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护理措施

2020-12-09 11:28
关键词:手术过程体温低温

罗 妃

(广西省都安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广西 河池 530700)

前 言

体温是四大生命体征之一,对身体的生理调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人体的核心体温是持续、恒定的,常维持在36.2~37.5℃,临床上通常将核心体温低于36℃的情况称为低体温。如果患者体温偏低,代谢率也会随之降低,可能出现缺氧的症状,从而减少器官耐受性,这是有益的。但如果体温过低,患者的药物代谢能力会减弱,出现凝血机制障碍,使患者免疫能力下降,伤口愈合速度减慢,康复时间的延迟和住院时间的延长不利于患者早日康复。本研究旨在探讨预防外科患者术中低温的措施和方法[1]。

1 手术中体温过低的原因

1.1 麻醉

在全身麻醉中,患者的意识丧失,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也丧失,同时患者肌肉松弛,产热减少。不仅如此,麻醉药物可以引起血管扩张,导致机体散热增加,最终导致体温下降。区域麻醉,会影响从冷传感器到中心的信号传输。药物抑制中心性体温调节反应使患者的身体难以根据环境温度的变化调整自身温度,很容易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导致温度下降。据相关文献报道,手术时间超过2小时或全身麻醉超过3小时就能引起患者术中低体温现象。

1.2 手术室环境

手术室的温度也会影响患者的体温。当手术时,手术室的温度会直接影响患者的体温。在非手术的正常情况下,人体可以根据不同的温差条件进行自我调节。患者处于麻醉状态时,则失去了正常的热调节反应功能,因此患者体温受环境影响较大。实验表明,手术室的温度调节至21℃时,医务人员能够顺利的进行手术。但是,由于对流散热效果显著,容易造成患者术中体温过低[2]。

1.3 产热不足

大多数手术要求患者在术前禁食和禁水,患者身体代谢率下降,导致患者体温下降。

1.4 输液过量

如果手术过程中注入大量相当于室温的液体或血液,这些液体流过患者的体内,起到冷稀释的作用,是引起患者体温下降原因之一。由于液体或者血液是常温的状态,当进入到患者的体内时,会增加其身体的热量消耗,使患者体温过低。患者输入的液体越多,体温下降越明显。

1.5 手术因素

术前用冷消毒液消毒皮肤,消毒液蒸发后带走皮肤表面的热量。同时,患者的部分皮肤长时间暴露在外面,导致散热增加。除此之外,在手术当中,覆盖在伤口手术周围的布单可能会被浸湿,带走了一部分的热量,导致患者体温降低。

1.6 患者自身因素

患者的个人体质和年龄也会影响体温。比如受到年龄的影响,孩子由于个子小,体重轻,相对比成年人来说,散热速度快。孩子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自主调节体温和保持体温的能力有限。体质弱的患者或者老人因体温调节功能弱、耐寒性差的原因在手术中也容易出现体温过低的情况。

2 手术中低体温的危害

2.1 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低体温能降低凝血酶的相关活性,使机体循环的血小板数量减少、功能减弱,诱发血小板释放肝素样因子发挥抗凝作用,抑制凝血功能,造成出血和手术时间延长,增加患者术中的出血量和对输血的需求。另外,低体温还可能出现静脉淤滞和局部组织供氧减少,引发静脉血栓的严重情况。重大创伤的患者更容易形成低温、酸中毒和凝血障碍三联征。

2.2 手术切口感染率提高

实验表明,骨髓的免疫功能将会受到低温的影响而损坏,特别是中性粒细胞的氧化释放受到抑制,减少皮肤血流量,抑制组织氧摄取,增加伤口感染率。

2.3 延长麻醉恢复和拔管时间

麻醉条件下拔管时间与麻醉恢复效果的变化将会受到影响,延长麻醉恢复时间,导致恢复速度慢,较差的识别状态也会导致苏醒时间的延长。

2.4 增加心血管并发症

患者处于低温时,心率会加快,心肌收缩力不断增强,交感神经出现兴奋,心输出量增加,外周阻力和血液粘度增加,以上情况将会给心脏带来负担,增加心脏负荷。可能导致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术后低体温患者心肌缺血发生的概率将是常人发生概率的3倍[3]。

3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9年2月~2019年10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是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并签订知情同意书。将上述一百名患者分为2组各50例,对照组男25例,女25例,平均年龄(45±2.5)岁,(其中颅脑手术70例,乳腺癌15例、肠癌3例,鼻内镜33例,直肠癌5例,肾癌3例,食道癌4例,胃癌10例,肝癌2例,腰椎内固定术4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手术类型等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

3.1 方法

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预防术中低温的措施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注意手术之前的心理安抚,如果患者在手术之前心情烦躁,情绪波动较大,那么患者体温降低的速度将会加快,所以手术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护理人员耐心引导患者减少手术焦虑,增强手术信心,让患者在手术治疗中保持积极良好的心态;(2)调整手术室的温度,皮肤降温是患者最重要的降温方式之一,所以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前,需要将手术室温度调至24℃-26℃,室内的相对湿度在45%至65%,从而预防患者体温过低;(3)术中保暖,尽量减少患者身体暴露,加强对患者身体的治疗。覆盖非手术区域,可以从胸部到脚使用适当大小的被子,被套等,减少体温流失;手术过程中,将静脉输液的液体适当预热,预防静脉输液致体温过低;(4)加强术中监测患者体温频率,随时观察患者体温变化。如果术中出现体温过低的情况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保温措施。

3.2 观察指标

监测人员需要实时观察手术过程以及手术结束后患者的中心体温和外围体温的变化,并且分别观察两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出现寒战的次数,根据国家手术低温检测标准,对寒战的等级进行细致的划分。将两组患者的寒战级别划分为未见寒战为0级,外周血管收缩或立毛肌收缩为1级,肌肉轻微活动为2级,肌肉中毒活动为3级,全身肌肉持续性且强烈活动为4级[4]。

3.3 统计学方法

获得的体温及寒战数据均用SPSS 19.0进行分析,资料数据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根据监测寒战次数数据显示,对照组五十例中,0级占33%,1级占15%,2级占25%,3级占12%,4级占6%; 研究组五十例中,0级占81%,1级占11%,2级占8%,3级4级均为0。

根据术中术后患者体温监测数据显示,手术开始时,对照组和研究组的中心温度在39.6℃,外围温度在29.4℃,手术开始三十分钟后,对照组的外围温度在27.3℃,研究组的温度在29.2℃。手术结束后,对照组的中心温度在35.4℃,外围温度在25.4℃。研究组的中心温度在36.5℃,外围温度在29.3℃

4 结 论

观察组患者的体温在手术过程中变化与对照组相比较为平稳,术中无低体温发生,而对照组患者体温呈持续下降趋势,两组数据在手术结束时存在显著。

5 讨 论

随着医学技术和检测技术的发展,临床手术的温度指标不断提高。研究表明,大约50%的外科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中心温度低于36℃。术中低温会引发患者凝血副作用如功能障碍、免疫力下降、麻醉恢复延迟等,还会增加手术后外科医生和护理人员的手术难度,从而增加患者的治疗费用。因此,笔者总结出以下要点预防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出现低温。

5.1 术前术后随访

术前加强心理疏导有助于预防体温过低。术前术后随访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年龄、心理状况等,访视期间的面对面交流可以消除患者对手术室和工作人员的陌生感,减少患者焦虑和精神因素引起的寒战等现象。

5.2 调节手术室温度

手术室温度一般控制在22~24℃,但如果可以控制在26℃时,可以降低患者手术中出现低温的发生率。

5.3 保温毯

手术前将加热毯放在手术台上或直接覆盖在非手术区,如四肢和躯干,调节暖毯的温度以调节患者的温度。保暖毯的温度可以是38~42℃左右。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皮肤是身体散热和吸热的主要途径,所以皮肤温度是有保证的能有效预防体温过低,减少30%的体热损失;在皮肤表面,隔热是减少皮肤热量流失的最简单方法。

5.4 冲洗液加热、输液、输血

大量研究指出,输液或输血加热器将用于输入患者的身体,液体和血液加热(体液和血液分别加热到42℃和37℃)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有效预防患者在术中出现低温。

6 结 语

如何防止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出现低温的状况是作为医者需要关注的问题。针对手术过程中出现低温的状况,医者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应对。通过调节手术室温度,准备保温毯等有效措施能够从内到外营造贴心的治疗环境,从而有效预防术中体温过低。其积极意义在于有效预防低温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经济压力,便于早日恢复。由此可见,在术前、术中,根据患者情况,采取多种方法可以能有效地预防体温过低的发生。

猜你喜欢
手术过程体温低温
体温低或许寿命长
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压疮高风险者手术过程急性压力性损伤护理干预
大型低温制冷技术新突破
雾霾低温来袭快给蔬菜补充能量
哪些因素影响体温
体温值为何有时会忽然升高?
剖宫产手术的护理配合体会
零下低温引发的火灾
保温护理对98例全身麻醉患者术后复苏应用价值分析
麻醉复苏室与临床护理特征性分析与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