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千
25亿年前,地球还沉浸于一片苍茫浩瀚的大海的时候,他横空出世,傲然挺立,成为欧亚大陆板块中最先露出海平面的陆地。
亿万年来,他经过了23亿年前的“嵩阳运动”、18亿年前的“中岳运动”、5.7亿年前的“少林运动”……地壳的冲击和波动,都不曾撼动他的根基,反而让他有了不同时代的壮丽印记。
岁月过往,他笑看人类文明从雏形到日益成熟;从他身边走出过黄帝文化、河洛文化;他见证着夏商周在他脚下建都;他集结过儒释道三大哲学流派……“伊洛清波,嵩山秀色,共与皇家为瑞。”
如果说,蜿蜒壮阔的黄河如母亲河滋养着一代代华夏儿女,那伟岸而又沉默、高耸而又雄壮的嵩山,就像是父亲般,源源不断地为华夏儿女注入永不枯竭的力量、带来生生不息的希望。
黄河横贯,汇万流以浩荡。中岳雄立,标九州而峥嵘。
山之始祖
嵩山地质之古老,堪称全国诸山之祖。地球的历史有46亿年,人类的历史只有300万年,而嵩山已经有了36亿年以上的历史,在它的身上完全可以清晰地看到地球地质演变的轨迹。
嵩山的基底岩石形成于地球发育的早期阶段,它们可能是那时候大量火山、岩浆活动的产物。在距今36亿至25亿年间,海底基性岩浆喷发和酸性岩浆交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嵩山的基层岩石,并部分出露为我国最古老的岩相——“登封群”的“登封朵岩”。
在距今23亿年前,嵩山地壳发生了一次剧烈运动——嵩阳运动。当整个世界还处于“沧海横流”时,嵩山首次在中国的群山之前横空出世,巍然耸立在茫茫大海上,华夏民族繁衍生息的摇篮初见端倪。
之后,嵩山地质由太古宙向元古宙过渡,大约经历了10亿年的群底层的沉淀。而在距今18亿年前后,嵩山地壳又发生了一次剧烈的运动——中岳运动,巨大厚重的石英砂岩慢慢隆起,褶皱成山,其后地壳又被慢慢夷平、下降,开始是沉积粗大颗粒的砾岩,以后是砂岩、泥岩,一直到含钙镁的石灰岩,再次被海水淹没。
一直到距今五六亿年的时候,发生了“少林运动”,才结束了地质史上的元古代,进入古生代。这次运动的证据就在少林寺南面的山坡上。少林寺的位置正代表着地质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寺的前面是元古代地层,寺的后面是古生代的寒武纪地层。
5.7亿年前,当嵩山经历最后一次地质运动“定格”为现在的雄姿时,喜玛拉雅山和整个秦岭都还在海底沉睡。如今在不到2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清晰地保存着上述三次构造运动的遗迹。而在4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则连续完整地出露着太古宙、远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的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嵩山的地质构造以其岩龄古老、类型齐全、构造复杂、出露良好、不整合接触面清晰、变质变形遗迹多姿多彩而闻名中外。所以,像嵩山这样绝无仅有的与地球共同成长的地质现象,自然而然地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他们把五个时期的地质变化在嵩山表露齐全的现象,称为地质学上、世界上罕见的“五代同堂”。
“嵩山与美国的黄石公园、加拿大的苏必利尔湖、俄国的卡拉半岛等相比,科学价值在其之上。” 中国地质科学院第五任院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质公园专家组唯一的中国专家赵逊对嵩山如此评价。
由于嵩山古老的起源、复杂的地质运动和丰富的地质内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它作为“世界自然保护重点”,2004年7月它正式获批成为“世界地质公园”。嵩山由此成为一个不可多得的天然地质自然历史博物馆。
“中国之源”
“嵩山是中国最古老的山脉之一,其地貌变化多端,其植物种类纷呈,优越的自然环境,成为现代人生存和创造文明生活的必然选择。” 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副会长阎铁成表示。
西周初年铸造的“何尊”上铭文记载,周公到嵩洛地区的“中国”建都,这是现存最早的带有“中国”名字的实物资料,也是最可靠的“中国”名字的由来。
故土陈迹中,周公测景台便是实证。
西周时期的周公测景台有3000多年历史,是周公旦测日影、定历法的天文设施,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天文遗址。元代初年创建于嵩山脚下的观星台则是中国现存最完整、最古老的天文台,是天文学家郭守敬的杰作。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就是根据观星台实地观测而制定的,比欧洲通用的《格历高利历》早300多年,但和《格历高利历》分秒不差。
此外,嵩山的会善寺是唐代著名天文学家一行出家和进行天文活动的重要场所,在中国天文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嵩山所遗留的天文遗迹反映了中国古代天文方面的卓越成就,是中国古代天文文化的代表。2016年11月30日,登封作为二十四节气核心发源地,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据《周礼·地官司徒》载,周公为了寻找天地之中营建东都,在嵩山脚下的阳城“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影,以求地中”。终于,他在嵩山脚下的阳城寻找到了“天心地胆”,还留下了千古称颂的周公测景台。
司马迁在《史记》中称:“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也就是说,以往夏商周三代建都立国均是在以嵩山为中心的黄河与洛河之间,所以先确定嵩山为中岳,其他四岳的名字也都与各自的方位相合。舜迁负黍、禹都阳城、少康中兴根在纶地(今颍阳)。商都于上亳,古孤竹国、周武王定天保依天室(嵩山)等,均出现了太平盛世的大好景象。因嵩山的神圣地位,历代帝王无数次地或亲自到嵩山封禅,或派员到嵩山祭祀。
1977年在登封王城岗(即禹都阳城)出土了具有4000多年历史的青銅礼器残片。这些青铜残片不仅是中国步入青铜时代的标志,也是中华文明起源于嵩山的证据。自1995年筹备、1996年启动“夏商周断代工程”以来,重点工程基本上都围绕着嵩山展开,使中华文明的源头方向越来越清楚。
随后启动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一阶段选取了河南省的灵宝西坡遗址、登封王城岗城址、新密新砦遗址、偃师二里头遗址、郑州大师姑遗址和山西省的襄汾陶寺遗址等中原6处大型聚落遗址作为主要参照点。其中四处都在嵩山山麓及山脚下,另两处也都在嵩山文化圈内。它清楚地表明,嵩山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龙头”地位已经不容置疑。
环境考古学家周昆叔在数十次考察嵩山,研究了嵩山的山、水、土壤、生物、气候和位置之后,提出“嵩山文化圈——中华文明之源”的理念,他界定“嵩山文化圈應以包括伊川、登封、偃师、巩义、荥阳、新密、新郑以及长葛等周边县市的7000多平方公里地域”。在此基础上,他擎出了一面鲜明的“旗帜”:“嵩山文化圈乃是中华文化的发动机和孵化器。”这一论断,在中华民族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嵩山为中心的文化圈内所分布的诸多文脉,不仅代表着中华文明,还决定着嵩山成为中华文化圣山。” 嵩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吕宏军说。
“嵩山由于地邻京畿和‘天地之中的文化心理优势,最早完成了从原始的山神崇拜到圣山崇拜的转换,确立了民族文化心理上的圣山地位。”吕宏军高度评价。
文明对话的窗口
每当银杏叶铺满寺院的时候,嵩山论坛就会如期举行。多年来,嵩山论坛始终围绕“华夏文明与世界文明对话”这条主线,把不同国度、不同文明、不同文化的专家学者“请进来”,共同开展世界多元文明的对话交流,努力推动多元文明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文明对话在各种不同文明传承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任何文明只有同其他文明沟通交流、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嵩山论坛2019年会组委会主任张广智说。
美国罗尔斯顿学院院长斯蒂芬·布莱克伍德认为人类应以开放的心灵进行文明对话,在文化反思的基础上建立文化认同,进而彼此互相学习借鉴,调整、丰富自身的文化认同,共同实现人类未来的延续与繁荣。
“嵩山论坛的文明对话实践,非常有现实意义,一定能长期持续下去。”俄罗斯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教授谢尔盖·霍鲁日说,嵩山论坛倡导文明共存与共同发展的目标,有利于应对人类面临的诸多困境。
这份荣耀,理应弘扬。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徐立毅在登封调研时说,要把保护和挖掘历史文化这篇大文章作为大课题、大战略,把嵩山文化这一中华文明的瑰宝发掘好,把“天地之中”世界文化遗产这一宝贵资源利用好,围绕建设“天地之中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少林功夫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目标,加快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充分彰显其在郑州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中心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作家张承志曾感慨:登上中岳嵩山的太室,有一种可以望尽中国的感觉。
那么,若闲暇,不妨登临嵩山,一览风光无限之外,再品味这里一石一阶的文化传奇——这色彩斑斓又融会贯通的嵩山文化,代代传承,从幽玄的嵩山源源流淌,奔涌漫漶,直至流成中华文明的文化精髓和历史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