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酒店、无人洗衣房、无人配送、无人工厂……今年7月,国家发改委等13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 (下称《意见》),指出将发展15个新业态、新模式,并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创造新的需求,培育新的就业形态。这其中,发展基于新技术的“无人经济”成为行业关注的热点。
“无人经济”,顾名思义,即是指无人值守服务。比如,迷你KTV,没有服务员,打开门想唱就唱;智能快递柜,不在家接快递时,可以暂时寄放在里面;无人超市,没有店员,手机扫码开门,在线自助支付……这种基于智能技术,在零售、健康、消费、物流等诸多场景下实现的无工作人员的服务,相比于有人值守服务,商家能够节省大部分人力成本,消费者也能从中获得更好的服务体验。
“无人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展到各行各业。成都出现了无人酒店,从预订到退房全程智慧操作,无人服务,也无需等待,手机开房、刷脸入住;新疆出现了无人彩票机,顾客扫码付款就可以取出相应金额的彩票,刮出的奖金,可通过扫码领取;济南出现了24小时自助图书馆;西安街头出现了自动售菜机、无人面馆;杭州无人智能加油站面世,在这里,没有服务员或者任何工作人员在现场操作,也没有人到你面前收钱,连你的油箱盖子都不用自己动手去拧,一切都由智能机器人机械操作完成。
“无人经济”在服务业大显身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加快了这一进程。
位于上海的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试点示范区一段测试道路上,滴滴无人车已经开始试运营。北京的一些白领发现,中午为他们配送外卖的不再是骑着“小电驴”的外卖小哥,而是一辆辆科技感十足的无人驾驶车。
无人设备应用正在加速向物流业拓展。抗疫期间,京东在河北白洋淀附近搭建了一条无人机航线,用Y3-max无人机为这些村庄送去生活物资。无人机送外卖、无人机运快递,正成为诸多大型物流企业聚焦的新模式。
“无人经济”除商业领域以外,还包括制造领域,如无人工厂。工业机器人在工业生产中能代替人做某些单调、频繁和重复的长时间作业,或是危险、恶劣环境下的作业,其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电子电气等行业。
“无人经济”的发展,使机器人大规模进入生产领域。根据工信部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工业机器人年产量约15万台,全球占比40%左右。中国电子学会数据显示,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机器人市场规模近年来保持着20%左右的平均增长率,工业机器人密度达到97台/万人,正快速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机器人越来越多,工人会失业吗?针对“无人经济”发展可能影响就业的质疑,专家指出,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都伴随着旧岗位的淘汰和新岗位的产生,“无人经济”的发展可能会减少一些辛苦、危险的工作岗位,从长远看却能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比如,机器人取代了一些工人,也需要人员对机器人进行运维。7月底,人社部等部门联合颁布了“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这一新兴职业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为相关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传统服务业岗位与新岗位之间,也会有一个置换。从经济学长期分析来看,我对‘无人经济’的未来并不悲观。”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宪表示。尤其是目前,中国的数量型人口红利有所下降,但质量型的人口红利,还大有增长潜力。原本的简单劳动力,可以变为受过教育培训的高等劳动力,这种质量型的人口红利,是中国下一轮经济增长的要素之一。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变革,“无人经济”会对就业产生何种影响?这可以从人类历次经济变革中找到答案。
回顾历史上的每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既会淘汰一些就业岗位,也会创造出大量的新岗位。有了拖拉机等现代化设备代替农民耕地,众多农民才可以进入城市、转化为产业工人;电商冲击了线下实体店,但也壮大了网络营销和物流产业,带来网络导购员、快递员等服务业群体的激增。可以看出,科技创新虽然在短期内会造成一些工作被替代,但从长远来看,它又可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关键在于替代和增加的比率是多少。对此,滴滴创始人程维表示,司机有温度的服务不会因新技术出现而消失,自动驾驶也会创造新职业。据介绍,滴滴每日成交率在75%左右,“这意味着25%的乘客是无车可坐的,未来这个缺口还会不断增加,一线城市更是如此。”因此,在市场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无人驾驶不会抢走司机的饭碗,车辆的维修保养也都需要相应的岗位去完成。
事实上,不管是有人还是无人,其都是为“人”服务,都是为了让消费者满意。“无人经济”和传统的“有人经济”并无根本矛盾。作为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无人经济”的出现是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目前“无人经济”尚处于培育和发展阶段,需要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进一步开发升级;需要运营安全等方面的完善提升;需要及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加强行业监管,只有如此才能使“无人经济”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