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类型为导向的微课设计

2020-12-08 02:20甘李
关键词:微课设计阅读教学

甘李

摘要:教师在《新目标英语》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文本阅读不充分、信息加工不深入和提问层次脱离学生认知规律等现象,偏离了阅读课的基本教学目标。笔者以问题类型为抓手和切入点,通过设计相关微课,从而提升学生阅读质量和课堂品质。

关键词:阅读教学;问题层次;微课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20-074-2

一、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中设置问题时的主要问题

1. 设问中文本主线未能凸显

一堂阅读教学中问题的设计一定要凸显阅读课中的核心主线,这条主线应一直贯穿于整堂阅读课过程之中。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过于注重文本细节的梳理,整堂阅读课缺乏整体输入,学生自然无法形成阅读的整体意识。

2.问题类型杂糅无序

教师在部分阅读课中对自己所提问题的类型梳理不清,类型不明,多个层次的问题常掺杂在一起抛给学生,问题缺乏连贯性和序列性。问题的设置杂糅无序必将导致学生认知规律混乱,极大地阻碍了学生阅读思维的发展和课堂进程的推进。

3.问题设置曲解文本原意

教师对文本的研读不到位,预设不充分,导致在教学实践中问题设置背离文本本意,将学生思维引入歧途。学生对文本的真正含义已无法充分吸收理解,更别提学生思维的发展。

4.各类问题类型比例失衡。

在阅读中,部分教师为凸显课堂的深度,大量使用评估型问题,导致展示型问题和参阅型问题比例严重失衡,所谓的深度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空中楼阁而已。

二、问题设置层次的理论在微课设计中运用

问题的类型在教学界历来就有不同的划分方法。按照布鲁姆的认知目标分类法,人的认知层次从低到高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而与之对应的问题类型也可分为展示型问题,参阅型问题和评估型问题三类。三类问题与六种认知层次的关系见下表:

1.展示型问题

从上表可知,展示型问题是为了促进学生对文本信息的识记和理解而设计的问题,教师预先知道学生作答的内容,学生作答时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文本信息。在文本阅读的初始阶段,教师通常就文本中的词句、细节信息或篇章结构进行提问,检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识记或理解程度。这些问题主要是展示型问题,其答案一般是唯一的,学生凭借表层理解、短时记忆或是快速查找文本便能找出答案。例如,在《新目标英语》九年级上册Unit9 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中的Section B的阅读Sad but Beautiful 2b 部分提出的三个问题均是展示型问题:(1) Which musician does the passage mainly about? (2) What is the name of his most famous piece music? (3) How does the writer feel about this piece of music?

2.参阅型问题

参阅型问题是在学生理解并获取文本的事实性信息之后,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教师围绕文本中有价值的、可以生发的关键点做出的提问。这类问题一般文本中无现成的答案,教师也没有现成的答案,学生作答时需在一定程度上參阅文本内容,同时结合已有的认知和经历,对文本信息进行提取、分析和应用,例如,在《新目标英语》九年级上册Unit14 I remember meeting all of you in Grade 7. Section B 2b的三个问题:(1)What kind of text is this? Is it a story, a speech or a notice?(2)Who do you think wrote it? (3) Who is it for? 从上述三个问题中可以看出学生要想回答出这三个问题必须从文本中找出相关信息佐证,但又无法从文本中直接得出答案。此类问题主要针对文本特征,写作特点,写作意图等进行提问。

三、以问题类型为导向的微课设计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和实践

案例一:在微课设计中平衡各类问题比例,使阅读课问题群趋于合理。

以《新目标英语》九年级上册Unit 13 Were trying to save the earth! Section A 3a  Save the Sharks!为例。

此段文本在阅读后安排了学生完成如下表格的任务:

观察表格中的问题可以发现,五个问题全是展示型问题,学生作答时均可从原文中找到对应的答案。此类问题仅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浅层含义,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和挑战不大。如果一堂阅读课仅仅停留在“理解文章浅层含义”上,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就会难以得到培养。故针对此文本,必须依据问题设置的层次理论进行问题类型的追加。

因此,在本文中可在微课设计中追加如下问题类型:

(1)追加参阅型问题:

Where can you read such a passage?

Why did the writer write it?

Use the information in the passage to persuade a man to give up eating shark fin soup.

(2)追加评阅型问题:

What can you do to save sharks?

问题设计好后,学生通过观看微课,提前思考,课堂上再参与分享,思维的层次得以拔高,思维含量得以提升。若条件允许,可以安排学生制作关于鲨鱼保护的海报,通过宣传呼吁更多的人士加入保护鲨鱼的行列中来,那么此时我们就赋予了文本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案例二:正本清源,通过问题设置还原文本本来面目,尊重作者的真实意图。

以《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7 Whats the highest mountain in the world? Section A 3a 的阅读篇章为例。

此文本标题为Qomolangma—— the most Dangerous Mountain in the World? 描述了珠峰之险和攀登者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在3c部分编者设置了四个问题:(1)Where are the Himalayas? (2)How high is Qomolangma? (3) Why do so many people try to climb this mountain even though it is dangerous? (4) What does the spirit of the climbers tell us?这四个问题均是展示型问题,从原文中均能找到答案。有的教师为挖掘所谓的文本深度,加入了一些评估型的问题,如: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ese climbers? What do you want to say to everybody when you arrive at the top of Qomolangma?等等,这些问题本身不存在争议,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惯性思维忽略掉了一些细节,如,标题(Qomolangma—— the most Dangerous Mountain in the World?)。标题是以问号结束而不是句号或感叹号。那么作者想要表述的真实意图是什么?揣摩本文作者的真实写作意图本应该成为本堂阅读教学课的亮点,但很多教师遗憾地遗漏了此处细节。因此,在微课设计中,教师可以追加一个参阅型问题: What does the title really mean? 或者Why does the title end with a question mark?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点睛之笔”,进而进行深度思考。通过此问题的追加,能够还原文本本来面目,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和真实回归。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到以问题类型为导向的微课设计必须坚持如下三个原则:

第一,以问题类型为导向的微课设计必须引导学生去深度思考“文所未言,文所未明”的部分,深度挖掘文章内涵。

第二,以问题类型为导向的微课设计应该多加关注参与型和评估型问题,以期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第三,以问题类型为导向的微课设计的基础是学生的真实学情。学情不一,那么,问题类型的比重就会相应地进行调整。

三、结语

在阅读教学中,展示型问题、参阅型问题、評估型问题三类问题各有各自的特点与作用,应当在问题设置时进行权衡与衡量,努力做到一堂阅读课应该既有对显性信息的理解,又有对隐性信息的挖掘和解读,这样的阅读课才是立体的、饱满的,学生的思维训练才能得到培养,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形成和塑造才能水到渠成。同时,将微课设计与问题类型进行有机结合,将“阅读课”真正改造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悦读课”。

参考文献

[1] 陈娇玲.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0(5):38-42.

[2] 闫文军,刘新荣.关于外语教师课堂提问的分析——对四位青年教师大学英语课堂提问的观摩报告[J].美中教育评论,2006,3(6):39-43.

[3] 梁美珍,黄海丽.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评判性阅读视角[J].2014,11-24.

(作者单位:成都金苹果锦城第一中学,成都 61000)

猜你喜欢
微课设计阅读教学
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习作单元中的阅读教学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ADDIE模型的小学数学微课设计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与反思
微课程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应用
微课在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的设计与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