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先生
——小议中国传统木构建筑

2020-12-09 01:26
时代人物 2020年31期
关键词:木构木结构梁思成

张 博

(吉林大学艺术学院 吉林省长春市 130000)

梁思成先生与木结构建筑的羁绊

梁思成(1901.4.20~1972.1.9)籍贯广东新会,出生于日本东京,赴美留学,毕业后致力于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与保护,是近现代中国最著名的建筑学家之一。梁先生有着一颗勇于探索发现的心,认为可以使用中国传统木构建筑形式,转化到西方建筑结构体系上,通过类似于语言翻译的方法,最终创作出带有中国特色的一批新建筑。除了建筑教育、城市规划方面做出巨大成就以外,对于古建筑文物的保护和研究调查工作也做出了不朽的贡献,通过大量的实地勘察、测绘和制图等方法,结合历史文献和对老工匠们的访问,撰写出《中国建筑史》《清式营造则例》等理论著作。梁思成的一生将自己全心全意的投入到中国传统建筑上,他曾为拆毁景德街牌楼伤心痛苦,在追寻唐代建筑痕迹时积劳成疾、险些丧命。他说过“每拆掉一座城楼,就好像挖去我一块肉一样。”他还说过“等到五十年后,你们就会看到我所说的是对的”。五十年转瞬而过,时代的进步,观念的不断更新,科学技术的完备无一不在证实梁先生的论断,在上个世纪那个无比动荡的年岁里,梁思成与其夫人林徽因以及他的同仁们,在非常简陋的条件下往返奔波于拯救那些还没被破坏的古建筑,对于木构建筑的感情至深,真是令人钦佩。

木结构建筑的核心价值

在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有着长达数千年的文明历史,创造出无数辉煌伟大的宫殿、寺庙、亭台楼阁以及形态各异的院落,它们讲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皇权至上和宗教礼仪等使得它们的组成方式、环境和形象,都散发着一种较为抽象的感觉与气氛。建筑有的宏伟、有的祥和、有的神秘、有的肃穆、有的喧闹、有的寂静总之千姿百态而不相重。中国古代的木结构建筑如果和西方古代建筑比较的话,它的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其结构所使用的材料以及工艺各不相同,西方多使用石材作为结构,而中国多采用木材作为结构材料。这种木结构建筑最普遍的形式是:首先在地上起石台基后建竖立木柱,在上面架设水平的梁和枋,再多层梁枋上假设椽木和檀木、正脊垂脊等,再在椽木上铺建瓦而形成屋顶,柱子与柱子之间砌造墙面和门窗形成房身,下有地面,上有屋顶,屋身四周相围合,形成可供人生活的房屋空间,这样就建好了一座民间普遍使用的抬梁式房屋。对于全部的木结构建筑来说,想要说清楚它的全部千言万语而不止,大到园林、宫宇,合院,小到斗拱、天花、户牖等。其各种组件形制、名称、用法繁缛至极,其中神思想、民族风俗、文学著作等介入也是至关重要的。中国的木构建筑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有义务保护和普及这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不断地学习、走进、发展并完善它们。

当下木结构建筑的基本现状与反思

从市政建设的发展来看,旧有建筑以及古建筑的更新换旧是不可避免的,可现如今中国建筑荒废破坏的速度和范围如此之快,对此在国家已经立法的情况下我们应当如何执行?不得不引起笔者的思考。中国古建筑以及旧有的建筑真的到了不得不拆毁的程度?难道传统木构建筑设计方式和设计思维已然不适合当下发展?我们要如何保护并重新定义它?一系列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和研究。在日本以及欧洲的其他国家,都在开展对中国木构建筑的研究。早在17世纪世界各地就刮起“中国热”,中国古建筑一时间家喻户晓,这么多年过去了,通过在国内外专家学者共同的努力,如今对于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资料信息其体系已经相对完备。从已查阅资料来看,确实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此事,渐渐走出“古建筑灰色时期”的漫长岁月,设计师们的眼光逐渐回归到本民族传统文化上,从新审视并思考这件事,可是虽说国内外已有不少人从事与木构建筑设计相关的工作也有新一代的古建筑爱好者,可基数和普遍了解程度还远远不够。

梁先生一生坚持对木构建筑的潜心探索,非常重视对于现实生活美的捕捉,所设计出来的作品也是那么真实、亲切自然。他用生命默默地守护着这些深沉的凝结了千百年古人智慧结晶。蒙受先人的福荫倍感荣幸,可作为后辈的我们不能安于现状,以免前人的基业止步于此,只是做到认识、保护、修复还是远远不够的。不得不说这几百年中国由于很多变故,目前科技、技术、材料等方面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这是需要正视的。学会包容尤为重要,总结前人的经验并尊重设计的发展规律、吸收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要立足于当代面向未来,提高自身修养以及学识水平,相信我们这一代人的设计之路,定会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猜你喜欢
木构木结构梁思成
古建筑木结构保护技术在现代园林工程中的应用探讨
穿铁马甲的梁思成
山西发现一口2000余年前的大型木构水井
BIM技术在古建木结构中的保护研究
云南藏区木结构民居框架构造研究
木构的味道
彭真:我支持他们的婚姻
山西蒙元仿木构墓葬文化特征研究
彭真:我支持他们的婚姻
林徽因与梁思成:感情与才情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