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文坤 关喜艳
“你想不想干?你不想干可以找一千个理由。”张定宇说,自己有三个身份,共产党员、医院院长、临床医生。无论哪个身份,在这非常时期、危急时刻,都没理由后退半步,必须坚决顶上去。
“我从没想过做英雄。是所有人一起做出了牺牲与贡献,而我仅仅是他们中的一分子。”面对“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张定宇这样说。
9月8日,早上6点,在京西宾馆,张定宇起床后,用力拉伸了一会儿萎缩僵硬的腿,一遍遍整理着身上的衣服和脑海中的思绪。“我担心在总书记和人民面前,腿走不稳,会摔跤。” 这位在新冠疫情的生死线上,面对死神都不曾退缩半寸的铮铮铁汉,那一刻竟有一些紧张。
“我和钟南山院士、张伯礼院士、陈薇院士凝望着车窗外,看到沿途的警察和群众,纷纷抬手向我们敬礼、致意,内心感受到极大的震撼。”张定宇说,他们是在向英雄的中国人民致意。
时间切回到2019年12月底,武汉市华南海鲜市场首批7名不明原因肺炎患者被送到武汉市唯一一家传染病专科医院金银潭医院。在短时间内突然有这么多人得同一种症状相似的病,张定宇第一时间就想到了2003年的非典。他迅即调配院内资源组建专门隔离病区,接诊类似病患。
“当时有一阵子,几乎每两三天就要开一层楼,这个病区刚收满,另一个病区就要做准备。”张定宇说。医院从一个病区,到一栋楼,到三栋楼;护士从两小时交接班一次,延长到四五个小时一次……所有医护人员全部投入一线,除了诊疗,他们还要负责病人的衣食住行、清理医疗垃圾。“这个病毒和我们以前见到的都不一样,这是我一生中遇到的最大挑战。” 张定宇说。
由于此前已排查过各种常见病毒,首批病人转入后第二天,张定宇带领团队采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并送往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进行检测。
“搞快点!搞快点!” 张定宇平时说话办事风风火火,在医院楼道里、病房里,大家常常听到张定宇的大嗓门。可伴随嗓门越来越大,他的脚步却越来越迟缓,跛行越来越严重。有同事见他上楼很费劲,想扶一下,但被他谢绝,“我自己可以走!”
一天,在病区主任见面会结束后,张定宇道出了实情:“我得了渐冻症,剩下的时间可能不多了。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我们要用自己的生命保卫武汉!拜托大家了!”他双手抱拳,深鞠一躬。
大家这才知道,从前年开始,张定宇走路愈发僵硬,不是因为腿脚不好,而是身患渐冻症。患者通常会因为肌肉萎缩而逐渐失去行动能力。
张定宇的病情让不少同事感到惊讶。“他明明走得好快!”金银潭医院北7病区护士长贾春敏说。有一次,张定宇打电话让她5分钟内到达病区,“他从办公室到北7楼比我远,等我到的时候,他已经在那儿了。平时他老跟不上我们,但他拼的时候,我们跟不上他。”贾春敏说。
之前在工作中,他一直在隐瞒病情。每每有人问他腿怎么了,他都笑着搪塞,说膝关节不好。自己的身体,张定宇比谁都清楚,他在车后备厢里放了一根登山杖。最忙碌的那段时间,夜里回家的最后一段路,张定宇都要从后备厢取出登山杖,这个时候他不得不慢下来。
“能用我的时间,换回别人更多的时间,没有遗憾了。”与疫魔竞速,张定宇却没时间去“珍惜”自己的身体。
“他太累了,病情也加重了,原来左腿还能正常走路,现在也跛了。遇到天气降温,更是完全挪不开步子。”他的妻子程琳说,有次降温,张定宇从停车场走到楼下电梯口,200多米走了15分钟。
翻看张定宇的履历:在疫情面前,他做出的每一个选择都绝非偶然。
从医30余年,每一次在患者和自己之间做选择,他都选择了以患者为先。
他曾隨中国医疗队出征,援助阿尔及利亚;2011年除夕,作为湖北第一位“无国界医生”,出现在巴基斯坦西北的蒂默加拉医院;2008年5月14日,四川汶川地震后,他带领湖北省第三医疗队出现在重灾区什邡市……
“能够工作是很幸福的,能够帮助到他人也是很幸福的。”张定宇说。他至今还穿着那身白大褂,深一脚浅一脚的,每天忙碌着做出院患者的跟踪随访工作。
“每个人都在做一些牺牲,牺牲自己小小的自由,牺牲自己小小的利益,来抗击这场疫情。这时候特别能感受到祖国的强大。”他说。
病魔并没有打倒张定宇。在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他不曾退缩,始终坚守一线,与时间赛跑,带领医院干部职工共救治了2800余名患者。
“我很幸运,自己病情发展不是那么快,所以我更加珍惜上天对我的这份眷顾,尽可能多干一些工作,而我的工作就是救人。”回忆最难的日子,张定宇感慨道。但对家人,他觉得亏欠太多,就连妻子感染新冠肺炎住院,他也没能顾及。
“知道她确诊,我都蒙了,心里很害怕。”张定宇说,那晚回家路上,他想到妻子可能会逐渐转化成重症、危重症,最后拉都拉不回来,眼泪就忍不住往下淌。
可即便有再多牵挂,张定宇还是选择在抗疫前线坚守。“我很内疚,我也许是个好医生,但不是个好丈夫。”
妻子入院3天后,晚上11点多,张定宇才赶紧跑去十多公里外的另一家医院探望,却陪了不到半小时。“看到他很疲惫,就催着他赶快回去休息。”张定宇妻子程琳回忆说,直到出院,那是丈夫唯一一次去医院陪她。
程琳很少给张定宇打电话,基本就是微信留言。“多是相互报个平安,他事情太多,一般都是两三个小时才回信息。”程琳说。
好在经过治疗后,程琳痊愈出院。出院后,多数时间是女儿在家照顾程琳,张定宇仍坚守一线。
张定宇一心扑在救治工作上。早上7点半,往往换班的医护人员还没到,张定宇就已经到了。“收病人、转病人、管病人,按道理有些事他可以不管,但他都会到现场亲自过问。”金银潭医院南三病区主任张丽说。
“特别是早期收治的病人,所有手段都上了,还是拉不回来。看到不停有病人去世,就感觉很无助,很沮丧,内心很煎熬。”张定宇说。
在张定宇的奔走呼吁下,不少新冠肺炎康复患者捐献了血浆,其中包括他的妻子,共同来帮助还在与病魔抗争的病人。
在国家法律政策允许下,张定宇等专家组织动员遗体捐献。在征得患者家属同意后,2月16日凌晨3时许,全国第一例新冠肺炎遗体解剖工作在金银潭医院完成,并成功拿到新冠肺炎病理,为开展新冠肺炎病理研究创造了条件。
4月8日,武汉解封,沉寂了76天的城市三环线上,又恢复了往昔的车水马龙。张定宇在外出开会的路上,看到前方一辆车上落满了厚厚的灰尘,车尾有手指划出的一行字:“我要回家了。”
回家——张定宇和数以万计的医护人员不计生死、白衣为甲,不就是为了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回家吗?
张定宇慨叹:“很多人都说,我鼓舞了千万人,但又何尝不是千万人鼓舞着我!”
大年三十晚上,张定宇去重症病区查房。刚走进病房,一个60多岁的盲人患者,一把抓住张定宇的胳臂问他:“你是张院长吗?”张定宇微讶:“您如何知道是我呢?”老人說:“我虽然看不见你们,但我听得见。我听得出哪些是医生的脚步,哪些是病人的。每当我听到你们的脚步声来了,就感到很安心。”“你的脚步声,和所有人都不一样。”
一次在ICU病房,有个重症病人从昏迷中醒来后,情绪一直很烦躁。张定宇问他:“是想翻身吗?”病人不能说话,只是摇头。“是饿了吗?想吃东西吗?”张定宇又问。“也不是。”病人忽然拉住护士,在她手心里比划着什么。张定宇顿时明白过来,问他是不是想打电话。病人用力眨了眨眼睛:是的。
护士迅速拿来纸板,病人写下一串数字后,电话拨通了。当病人妻子的声音从电话那头传来,病人虽无法出声,泪水却顺着眼角流了下来,他只是想给妻子报个平安,告诉她:我醒了。
“亲人的精神支撑,是很多病人坚持下去的力量。”张定宇说,ICU里的这一幕,让他看到了希望与温馨,却也对妻子充满了愧疚与自责。
“张院长来的这几年,是我们医院发展最快的时期。”在金银潭医院重症学科带头人、ICU主任吴文娟看来,医院在战疫中取得的不俗成绩,跟张定宇这些年在医院科研和医师队伍建设上的努力密不可分。
2013年,张定宇调任金银潭医院院长。那时,金银潭医院几年前由武汉市3家具有传染病业务资格的医疗单位合并而成,业务比较单一,发展面临困境。“比起一般的综合性医院,我们装备、能力都很特殊,是卫生健康战线的特种兵。”张定宇常常这样鼓励大家。
张定宇率先引进高流量吸氧装置、ECMO(人工膜肺)等先进设备,“医院每年免费提供10个ECMO套包给全省病人,会诊费由我们出,只要求让我们的医护人员参加。”张定宇说。这样的“实战演练”让金银潭医院一年要多掏50万元,但保证有一支能随时顶上去的战疫团队,张定宇认为很值得。
“荣誉不属于我个人,属于全体职工,属于参加抗疫的所有医务人员!”张定宇向与会人员传达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的精神,一起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他将从北京带回来的荣誉证书、奖章和牌匾摆放在会议室里,让全院的职工都来观看,分享荣誉,体验作为医务工作者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激励全院职工在未来的工作中继续奋勇前进。
“我们都是平凡的人,普通的人,在普通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现在,我们医院在‘聚光灯下,在掌声和喝彩中,我们更应该检视自己,在工作中磨炼,在日常行为中修炼,维护医院和医务工作者的荣誉,坚守作为医生和护士的职责。”张定宇说。他一直在思考:“作为传染病医院,医院将来如何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在应对传染病的科研上更进一步,比如应对耐多药结核病患者的难题如何破解?武汉的传染病医院能不能走出一条应对耐多药肺结核的诊疗模式来?我有这个信心将这件事办好!”
“《雷锋日记》有一句话: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此时此刻,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格外真切,我愿意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身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事业之中去。”张定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