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燕
【摘 要】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由于受到身体缺陷这一因素的影响,在学习美术知识时会遇到较大的挑战。因此相较于正常学校所开展的美术教学工作,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群体特征的认知,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段来提升美术欣赏教学质量,以此来有效提升特殊教育学生的美术综合素养,促使他们实现更好地成长与发展。
【关键词】特殊教育;美术欣赏教学;策略探究
美术欣赏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对美的认知与表达能力,而在特殊教育学校所开展的美术欣赏教学,其侧重点在于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的有效培育。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在表达能力、观察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存在显著的缺陷,再加上不适应外界的环境,导致他们往往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这也给美术教师所开展的欣赏教学工作增加了难度。因此加强对探讨特殊教育美术教学中的美术欣赏教学策略探究,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一、以鼓励为主,带领学生共同欣赏美术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由于受到外界环境以及自身智力缺陷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对外界的人或事产生较强的戒备心理,同时内心也比较敏感,往往伴随着自卑与自闭的心理问题。因此这也就要求特殊教育学校美术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这一特征,及时调整与优化教学模式,以此来切实提升学生的交流与表达能力。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以平等亲和的态度鼓励学生参与美术欣赏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欣赏美好事物的过程中逐渐打开心扉,主动与他们进行交流。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古代的家具时,就可以从学生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桌椅板凳入手,增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亲切感。在基础上为学生展示不同类型的家具样式图片,引导学生去描述对这些家具的第一印象,教师可以对学生们发言频率比较高的词汇进行搜集,并且及时对学生的表达进行赞扬,使用激励性的话语“说得很棒”“真是对极了”等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可以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内心真实想法;最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古代家具与现代家具的异同点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说一说哪个更好看。对表达流利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借助鼓励的手段开展美术欣赏教学,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同时还可以促进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对美的深层次感知。
二、与生活贴近,从生活的角度欣赏美术
特教学校的学生对于社会发展以及周边环境的变化通常是懵懂无知的,教师在开展美术欣赏教学时,如果一味地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抵触心理,进而导致美术欣赏教学的质量得不到提升。科学的美术欣赏教学要求特教学校美术教师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为其创设熟悉的场景,从而能够主动参与到课程学习中去,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对身边美好的事物进行挖掘,站在生活化的视角上对美术进行赏析,为特教学校学生的生活增添諸多美好。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民间玩具课程知识时,首先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了解他们平时比较喜欢的玩具类型,然后在课堂上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然后,教师便可以将风筝这一民间玩具引入到课堂上,为学生展示形式多样、各具美感的风筝,引导学生进行赏析。最后还可以带领学生们开展放风筝的实践活动。借助上述一系列的美术欣赏教学活动,特教学校学生的智慧也会得到有效地开发,进而加深对美术欣赏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促使学生美术综合素养得以提升。
三、用感官体验,以多元化感受欣赏美术
特教学校美术教师必须要认识到相较于同龄学生而言,智障生的心智发展水平是低于平均线的。因此在开展美术欣赏教学时,教师可以加强对学生感官的调动,切实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特教学生能够对美术知识产生直观且形象的认知。可以说从感官体验出发所开展的美术欣赏形象教学,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增进对欣赏美术的认知,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从看、摸、听等不同的感官体验入手,更好地理解美术知识。比如说教师在引导学生对美丽的动植物进行欣赏时,为了促使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认识到动植物的美好,教师便可以借助为学生呈现图片与视频的方式带领学生对大自然的美丽景象进行赏析,然后再带领学生们到校园里亲身其观察与触摸花、草、树木等,并且鼓励学生对自己的感受进行描述,借此来促进学生观察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双重提升。在欣赏动物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小兔子、小猫的活体,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动物的活泼与可爱,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语
总而言之,在特殊教育学校所开展的美术欣赏教学不仅可以帮助特教生增进对美的理解与认知,同时还可以在欣赏美好事物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促使学生的观察与表达能力得以增强。对于特教学校美术教师而言,需要认识到特教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来帮助特教学更好地发现与欣赏美,培养他们的美术综合素养,最终为推动特教学生实现更好地成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青,徐菊玲.安徽省特殊教育学校美术教师师资队伍现状调查[J].艺术科技,2019(7).
[2]黄一莉.美术教育在特殊儿童发展中的治疗作用[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