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清 王华
【摘 要】陶瓷是一种工艺美术,也是民俗文化。中国是世界上几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陶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包含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代表,本文从中日陶瓷的特征为出发点,以微电影宣传片制作的方式,探讨如何传播中国陶瓷文化。
【关键词】中国文化;陶瓷;微电影制作
自2013年“一带一路”的倡议的提出,“陶瓷”再次成为中国文化向世界推广的重要名片,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随着大众审美艺术的提高以及陶瓷制品需求的扩大,中日两国在培养陶瓷专业高等人才方面都不遗余力。在中国,除了著名的景德镇陶瓷大学之外,国内有20余所大学都设有陶艺专业。日本的大学,如武藏野美术大学,京都造型艺术大学,大阪艺术大学等艺术院校也都有专门的陶艺专业。当代中日两国年轻一代在秉承传统艺术的同时,融入了现代陶瓷艺术的表现手法与思想,体现了不同的时代风貌。
一、陶瓷的产生
陶瓷的产生,首先考虑的是满足人类自身实用功能的需要,同时在实用的基础上,通过造型和装饰又寄托着原始的朴素美,继而脱离实用功能,从纯精神的情感的需要为出发点,另僻一条纯艺术的道路。陶艺作品,尽管经历了各种各样的风风雨雨,但仍显示了不凡的生命力。如今在现代审美观的趋使下,在回归自然的世界性潮流中,更倍受重视地顽强发展起来。就陶瓷艺术来看,中日两国都具有极其的影响力。研究两国的陶艺灵魂,也是研究陶艺之道。
二、中国陶艺的特点与
世界其他国家比较起来,中国的陶艺更接近于民间生活。中国民间陶艺作品地方特性和地方习俗很浓的一种群众性创造。民间陶艺作品有结合实用的,也有纯欣赏性的。陶艺作品从造型到装饰,既没有重大的历史题材,也没有现实中的重大内容,它往往反映着人们淳朴的、善良的、理想的、吉祥的愿望,流露着纯真的乡土感情和对人生、大自然的深刻涓涓思念;形式大朴素、不求形似只求意到。用笔弄刀,活泼、粗犷、洒脱、自然天成;形象处理高度简炼概括、耐人寻味。陶艺作品的选材,往往不因材施艺,化腐朽为神奇。对于艺术创造来说,材质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加工细致,纯度很高的材质,固然有它用武之地,而粗加工,纯度较底的材质,更能体现粗犷,朴素,原始的材质本身的美,从而使纯真的感情,自由的艺术风格,得到更好的体现。景德镇的民间青花坯胎,就是采用含铁质较高的下脚料,使用单纯一种青料彩绘,层次分明,在单纯中见真情,从素雅中见含蓄。再加上使用白里泛青的石灰石釉,一次高温烧成,画面呈现青白相映,晶莹透彻,“娇翠欲滴”,互为渗透,浑然一体的陶艺作品效果。民间陶艺作品,从立意、选料、造型、制作、装饰、火焰的运用,都是有機的完整的结合,既是科学的,又是艺术的,处理得当,才能产生和谐的,自然天成之美。
而中国现代陶艺作品是现代文人用现代的审美观念,采用可塑性很强的土质,直接手工成型或用一定的科学手段辅助成型,经火焰烧成后形成一种硬性的、永不变质的一种陶艺作品。陶艺作品有原作陶艺作品,有产业陶艺作品。产业陶艺作品是指通过模具或机械的手段能大量或批量生产同一造型或画面的陶艺作品。目前这类产品在国内有所发展,有一定的市场,因为可以价廉物美。原作陶艺作品系指直接用陶土、瓷土手工成型、加工、烧成或烧成后再行加工多次烧成的单件作品。现代原作陶艺作品,既不是宫廷艺术、文人艺术,也不是现代工业设计。它是用现代艺术观念来表现一种纯精神和情感的、个性化很强的纯手工原作陶艺。可以说是民间陶艺的延续的发展,是现代艺术和民间艺术的综合体现,重新恢复自由、奔放、纯朴、天趣的艺术风格。它重新肯定手工的价值,放宽了对材质的运用范围和对泥土本质的探求,不拘一格的追求更多的表现手法,更重视火焰的神秘作用和偶发性的肌理效果。它是民间陶艺之光,是回归意识的反映,是二十世纪现代审美的体现。也可说是寻找失落了的民间陶艺作品的质朴情感和语言以补充、丰富和刺激现代陶艺作品的新语汇。
从古到今,中国的陶艺作品都是追逐着生活的元素,从日常生活出发,从造型,装饰,以及题材都不曾离开手工艺者所处的生活环境,因此,从中国的陶艺作品中,更能看出人们的生活以及向往,现实与信仰的完美统一。
三、日本陶艺的特点
相对于中国陶艺表达的思想比较直观来说,与中国隔海相望的日本来说,陶艺作品所表达的意境相对来说就含蓄多了。如果以直观的眼光看日本传统陶艺,人们一定会觉得它和中国的陶艺很相近,甚至相似。譬如,日本的青花、青花斗彩,和中国的何其相似,甚至有些很难看出什么差别。但日本人却分得很清楚,并对日本的这类作品,有特殊的偏爱。中、日的陶艺某些方面看上去相近、相似,实则貌合神离。也就是说,透过这些相近、相似的表象看,实则是中、日陶艺文化的本质特征相距甚远。就如中国陶艺崇尚于反映现实生活和愿望一样,日本的陶艺作品偏爱于反映大自然,作品简单明了。
在日本,只有手工制造的陶瓷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陶艺作品,所以“陶艺”也叫“手艺”。或许因为传统的手艺所体现的人文内涵和创造意识浅显,最多只具有工艺美术的文化品格,有些人就认为日本的陶艺文化是那种重“名”轻“实”,重形式轻精神,重表象轻本质的文化特征。事实上,日本的陶艺和许多文化现象一样,都处于一种两极的分离组合状态。一些接受了西方艺术观念的陶艺家曾以前卫的姿态试图通过陶艺作品体现人文精神,在逃逸的表现形式上寻求突破,但缺乏了对东方文化艺术的深入思考。而日本的传统陶艺,却缺乏对更高的文化品格的追求,只是注重实际的社会和经济效应。这种分离的状态,既体现了日本纯西化的陶艺文化难以突破传统陶艺文化的壁垒,也反映传统陶艺文化难以消化西方陶艺文化。
日本陶艺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贴近大众的生活文化,和日本的饮食,茶道,花道等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在陶艺作品的选材和装饰上,都体现了一种回归自然的原始主义文化心理,作品意境简单明了,一般都选取简单的釉色随意的画上几笔,造型上更是以生活用品为主,这也跟日本的民俗习惯有关。从日本的陶艺作品,可以看出日本生活文化的影子,相对于艺术陶艺来说更能受到本国人们的喜爱。日本不少陶制作品粗矿随意,有鬼斧神工,自然天成的魂魄,瓷制作品则细腻精致,柔和动人。日本陶艺从形态上,喜爱向精巧与粗放两极发展,使日本的陶艺作品更具丰富性和多样性。
日本的陶艺作品受到日本传统审美观念的影响,趋向于静态的,理性的表现形式。日本人相对于动态的动物,人物,更钟爱与静态的山水,花卉,这也是很多的陶艺作品给人一种安逸,舒缓的感觉,就像身处大自然之中似的。就算在陶艺作品上稍作修饰,日本的陶艺家也只是用简单的笔画随意的画上几笔,或者用釉色随意的点上几下,简单而又不会失去艺术感。
中日两国同属于东方文化艺术圈,在很多文化艺术风格上或多或少都有相似之处,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很多事实证明,中国文化是日本文化的母体。的确,日本有一部分文化艺术,甚至日本的传统都是从中国直接移植过去的。但是,经过长年累月的时间和生活的洗礼,很多日本文化都有了自己独特的灵魂,不能否定日本的文化有着自身的独立性,有自己的崇拜和追求。从两国的陶艺作品,更能领会埋藏于陶艺作品灵魂之中,两国文化所追求的不一样的精神境界。
借助中日高校的合作交流,通过结合日语专业的语言优势和公共艺术专业陶瓷设计作品,制作日文解说、中英文字幕的微电影,加强中日两国年轻一代在陶瓷艺术方面的交流,借以宣传中国陶瓷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四、陶瓷文化微电影制作的主要内容
1.收集、整理中国历史、中国陶瓷文化等方面文献资料,了解并掌握历史文化知识,为后续工作打下基础。
2.就短视频脚本的创作向有关专家请教,并组织团队成员进行讨论,形成短视频拍摄脚本。
3.根据脚本,追踪公共艺术专业某一个老师或者学生的陶瓷作品,拍摄从灵感构思、设计理念、图形设计、泥胚塑性到陶瓷作品产生的全过程,形成初步的陶瓷制作短视频。
4.统一文本材料取舍、编写的工作思路,撰写微电影中的中英文字幕文本以及日文解说文本。
5.将短视频进行后期剪辑,配合日文解说、中英文字幕,最终形成中国陶瓷文化外宣微电影。
五、陶瓷文化微电影制作的意义
1.传承和创新历史文化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借助微电影等传播媒介,传承、创新、宣传中国的陶瓷文化,帮助学生了解、熟知中国历史文化知识。
2.加强和扩大校际合作
结合中外大学、外语和艺术两个学科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建立跨文化、跨校、跨学科的合作团队。进一步推动中外大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扩大赴日留学生的专业范围。
3.培养和提升专业技能
利用陶瓷文化外宣微电影制作过程中的中外双语字幕、解说等的翻译训练,扩大外语专业学生的词汇量、掌握外宣翻译技巧。追踪公共艺术专业某一个老师或学生的陶瓷作品,拍摄从泥胚到陶瓷作品产生的全过程,学习专注敬业、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
参考文献:
[1]陈雅洁.人类学视域下的陶瓷文化研究
[2]方李莉.中国陶瓷艺术审美观念的形成与发展——艺术人类学视野下的新艺术史观[J].民族艺术研究,2012
[3]欧炀.古陶瓷研究的回顾与瞻望[N].东南文化,1992
[4]杨阳.跨文化视野下的唐五代时期长沙窑陶瓷对外贸易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7
[5]叶喆民.中国陶瓷史[M].生活·读書·新知三联店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