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居民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现状调查*

2020-12-08 09:56王汝展胡丽丽康佩佩王延祜
精神医学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精神疾病知晓率农村居民

韩 丽 王汝展 胡丽丽 王 灿 康佩佩 王延祜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居民心理健康问题,作为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和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已经成为国际共识。提升全民心理健康素养,提高相关知识知晓率,是当前我国精神卫生工作的重要任务。2015年6月20日国务院发布《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指出:到2020年底实现城市和农村普通人群的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分别达到70%和50%的具体目标[1]。本研究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山东省不同年龄层、不同职业、不同户籍、不同城市、农村居民心理健康素养状况,从现状入手,从被访者实际需求入手,分析其相关因素,对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精神卫生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研究山东省16市(137个区县)的常住居民,年龄限定在18岁以上。根据目前的知晓率(拟定为50%),用流行病学现状研究抽样调查的样本量计算公式:n=t2pq/d2,一类错误设定为0.05,t0.05=1.96;p=0.5,q=1-0.5=0.5;d设为1%;根据以上公式计算样本量为:9 604人;考虑拒访等因素,应增加20%,样本量为11 524人,实际调查设定12 000人。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编心理健康知识问卷,包括两部分,即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心理健康知识问答(包括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识、预防控制、对待精神疾患态度等内容,共计12个题目,每题设置“是、否、不知道”3个选项)。为了保证本次调查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特使用SPSS 23.0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分析。结果提示总体信度、效度均较好。

在针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时,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及相关性分析对数据进行解析,并根据回答计算整体知晓率。知晓率计算方式:知晓人数=知道关于某项精神卫生知识问题的人数;每个条目的答题知晓率=正确回答该条目的样本数/总样本数×100%;整体知晓率=样本中所有个体正确回答的所有条目之和/(样本数×条目数)×100%。

1.2.2 调查方法 贾海娟等[2]的研究中提示,在2015~2016年时人民拥有手机的比例已经非常高,手机用途越来越广泛。本次抽样采用手机调查的方式,由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Computer Assisted Telephone Interview,CATI)系统实现计算机随机抽样。本次调查共计拨打94 265个电话,实际成功完成12 000个样本,成功率为12.73%。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23.0对数据进行一般描述性分析,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调查人群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被访者均为年龄超过18岁的常住人口,共计12 000人。其中男6 037人,占比50.31%;女5 963人,占比49.69%。年龄18~34岁共计3 084人,占比25.70%;35~49岁共计3 890人,占比32.43%;50~64岁共计3 219人,占比26.74%;65岁及以上共计1 807人,占比15.13%。居住在城镇的(7 286人)占60.72%,农村(4 714人)占39.28%;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学历(1 516人)占比12.64%,初中学历(3 860人)占比32.16%,高中/中专学历(3 155人)占比26.29%,大专/高职学历(1 680人)占比14.00%,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1 789人)占比14.91%。职业:机关、事业单位员工(1 275人)占比10.63%,企业员工(4 651人)占比38.76%,下岗、无业(1 213人)占比10.11%,农民(3 806人)占比31.71%,退休、其他(1 055人)占比8.79%。婚姻状况:已婚(11 132人)占比92.76%,未婚(565人)占比4.71%,离婚、丧偶等合计(303人)占比2.53%。见表1。

2.2 整体知晓率及相关因素分析 不同居住地、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婚姻状况、地域分布的居民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城镇居民的知晓率高于农村居民(P<0.01);女性知晓率高于男性(P<0.01);65岁以上年龄段居民的知晓率高于其他年龄段(P<0.01),35~49岁年龄段居民的知晓率略低于其他年龄段(P<0.01);本科及以上学历知晓率最高,小学及以下学历知晓率最低(P<0.01);在职业划分中,机关、事业单位居民知晓率最高(P<0.01);婚姻状况中,已婚居民知晓率最高(P<0.01);地域分布来看,东部地区知晓率略高于中部和西部(P<0.01)。见表1。

2.3 城镇和农村居民各题目回答正确率 在总样本中,第2、4、7题回答正确率不足90%,特别是第4题回答正确率最低,仅为31.46%。其余各题回答正确率均在90%以上。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在第1、2、3、4、5、6、7、8、12题的回答正确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通过对回答正确题目数量和人数进行计算,得出全省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整体知晓率为85.23%。

表1 整体知晓率相关因素分析

表2 城镇、农村居民回答题目正确率比较[n(%)]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城镇和农村居民对于心理健康知识的整体知晓率分别为86.08%和83.92%,均达到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1]的要求。这可能与我省近几年来积极推进精神卫生工作、加强开展精神卫生宣传教育活动有关。城镇居民知晓率高于农村居民,可能与经济水平、城乡环境、文化程度、医疗服务可及性等有关,这与胡号应等[3]、孙霞等[4]、严保平等[5]的研究结果相似。因此,在精神卫生健康宣教和健康促进工作中,应深入农村,提高精神卫生宣传工作覆盖率,减少城乡差异。

性别差异中,女性对于心理健康知识的知晓程度高于男性,这可能与女性大多属感性情感思维,较多地主动获取心理健康知识有关,雷耀中[6]的问卷结果中也提到:男性对心理卫生知识了解不如女性,这可能与男性天生豁达、自然接触医学内容少有关。在受教育程度、职业分析中,知晓率具有随受教育程度增高而增加的趋势,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知晓率略高,农民知晓率略低。这说明教育程度越高、受教育年限越长,知识、阅历、获得信息途径也更多,对于探索人类内心世界的认识更深刻,更主动获取心理健康知识。

在年龄段比较中发现,65岁以上人群知晓率较高,35~49岁年龄组知晓率较低,这与胥爱萍等[7]知晓率随年龄增加呈增加的趋势、沈红艳等[8]30~39岁年龄组知晓率高于其他组的研究结果不同,可能是抽取样本不同、年龄划分不同所致。65岁以上老年人群,退休后更多地关注于自身身心健康问题,积极融入到社区村委举办的各种健康教育宣传活动中;另外,医养结合的医疗机构、各类养老院、综合医院老年科等,也为老年群体提供了各种社会资源,因此,老年群体对心理健康知识了解更多。35~49岁是个体在生命的全盛时期,体力好、精力旺盛,生活工作繁忙,这个年龄段的中年群体可能较少地关注心理健康问题。

山东省经济集聚于东北部沿海发达地区,包括青岛、烟台、威海等市,交通便利、设施完善,是山东省潜力最大、发展水平最高、活力最强的经济核心区[9]。在知晓率地域分布分析中,山东东部沿海地区知晓率要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这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高、医疗资源相对丰富等因素有关。

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越高,越有利于精神疾病的防治工作,促进精神疾病患者的院外康复,减少精神疾病引发的突出家庭及社会问题。从总体上讲,我省居民精神卫生知识总体知晓率为85.23%,达到卫生部等要求的2015年居民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80%的目标[10]。另外,从各个题目正确率分析,我省居民普遍认识到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人际关系都可反映个体心理健康状况,对于自己或身边的人出现心理问题,也勇于积极面对,寻求精神科、心理科医生的帮助。但是,题目4的总体正确率最低(31.46%),其次是题目2(50.67%),这与肖垚南等[11]、梁小平等[12]、张宏伟[13]的研究结果相似,说明精神疾病的病因及相关精神卫生纪念日是大多数居民的薄弱环节,提示在精神疾病病因方面的健康宣教及科普性工作需要作出更多针对性的努力。在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识、对待精神疾患的态度方面,城镇居民较农村居民了解的更多、对精神疾病患者更包容,这与王文菁等[14]的研究结果一致,即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对精神疾病和患者的态度越正面。此外,胡号应等[3]、张盼等[15]、林丁盛等[16]也认为学历越高,了解关于精神疾病的知识越多,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包容性就越大。

综上所述,我省居民整体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高于全国水平[10],但存在地域、受教育程度、职业等因素的差异,这也说明了目前我省精神卫生资源地区、配置不平衡,缺乏统筹规划,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及法规时应加大对精神卫生事业的投入。本研究创新之处在于,不同于既往全国其他各省市的调查方式,借鉴国外常采用CATI方式进行全省调查[17,18],样本量大、覆盖面广,更具有代表性。

猜你喜欢
精神疾病知晓率农村居民
轻型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住在养老院,他们过得好吗?——陕西农村居民养老情况调查
社区老年人群早期胃癌防治相关知识知晓率的调查
个性化护理对结核患者肺结核知识知晓率的影响
“无形”的病痛——关怀精神疾病人群
3 当我们失去健康:精神疾病
促进农村居民心理健康与实现精准扶贫
提高糖尿病患者饮食健康教育知晓率
提高住院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
写在《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创刊四十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