控制被访者的情绪和思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曾经提出,示范、强化、说服和情绪激励是诱导控制他人行为的四种方式。[1]我们可以此作为对访谈嘉宾进行心理控制的基本手段。
访谈中的示范这一心理控制的方式是指记者、主持人通过表达自己态度的行为来直接影响对方,并鼓励他做出同样的反应。这时记者、主持人需要把被访者当做知心朋友对待,从而达到将心比心的效果。再如强化手段,可以采用语言符号,或者是非语言符号,这里最好是口头语言,最终的目的是鼓励被访者说出更多新的信息。比如在恰当的时候身体前倾靠近对方,并用专注眼神或点头等动作,对对方的表达表示出积极的赞同或鼓励的反馈等,这些手段都可以在短时间内收到良好的效果。访谈中的说服主要指记者、主持人采用建议和劝告等形式来改变被访者的态度和情绪,从而改变对方某种行为的一种心理控制手段。
音乐广播每年都会推出不同主题的素人采访系列。编辑、主持人从开始的生涩到后来的成熟、游刃有余,通过几年的采访工作,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编辑、主持人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策划采访方案,恰当地借用心理学中的相关心理控制手段,成功地采访了近200 位素人,展现他们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宣传正能量,弘扬真善美。同时,当遇到一些不太善于交流、不想谈及太多的嘉宾时,主持人可借用心理学中的“首因效应”“晕轮效应” “移情效应”,解决实际采访中遇到的种种困惑。
(一)运用首因效应营造良好的形象首因效应就是个体在认知实践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和作用。虽然第一印象往往都具备很强的表象性,不代表任何实质意义,但却能在个体脑海中留下极为深刻的烙印。普通个体如此,记者、主持人自然也不例外。[2]在传统媒体的访谈类节目中、受众往往是记者、主持人命运的裁判员,是整个节目好坏的决定者,要想让大家记住这期节目,喜欢这期节目,需要记者、主持人在节目刚刚和大家见面的时候就和听众建立一个较好的第一印象。受众会通过这个第一印象、首因效应对记者、主持人形象乃至于整个节目进行自身预期的一个心理定位,同时也就开始对这个节目进行相应的心理准备,而记者、主持人恰恰可以通过打破首因效应这一规律给听众带来的意想不到的第一印象,从而打破节目给听众带来的心理预期形象。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节目的整体效果和收听份额;另一方面也能够在第一时间尽可能地拉近记者、主持人和听众的心理距离,建立良好的心理活动基础。山西音乐广播小专题最初上线播出后,听众不太明白节目形式和内容,对节目有生疏感和距离感。主持人立刻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在选题和嘉宾上下功夫,精心选题,挑选嘉宾,并策划采访方案,想方设法让听众相信节目、喜欢节目,很好地避免了与受众之间的生疏感,成功地建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和感觉。
(二)针对晕轮效应消除听众的偏见晕轮效应是指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形成的知觉、偏见,是对某一个个体某一方面形成正面和负面影响后便以此为依据,对个体其他方面做出相应的总结评价。[2]在生活中存在这样的情况,当我们不能完全客观地了解一个人或一件事的全部时,由于先知晓的那一部分是正面或负面印象,就会不自觉地对整个人或事做出偏颇的总体印象。在传统媒体的广播中,特别是专访类节目,记者、主持人从自身形象到语言特点、谈访内容等都会让听众产生晕轮效应。因此,作为最重要的主创人员,记者、主持人一定不能轻视晕轮效应带给自身的不利影响,而要及时准确地通过节目对听众进行适当的心理引导和心理暗示。在山西音乐广播小专题节目中,有一期节目的嘉宾为殡葬服务人员。节目开始,在沟通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嘉宾不善言辞,多次沟通后,彼此没有了生疏感,主持人能更好地把握采访角度和沟通方式,不仅消除了受众对嘉宾工作的偏见,而且准确客观地介绍了嘉宾工作的特殊性,让受众了解了一位真正的殡葬服务人员最真实的工作内容,大大地提高了节目的传播效果。
(三)针对移情效应搭建沟通桥梁在心理学上,移情又称感情移入,是指在认识层面和情绪层面全面介入他人角色的一种能力。简单来讲就是换位思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将心比心。[2]广播这一传统媒体的魅力就在于通过一线记者、主持人的现场采访、及时报道等多种节目形式的语言魅力吸纳更多听众的。在访谈节目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无疑是记者、主持人,他们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整个节目的播出效果和收听结果。如果记者、主持人能够做到对受众移情,就有可能引导听众形成反移情。用这样的方式能提高节目信息的接受程度和最终到达率,加强彼此的信任,增进彼此的互动和交流,最终达到良好的播出效果。山西音乐广播小专题之一《情歌留声机》,为大家讲述素人与歌曲之间的故事。遇到有顾虑、不愿敞开心扉的嘉宾,主持人就需要运用移情效应,换位思考,自己先敞开心扉获得嘉宾的信任,这样就会将心比心地深入沟通。只有这样,才能让嘉宾说出真情实感,节目才能感动人。《情歌留声机》运行了5 年,共采访了1500多位素人,正是巧妙地运用了心理学方面的很多知识和手段,才让采访更加到位,更加出彩。
2020 年的新冠疫情,让我们每个人都感到了恐慌。山西音乐广播除了顺利完成上级要求的宣传任务,还推出了系列小常识,自制10 期科普小专题《940 防护小常识》,诸如怎样戴口罩、正确的洗手方式、宠物是否会携带病毒、收快递时的注意事项、出现发热等身体不适情况时应该如何处理等防护小知识。每天在不同时段滚动播出,为受众疏导紧张情绪,抚慰心灵。这类节目的内容,很大程度上借鉴运用了积极心理学中的知识。谢尔顿(Kennon M. Sheldon)和劳拉·金(Laura King)认为,“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3]关注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倡导心理学研究积极取向,除了小常识之外,团队还制作了近50 期《940 用音乐传递爱》,重点是推荐全国各地优秀音乐人创作的公益歌曲,用音乐温暖和鼓励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的人们,为武汉加油;制作了8 期抗击疫情的频率宣传:致敬可敬可爱的医护人员和医学专家,全天高频次滚动播出,为武汉加油。山西音乐广播的这些巧妙借鉴,实现了从消极心理学到积极心理学模式的转换,实现了从修复心理疾病到构建人类的积极品质的转变。山西音乐广播推出的系列抗疫行动,为受众作了基本的心理治疗:放松紧张的情绪,传达正力量,分享真善美。
心理学领域内容宽泛,山西音乐广播将在更多领域更好地运用心理学中的相关知识,提高自身节目品质,提升节目到达率,更好地创新节目,并借用新媒体做更好的延伸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