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亮
钟南山近来两次提到“英雄”时,都落泪了。1月28日,他在廣州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我有一个学生昨天晚上给我一个信息,他说他听到街道上老百姓唱起国歌,他很感动。”钟南山说到这里,眼角噙着泪花,“所以,我觉得,这个劲头上来了,很多事情都能解决。大家、全国帮忙,武汉是能够过关的。武汉本来就是一个很英雄的城市。”
2月11日,钟南山用英语接受英国路透社采访。在谈到武汉市中心医院的医生李文亮时,他的眼眶再次湿润了:“他在12月底告诉了人们真相(华南海鲜市场有人感染病毒性肺炎),后来去世了。第二天,武汉和其他城市,人们举行了简短的悼念仪式,打开手机灯光,高举了几分钟,然后回去工作了。他们想的不是死亡,他们敬佩他,把他看作英雄,我也这么认为。这就是中国医生,我相信中国的大多数医生和他一样。”
2月9日,一篇预印版论文发表在预印本网站“medRxiv”上,钟南山为通讯作者。通讯作者往往指课题的总负责人,承担课题的经费、设计、文章的书写和把关。论文提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潜伏期最长可达24天。由于此前公认的潜伏期最长为14天,此文立即引起高度关注。钟南山澄清说,24天的情况只有1例,不到1‰,以这仅有的1例患者的时间作为疾病的最长潜伏期是不够科学的,我们的研究显示所有患者潜伏期的中位数是4天。他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再度让人们心安。
作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科研攻关专家组组长,钟南山虽没有驻扎在武汉,但他通过远程会诊等方式,在广州指导着全国疫情的防控。2月11日,在华中科大附属协和医院西院,钟南山团队在武汉的负责人张挪富一行,与钟南山就两例新冠肺炎病患进行了远程会诊。会诊间隙,钟南山向记者等回答了疫情“拐点”、节后返程高峰带来的影响等问题。他说,南方地区患病人数应该会在2月中下旬达到峰值,可能会出现一个平段,之后什么时候出现拐点还要看二次返程的情况,若不出现意外,患病人数将会逐渐下降。他谈道,希望疫情能在4月结束。
2月14日,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布消息,在钟南山的指导下,该实验室联合多家单位研发出快速检测试剂盒,与目前诊断所用RT-PCR核酸检测相比,新的检测方法更加简单高效。又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
除钟南山外,李兰娟、陈薇、王辰、黄璐琦、仝小林、乔杰等多路院士团队纷纷在危难时刻驰援武汉,形成了这场抗疫战斗中引人注目的“院士战队”。
73岁李兰娟,每天只睡3个小时
这几天,李兰娟的名字常和钟南山一起出现。1月18日,两人作为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一起赶到武汉疫情一线进行调研,之后到北京做汇报。2月9日发表的预印版论文,两人均是作者。2月13日,多家媒体称,钟南山、李兰娟团队近日分别从新冠肺炎患者的粪便样本中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
李兰娟现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内的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对于1月18日的武汉之行,她说:“我们也是主动提出来要去做个研判,去了以后,发现确实存在人传人的现象。专家组讨论时,我也是率先提出已经进展到人传人,对武汉要实施不能进也不能出的策略,要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 1月20日,国家卫健委发布1号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纳入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1月22日深夜2点,李兰娟从北京回到杭州,8点又准时在医院门诊为患者看病。就在这一天,她再次建议武汉必须严格地“封城”。第二天10点起,武汉市城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停运营,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武汉“封城”。
1月24日除夕之夜,李兰娟飞往北京,当晚又从北京飞回杭州。“我晚上7点多坐飞机回去。这个没关系,我们习惯了。年三十、春节、节假日,我们医务人员都得上班。生病的人不会说节假日不生病。”晚饭是在机场吃的一份饺子。她开玩笑说:“今天我轻松了,不用烧年夜饭了。”
李兰娟的丈夫郑树森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肝胆胰外科、肝移植学家,两人是中国科学界不多的院士夫妻之一。李兰娟说:“经常是他在台上做手术,我在实验室讨论问题,弄到半夜一两点是常事。”
疫情出现以来,李兰娟多次表示:“我个人已经向国家提出来了,我可以带队去支援武汉。”2月1日下午,她正式带队出征武汉。“七十几岁的老人了,真的是不分昼夜。她(2日)凌晨4点下的火车,吃过早餐接着就开会,各个医院的专家、基层的管理者,都要见面,把她对疾病的认识告诉我们。我感觉,这个老太太,真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迎接她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江应安说。该医院专门设了一个新区域开展危急重症救治工作,也是接下来李兰娟团队每天工作的场所。
李兰娟的同事感慨,“她工作太忘我了呀,每天只睡3个小时”。但这位73岁的女院士却说:“没有问题,我身体蛮好的。”
她的研究成果堪称“世界典范”
非典期间,李兰娟是浙江省卫生厅厅长。在浙江出现非典病例的当天早上,浙江省卫生厅即向社会公布了这一消息。当晚,杭州对1000多名密切接触者就地隔离。其中一名患者所住的“在水一方”公寓成为内地第一个大范围隔离区。李兰娟说,一时间隔离这么多人,社会上有些不同看法,“但我坚持这么做,因为根据传染病法,非典这样达到甲类传染病程度的病种是可以隔离的”。浙江率先在全国健全了省市县三级疫情监测网络,没有出现大规模传染事件, 没有出现医务人员感染现象。李兰娟还率攻关小组成功培养和分离出非典病毒,完成全基因序列测定,出版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专著。
2008年,全国多个省市发生较大规模的手足口病疫情,李兰娟及时主编《手足口病》专著,并捐赠版权。此次出征武汉,李兰娟带来了“四抗二平衡”治疗方法。“第一是抗病毒。我们发现,早一天进行抗病毒治疗,病死率下降13%;第二是抗休克,要补充盐水;第三是抗低氧血症,我们发现李氏人工肝有效;第四是抗继发感染,早期用抗病毒治疗,到后面有继发感染时再用抗生素。‘二平衡即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和微生态平衡。”李兰娟说,“无论2003年的非典,还是2013年的H7N9禽流感,(我们)在几次重大传染病防控当中都做了大量研究,创建了一套‘四抗二平衡方法。”
2018年1月,李兰娟领衔的“以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为代表的新发传染病防治体系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项目荣获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科技部在介绍该成果时写道:“首次系统揭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患者临床特征,创建了‘四抗二平衡治疗新策略,创造性运用‘李氏人工肝技术消除‘细胞因子风暴,显著降低病死率,为全球提供了重症传染病救治新技术,并使之成为国际指南。”“成功控制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寨卡等传染病的输入传播,成功援助非洲控制埃博拉疫情,为全球提供了‘中国经验,展现了‘中国力量,世界卫生组织评价该成果具有里程碑意义,堪称‘国际典范。我国在国际新发传染病防治领域从‘跟随者成为‘领跑者。”
李兰娟是中国人工肝系统的开拓者,李氏人工肝系统使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治愈好转率从11.9%上升到78.9%,早在1998年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李氏人工肝中心副主任朱梦飞介绍:“当人感染病毒后,体内免疫细胞会分泌大量的细胞因子,我们称为‘细胞因子风暴。这些细胞因子在消灭病毒的同时也严重破坏了自身的呼吸细胞,引起肺部炎症、白肺等症状。而李氏人工肝可用于消除‘细胞因子风暴,从而救治传染病重症患者。”对这项独创技术,李兰娟没有申请专利。她说:“我是一名医生。对于重症患者来说,就地治疗才会有更大的生存希望。所以我们毫无保留地向全国同行传授人工肝技术,并在全国30多个省区市、300余家医院推广应用。”
李兰娟团队把“四抗二平衡”方法和人工肝技术运用到新冠肺炎病人救治过程中。2月11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周晨亮介绍说:“李兰娟院士团队抵汉后,从医护人员防护、患者治疗等方面予以指导,使重症医学科受益匪浅。李院士提出的早期阻断细胞因子风暴、优化抗生素治疗、‘四抗二平衡的方案治疗危重症患者后,缩短了病程。有一位呼吸衰竭、高热的患者做了两次人工肝治疗后,病情稳定,呼吸平稳,5天转出了ICU(重症病房)。”
2月12日,李兰娟牵头的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一家药企签署合作协议,共同研发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这家企业将在1亿元范围内提供经费支持。双方同意若因疫情防控需要,将把相关研究成果贡献给国家。
女少将陈薇,召之即来来之能战
在驰援武汉的多个专家团队中,一位女少将颇为引人注目,她就是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
习近平常对解放军战士说的一句话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1月25日,农历正月初一,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他说:“只要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我们就一定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正月初二,54岁的陈薇少将带领专家组进驻武汉。
此为“召之即来”。
陈薇抵达武汉两天后,由军事医学研究院与地方公司共同研制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应急审批,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书。1月30日,紧急展开的军事科学院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开始运行。这个移动检测实验室设在中部战区总医院,被称为此次病毒核酸检测“神器”。“什么时候需要,我们6个小时之内打包,就可以转到另外一个地方去。我们可以用自己的试剂盒,另外用全自动提取核酸的方法,半个小时就可以提取90多个样本,这样就大大缩短了检测流程,提高了检测的准确率、日检率。”陈薇说。
17年前,为了研究对付非典的药物,陈薇在负压实验室一待就是八九个小时。而在一般情况下,负压实验室一次最多只能待5个小时,待久了就会因缺氧严重头痛。每次进实验室前,她都会少吃少喝,带上成人尿布,减少进出次数。由于和病毒近距离接触,她和团队被单独隔离起来。100多天里,丈夫和4岁的儿子也见不到她。有一天,她在电视节目《东方时空》中出现了,儿子赶紧扑到电视机前亲吻妈妈。有人问,天天跟病毒面对面,怕不怕?她说:“穿上这身军装就意味着这一切都是你该做的。”最终,广谱抗病毒药物“重组人干扰素ω”喷鼻剂研发成功,在抗击非典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包括小汤山醫院在内,全国数十所非典定点医院近1.4万名预防性使用这种喷鼻剂的医护人员,无一例感染。
据陈薇介绍,作为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这种喷鼻剂对RNA病毒(非典病毒、新型冠状病毒均属RNA病毒)的抑制效果较好,而且有一定的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在目前新冠肺炎缺乏特效药物的情况下,一部分一线医护人员正在使用它。但受限于技术难度,这种喷鼻剂还没有大规模生产。
“对于我们军人,特别是从事军事医学的军人来说,疫情就是军情,病区就是我们的战场。而且我们有应对非典、埃博拉的经历,现在我们无论是在人才队伍、科研条件,还是在技术储备上,都比以往任何时候有了更充裕的准备。”陈薇近日接受采访时说。
此为“来之能战”。
她战胜了世界上最厉害的病毒
1988年,陈薇从浙江大学化工系毕业后被保送至清华大学化工系攻读硕士学位。从清华大学毕业前,同学们都把出国留学或者进大公司作为第一选择。“我也不例外,选择了深圳一家著名生物公司。记得那家公司特高兴,请我和导师丛进阳老师在香格里拉饭店签了约,那是我第一次进五星级饭店。签约后不久,1990年12月,一个偶然的机会,导师派我去军事医学科学院(今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取回实验需要的抗体,我才知道有这么一个特殊单位存在,进一步了解到,军事医学科学院成立于1951年,当时就是因为美军在朝鲜战场使用了细菌武器,周恩来总理亲自签署命令,从全国抽调最优秀的科学家迅速成立的,它担负着我们国家防御核武器、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的特殊使命。我热血沸腾,心中产生了一种投身其中、贡献才智的强烈愿望。没有想到,我参军的想法招来了一片反对声。我出生在浙江,父母一直希望我毕业后能够干实业,我的好友也劝我说:清华人到部队去等于是埋没了自己,入伍就意味着落伍。”陈薇回忆道,“我始终认为,一个人的职业选择如果能与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结合得越紧密,得到的支持越大,发展的空间越大,个人才华就能充分得以展示,个人价值才能被高倍放大。”她入伍了。1993年,在一次全国学术会议上,她遇到一位在企业工作的清华师弟,“得知双方收入差距在百倍以上,也没有动摇军心”。
“如果说我今天做出了一点成绩,这与当初的选择密不可分。”陈薇说。可成绩不止“一点”。2008年汶川大地震期间,陈薇曾担任国家卫生防疫组组长,组织编写了《震后卫生防病30问答》和3万多字的《卫生防疫与心理援助知识手册》,并亲赴灾区一线。从汶川回来后,她直接投入到北京奥运安保中,是“鸟巢”“水立方”等20个场馆的现场安保队长,成功处置了多起核生化疑似事件,被评为总后勤部“援奥工作先进个人”。
2014年,非洲暴发大规模埃博拉疫情,并迅速向全球扩散。1976年,埃博拉疫情在非洲多国首次暴发,致死率高达50%至90%。埃博拉病毒至今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厉害的病毒。2004年,即非典第二年,陈薇开始研究埃博拉病毒。2006年,陈薇团队的重组埃博拉疫苗项目获得国家“863计划”支持。2014年埃博拉疫情暴发后,陈薇不顾危险,率队赴非。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陈薇团队经过夜以继日的科技攻关,研发了全球首个进入临床的2014基因型埃博拉疫苗,2014年底获得临床许可,实现了我国自主研发疫苗境外临床试验零的突破。电影《战狼Ⅱ》中,冷锋等人要保护的陈博士,原型就是陈薇。2015年7月10日,陈薇被授予少将军衔。
如何战胜眼下的新型冠状病毒?陈薇说:“所谓的战胜有几种情况:第一就是根除。这是最理想的状态,也是我们努力的目标。但人类历史上真正根除的传染病其实很少,比如完全消灭的天花和即将被消灭的小儿麻痹症。第二种就是像非典那样,17年间,再没有出现过跟非典病毒序列相同、可以人传人的病毒。第三种就像H1N1那样,虽然控制住了当年(2009年)的大流行,但不时还会出现一定规模的流行,目前把这种病毒作为常规接种流感疫苗的一种成分来阻断继续流行。遇到一种新病,我们当然希望能彻底消灭它。但有时候,過度干预反而可能刺激它快速突变——这里面有很多权衡和博弈。因此,新型冠状病毒将被何种方式‘战胜,现在还不好预测,一切都在发展当中。”但她坚信,“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防控阻击战”。
此为“战之必胜”。
1月2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仝小林带队抵达武汉,拟定了新冠肺炎疑似病人推荐通用处方。
1月2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带队抵达武汉,推动中医药全面参与治疗,完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2月1日,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带队抵达武汉,提出了方舱医院的概念。
2月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乔杰带队抵达武汉,率队与兄弟医院、当地医院组建危重症传染病病房。
……
人们关注“院士战队”,他们为赢取胜利增添了信心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