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福英
(山西大同大学商学院,山西 大同037009)
2019 年10 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动形成“三全育人”工作格局”。2019 年12 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服务全民终身学习 促进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网络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突出强调,“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网络教育党建主体责任,努力拓宽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要探索新时代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思路,提高思政工作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 年12 月7日至8 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当前社会生活被越来越强大的移动设备以及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所改变,智能手机搭载的各种网络社交工具进一步的推动了“社会生活网络化”,微信是最受欢迎的一种。微信作为一种新型的思想教育载体与平台,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使用微信是当下大学生的一种普遍行为,这种行为对大学生群体的社会生活学习等各方面有很大影响,由于大学生各方面的需求存在差异,思想和行为方式易受网络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本文的数据统计是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通过对山西大同大学742 名大学生使用微信习惯的细致调查,探讨大学生的微信行为特征并进行关注偏好研究。调查问卷共包含25 道题目,内容主要涉及大学生使用微信的频率和时长、关注微信公众号内容和偏好状况,以及大学生使用微信朋友圈的目的和心态等,为了能全面了解大学生使用微信的偏好和具体情况,数据基础庞大,所以调查方式采取随机抽样的形式,即某一群体的全体学生为样本,共发放问卷750 份,回收有效问742 份,有效回收率为98.9%。在有效样本中,男生181 人,女生561 人;覆盖文、理2 个学科领域,涉及三个不同专业。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作者对随机抽取的30 名大学生进行了关于使用微信行为的深入探讨,以期进一步更好地掌握当代大学生使用微信的情况,使用问卷星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
通过对问卷调研结果的整理和分析,结合学生的访谈记录,整体来看,大学生使用微信的行为较为成熟与理性,微信行为状态整体表现良好。
(一)使用时间上,呈现阶段性集中的特点调查显示,每天使用微信0—2小时的学生占43.4%,2—4 小时占27.63%,4—6 小时占14.29%,6 小时以上为14.69%。每小时使用频次方面:大学生每小时使用数次<=1 次的比例高达17.12%,每天使用2---4 次比例为40.57%,5---7 占16.85%,>=7 次占25.47%。使用间隔在1—2 小时的占40.7%,间隔3— 5 小时的占15.5%,间隔6—10 小时的占10.3%,时时都会 使用的占26.3%。
(二)消息内容上,呈现娱乐生活型态势调查显示,对于微信点赞来看,79.38%的大学生会为好友的良好生活状态点赞,58.36%的大学生会为带来轻松和快乐的内容,如搞笑或自黑的段子点赞,43.13%的大学生会为分享对我有用的信息,咨讯的动态,如微信公众号文章,7.82%的大学生会为商业宣传广告或商品宣传内容点赞,28.17%的大学生会为美食点赞,30.32%的大学生会为自拍点赞,32.61%的大学生会为景色点赞,22.37%的大学生会为热门的新闻报道点赞。
在大学生“发布或转发”的朋友圈信息类型来看,排名从高到低分别是活动类信息(78.17%)、娱乐类信息(44.34%)、人文类信息 (23.85%)、经济类信息 (18.87%)、自然类 (11.4 %)、教育类(15.0%)、体育类(7.2%)、军事类(5.53%)、政治(8.36%)、法制类(5.53%)。 在大学生关注公众号的数量方面,关注数量为1-5 个的占9.84%,关注6-10 个占22.91%,关注11-20 个占36.12%关注20 以上占31.13%
在大学生所关注的公众号类别方面,排名从高到低分别是生活类信息(71.83%)、娱乐类信息(55.39%)、人文类信息 (38.68%)、经济类信息 (40.0.%)、教育类(50.54%)、政治(21.43%)、体育类、自然类(10.51%)、军事类(9.97%)。
在大学生能够仔细阅读的公众号的数量上,选择 1-3 个公众号的占55.66%,选择4-6 个的占35.18%,选择7-10 个的占5.66%,选择10 个以上的占3.5%。在这些公众号类别方面,排名从高到低
以上数据表明,在大学生关注的微信内容中,生活类、娱乐类信息颇受大学生欢迎,这既体现了新一代青年群体对于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也体现了大学生对“短、平、快”文化产品的追求取向。
(三)使用行为上,呈现理性化的趋势调查显示,在隐私设置方面,87.74%的大学生选择“加好友时需要验证”,77.63%的大学生选择不开启“允许陌生人查看十张照片”选项。同时,22.28%学生会对通讯录进行分组,定期清除“非好友”。65.6%的大学生有过中断或放弃使用微信的想法,其中23.2%的大学生 想法强烈,并有所尝试。
86.3%的学生表示,对亲友、同学、老师的朋友圈或 公众号进行“点赞”“评论”和“转发”时,心态和目的是 不一样的。89.49%的大学生对亲友点赞是为了表示称赞和鼓励,9.84%的大学生对同学点赞是为了寻找“存在感”,41.51%的大学生对老师点赞时是为了增进关系。
71.7%的大学生在对亲友进行评论时心情放松,语言较随意,34.77%的大学生对同学进行评论时需要仔细考虑,用词谨慎,54.45%的大学生不会轻易在老师发布的消息中进行评论,即便发表评论也会再三斟酌的选项。同时,86.3%的学生表示,对亲友、同学、老师的朋友圈或公众号进行“点赞”“评论”和“转发”时,心态和目的是 不一样的。89.49%的大学生对亲友点赞是为了表示称赞和鼓励,9.84%的大学生对同学点赞是为了寻找“存在感”,41.51%的大学生对老师点赞时是为了增进关系。同时也会发表朋友圈来呈现自我。
69.79%的大学生希望通过朋友圈了解好友的最近生活状况,超过一半的大学生认为发朋友圈并不是为了获得好友的评论和点赞和展现自我,而是为了结交新的朋友,拓展自己的交际圈。
以上数据表明,当代大学生使用微信的态度总体趋于理性,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有了较明显的提高,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不轻易相信网络信息,不随便转载网络消息,通过自身可利用的手段进行信息的核实与分析,这些都集中体现了大学生在微信行为上的成熟与理智。
(四)使用环境上,呈现开放性复杂性的特点在新时代各种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微信的使用环境更具复杂性开放性,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日常行为、思想道德和学习风气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调查显示,95.42%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开展政治教育工作,79.4%的同学拒绝控制减少微信的使用,并且比较接受通过微信等此类线上平台定期推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专设思想政治讲座,让学生直接地接受教育,与老师产生良好的沟通与互动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去开展教育工作。在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挑战的方面3.45%的大学生认为个人思想自控力不强,62.67%的大学生没有网络安全意识,46.77%的大学生对学校舆论监督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
以上数据表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坚持传统的模式方法上,创新发挥微信等新媒体的独特优势,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迎年轻化、生活化、动态化,潜移默化的去影响大学生群体。
大学生作为微信主要的应用群体之一,微信生活占据了他们网上活动的大部分时间和内容,而由于科技的发展,微信的功能还在不断发展壮大,它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会越来越高,这就导致大学生对微信的依赖只增不减。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和隐患。首先,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易受到外界的干扰,而思想道德教育在微信功能中的缺失会导致大学生在茫茫信息海洋中迷失自己。其次,大学生对自我的约束力和自控力不强,而微信功能的愈加强大会使得大学生对微信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进而影响他们未来的发展。为了使大学生在使用微信过程中更加的理性化合理化,关键还在于有效的教育和正确的引导。
微信作为与人沟通的社交工具,大学生可以通过微信的的朋友圈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以及日常生活,同时也可以通过微信朋友圈了解朋友的近况,方便及时的微信视频或语音沟通更是是让微信成为大学生日常交流的主要平台。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提高大学生的自制力,避免沉迷于社交娱乐大学生在微信使用中要有自制力、判断力,要认识到不合理、过度使用微信的危害;要培养兴趣爱好,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丰富业余生活,进行积极健康的娱乐方式,从而减少网络社交娱乐方式。[1]大学生要对微信内容树立一个正确理性的认知,严格进行自我约束管理,对微信的使用时间进行严格的控制,从而防止大学生沉迷于网络社交娱乐,理性认识微信等新兴生活娱乐媒体,正确使用其社交娱乐功能,同时有效地意识并利用其学习提升知识的功能,从自身做起,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2]
(二)增强微信使用的防范意识,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水平大学生群体由于社会经验不足、辨别能力差等特质,易受到网上不良信息的诱惑,高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大学生对网络媒体新闻信息的辨别能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自觉远离不良信息,错误讯息,做到知行合一,行之有效地保障自身安全,将正确的思想观念落实到踏踏实实的行动中。[3]首先,高校应面向学生积极开展网络素养课程,实现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真正融合。通过网络素养课程教育学生用批判的思维思考问题,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网络的两面性,合理对待微信与网络信息。其次,高效可以邀请资深网络媒体专家来校举办相关讲座,通过开展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提高学生的信息筛选与辨别能力,在各项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网络素养。最后,高校需要加强互联网行为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法律法规宣传力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保护意识。
(三)建立高校官方微信平台,打造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阵地高校要建立完善自己的微信官方平台,加强运营管理,打造专业的运营队伍,及时发布更新与学生相关的信息与通知,提高学生对公众平台的关注度,使学生潜移默化受到影响,使微信官方平台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主要阵地。[4]传播正确的人际交往知识,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影响当代大学生,即可以通过在自己的朋友圈传递正确的价值导向,也可以在课余时间深化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平台中发布相关信息或者开创一个模拟真实人际交流的3D 场景游戏,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对于微信平台中学生自发形成的各种讨论话题,高校相关管理人员要善于把握利用好时机,巧妙地融入到学生讨论话题中,再加以客观理性正确的引导。增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力度,了解不同学生的人际交往交流差异,从而有针对性地行之有效地解决大学生的社交问题。高校也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组织学生不定期开展专题活动,采取激励手段,鼓励大学生广泛参与,使校园公众号真正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4.维护大学生人际交往,推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水平一方面,微信能增进大学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因此它对大学生社交的影响是深远的,对于大学生来说,维护好同学之间的关系以拓展人脉是很重要的一点,一方面使用微信有利于维护与大学同学的交往。趋利避害,扬长避短,使每个人都能合理使用微信,并且在使用微信的过程中加强推进自身的思想政治道德水平;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微信好友以同学与朋友为主,朋友圈的生活动态对他们更具有吸引力,因此,朋辈教育作用的发挥对大学生群体具有重要意义。[5]从高校挖掘寻找思想先进、成绩优异、表现突出的优秀大学生典范形象,通过朋友圈展示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使学生产生共鸣,积极良好的微信氛围有助于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推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水平。
(五)落实政策,完善机制,兼顾内容、平台、队伍建设首先,高校的学生工作机构要正确引导大学生的微信行为,建立充分把握大学生微信行为特征的机构职责,制定大学生微信行为规范后,要把微信规范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针对高校学生有目的地组织微信行为规范学习;[6]其次,以正面引导为主要方式,适度满足大学生的个性需求,倡导大学生开展正确的微信行为活动,使大学生将微信行为规范化,即以规范的道德修养和行为准则来约束自身微信行为,切实做到大学生微信行为的“知行统一”;[7]最后,高校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应当充分发挥教育主导作用,结合本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色,深入浅出地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性质的内容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吸收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