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德国功能主义目的论为理论框架,选取国内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丰乳肥臀》及其葛浩文的英译本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目的论三原则,即目的性,连贯性及忠实性原则在该译本中的体现。可以说,《丰乳肥臀》英译本是成功的译作,证明了目的论对文学翻译具有解释和实践指导作用,对中国文学“走出去”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丰乳肥臀;目的论;葛浩文
作者简介:宋玉露(1996-),女,汉族,河南信阳人,长沙理工大学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32-0-02
一、目的论概述
1.目的原则
目的论原则是目的论的首要原则。弗米尔对目的论的解释如下:每一篇文章都是为了某种目的而创作的,并且应该为这个目的服务。因此,目的论的原则是这样的:说话、写作、翻译或释义时,要使你的文本或翻译功能在使用时尽可能准确地符合作者的观点。[3]目的论规定:“翻译不取决于原作,也不取决于原作对原作读者的影响,而取决于翻译的目的。”[3]该理论将翻译行为的目的分为三类:译者的目的、目标语翻译的目的和通过某种翻译方法达到的目的。
2.连贯原则
根据弗米尔(1989)连贯性原则的要求:译文必须是可理解的、与目标语读者的认知相一致的文本,这意味着目标语翻译必须将读者的认知能力和文化背景考虑在内。换句话说,它要求“译文必须具有足够的连贯性,以便译文接受者在假定的背景和环境下能够理解文本”[6]。从广义上讲,连贯规则规定了译文必须满足语内连贯的要求。赖斯和弗米尔解释说,语内连贯要求“译文在某种程度上应该与读者的背景相一致,是可以接受的”[3]。
3.忠实原则
根据忠实原则的定义,翻译是提供信息,并期望与目标语读者建立联系的过程。弗米尔(1989)将这种关系称为“连贯”或“忠诚”。忠实性是指译者与原文作者、译文读者之间的人际关系。诺德曾表示,“忠实要求译文的目的应与源文本的目的一致”[2]。忠实规则规定,源文和译文应该为他们之间的语际连贯服务,而这种语际连贯的基础是二者之间的关系,语际连贯的核心是连贯的形式取决于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翻译目的。
综上所述,在这三条规则中,目的原则是核心,在翻译过程中出现冲突时,必须首先满足目的性规则而不是其他两条规则。”[6]
二、目的论 原则下葛浩文的翻译策略分析
1. 文化负载词
“文化负载词”是指原文本中具有当地语言特征和文化特征的词汇,也正是两种文化的差异才给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增加了难度。在翻译过程中,常用的翻译方法有直译法、直译附注法、音译法、意译法、省略和替代法等。
1.1直译
为了更好地翻译一些典型的汉语词汇和短语,葛浩文将直译作为他的主要翻译策略之一。下面给出了一些例子和分析,在這些例子的上下文中进行直译就足以传达原文的完整信息。
例1:
原文: 现如今的女人越变越娇气,我生她爹那阵子,一边生,一边纳鞋底子……
译文: All young women are spoiled. When your husband came into this world, I was sewing shoe soles the whole time.
例2:
原文: 躲过了初一,躲不过十五。
译文: You might stay hidden past the first of the month,but you'll never make it through the fifteenth.
在例1中,“纳鞋底”是中国农村的一种布鞋制作方法,颇具中国文化色彩,但外国人在该语境中也能够准确的理解其含义。在该例中,此种翻译方法遵循了忠实原则,因为即使这种缝鞋底的动作带有典型的中国元素,英语读者也不难理解它的意思。
在例2中,我们可以看到译文在各个方面都是忠实于原文的。“低着头不敢坑气”翻译成“only bow their heads and hold their tongues”,这是一个在目标语读者文化中常见的表达方式。“躲过了初一,躲不过十五”意味着 一个人应该为他所做的负责。在葛的版本中,它被译为“You might stay hidden past the first of the month, but you'll never make it through the fifteenth。”这种译法则为简单的直译。由于与连贯规则高度相关,译者运用了一些连接词来使它们在形式上连贯。在这篇文章中,葛浩文添加了“but”来连接这些句子,使它们在英语的意义和形式上符合逻辑。直译是对原文的翻译,可以帮助英语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句子。根据目的论原则,葛对文本进行了巧妙的处理 ,使译文在形式和意义上都与原文忠实连贯。
1.2直译加注释
仅凭直译有时会引起读者的困惑,添加注释能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原文。
例3:
原文: 喜鹊在院子外那棵白杨树上躁叫。看来今天真是有喜了。
译文: Magpies, the so-called happiness birds,chattered in poplar trees outside. By the look of things, happiness could well be in the air today.
喜鹊在中国文化中是吉祥的象征,在中国民间代表着好运,而西方读者很难理解这一象征,为了使他们理解喜鹊所承载的喜庆的意义,译者使用了“so-called happiness birds”这一注释,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外传。
由此可见,出于促进文化交流的目的,笔者选择了带注释的直译策略。通过在直译后加上注释,译文读者很容易明白为什么喜鹊的聒噪在中国会带来好运。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看,译者的目的是使自己的作品连贯、忠实于原文。
2. 中国传统礼仪、谚语翻译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早在5000年前,礼仪就被普遍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礼仪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准法律”的角色,中国传统礼仪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它体现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对这些文化元素的翻译中,葛浩文遵循了目的论的三条原则,从而使译文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
2.1归化
由于中国的文化韵味与美国大不相同,葛浩文采用了归化的方法,将源语文本中的异域元素转化为目的语读者所熟悉的东西,从而减少源语文本的陌生性。
例4:
原文: 吃人家嘴软,拿人家手短。
译文: People expect favors to be returned.
把“吃人家嘴软,拿人家手短”的意思是如果有人吃了或接受了别人给的东西,他就会担心自己在日后不能满足别人提的要求。“礼尚往来”是中国的一句谚语,也是中国传统人际交往最基本的规则之一。然而,对于西方人来说,这种情况从来都不值得在意。因此,目标读者要理解这个概念并不容易。因此归化策略有助于目的语读者理解原文的深层含义。
2.2意译
为了传达原文的意思,葛浩文将意译作为他的另一种翻译策略。
例5:
原文: 烧香、磕头、许愿
译文: burned incense, kowtowed, made her vows
例:6:
原文: 母亲说:“大叔,详情莫问,谢大媒的酒我给您预备好了。”樊三大爷道:“这可是倒提媒。”
译文: "Uncle" Mother said, "don't worry about the details. I'll take care of Matchmaker Xie." "But this is doing things backward."
“倒提媒”,是十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词汇。按照传统,当男孩到了适婚年龄,他的父母会给他找个媒人,向女孩的父母求婚。我们称这样的活动为“提亲”。但也有例外,即女孩的父母可能会让媒人向男孩求婚。这种情况下被视为“倒提媒”。在这个例子中,译者只是表达了“倒着做”的意思,并没有解释具体的做法,中国“倒提媒”原文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失之交臂。
“kowtow”是为数不多的中文词汇之一,19世纪初被纳入英语词汇,用来形容鞠躬,但很快它就演变成表示卑躬屈膝的意思。许多目睹过磕头行为的西方人认为这是一种崇拜,葛浩文对磕头做出了合理的解释。葛在翻译中特别注重读者的认知能力,这也是目的论所倡导的。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看,葛浩文所能做的就是确保目标读者更容易接受这样的文化景象,因此他采用归化的策略保证目的语的忠实于通顺。
三、总结
20世纪60年代以来,目的论的出现促使西方学者重新思考翻译中的对等概念。目的论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文化翻译、文学翻译等领域。本文希望通过结合目的论,对葛浩文英译版《丰乳肥臀》作出分析,为中国作品在国外赢得更多读者做出一些贡献,启发更多的中国文学作品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Goldblatt, H. Big.Breasts & wide Hips[J]. New York: Arcade Publishing, 2011.
[2]Nord, C.(2001). Translatia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3]Vermeer, H.J&Reiss , K. (1984) Groundwork for a General Translation Theory. Beijing: People's-Republishing House.
[4]Vermeer,H.(1989). Venuti (Ed.) Skopos and Commision in Translational Action. London&New York: Routledge.
[5]莫言(2011)《豐乳肥臀》.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6]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