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患者公正敏感性研究

2020-12-08 09:56崔少娟韩学青罗小年
精神医学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观察者公正受害者

崔少娟 王 赟 韩学青 周 媛 罗小年

人们对所目睹的不公正反应的强烈程度是不同的,有些人可能根本没有注意到,而另一些人则感到愤怒。公正敏感性可以理解为个体感知不公正的难易程度以及由此所做出的反应的强烈程度,个体差异性较大,这里面包含了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是一种狭窄却离散的个性特征[1, 2]。高公正敏感性的人经常感知到不同形式的不公平,并表现出强烈的负面反应,比如愤怒、内疚和沉思[1, 2],这些类似于抑郁症状。受到不公平的对待也会让人产生一种无价值感和无助感,这在抑郁症中很常见,因此,横断面研究发现公正敏感性与抑郁症状相关[3]。公正敏感性可能通过增加压力、触发负面情绪和预期、以及对社会关系的负面评价,从而容易出现抑郁症状。然而,抑郁症状也可能增加对社会线索做出敏感反应的风险,例如当应对过度紧张的要求或社会关系质量恶化时[4]。较高的受害者和较低的犯过者敏感性与外化行为问题(如攻击性、多动症)有关,关于公正敏感性与抑郁症等内在化问题之间的联系,知之甚少。此外,受害者敏感性介导了儿童和青少年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和抑郁症状之间的横断面联系,最后,受害者、观察者和犯过者敏感性与儿童和青少年的抑郁、焦虑和躯体症状等情绪问题以及成人的神经质呈正相关[3, 5, 6]。有研究表明,在自我调节的实验室模型中,操纵5-羟色胺(5-HT)功能可以选择性地改变对不公平的反应[7],也有研究提示对不公正的反应可以预测健康个体未来是否会出现抑郁症状,这可能是促成或加剧抑郁症损伤特性的潜在风险因素[8]。因此,抑郁症患者公正敏感性与正常对照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别。鉴于抑郁症患者往往认为自己是受害者,从长远来看,受害者敏感性应该会增加。抑郁症消极的世界观和自我观,从长远来看可能会导致更高的观察者和犯罪者敏感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9年3~7月首次就诊于北京同仁医院心理科门诊的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组,且未经治疗,由至少两名以上主治医师诊断。选取由网络及社区招募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研究组入组标准:(1)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关于重性抑郁发作诊断标准;(2)既往无重大躯体疾病及其他精神疾病;(3)既往无躁狂发作;(4)年龄18~55岁;(5)初中以上文化或具有一定文字阅读能力;(6)受试者自愿参加研究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组共入组50例,其中女41例,男9例;平均年龄为(26.18±6.73)岁;平均受教育年限(14.60±2.30)年; 34例未婚,12例已婚,4例其他;焦虑自评量表(SAS)均分(64.32±9.69)分,抑郁自评量表(SDS)均分(77.10±7.57)分。对照组共入组47名,其中女34名,男13名;平均年龄(28.38±4.34)岁;平均受教育年限(15.13±2.06)年; 25例未婚,22例已婚。两组年龄、性别构成比及受教育年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评定工具 (1)一般情况及临床资料调查: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对符合入组标准的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人口学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等。(2)抑郁症状评定:SAS、SDS、症状自评量表(SCL-90)。(3)公平敏感性的测量:采用公正敏感性量表[1],该量表是对2010年Schmitt修订的量表的中文版,采用6点计分,范围0~5分,即从极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共有4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10个题。4个分量表分别测量受害者敏感性—在受到不公正对待时人们的敏感性;观察者敏感性—自己未卷入不公正对待但目睹他人受到不公正对待时的敏感性;犯过者敏感性—主动促成不公正对待且从中受益的个体的敏感性;获益者敏感性—并非自己促成不公正事件,但仍从中受益的个体的敏感性。在国内一些大学生中研究表明公正敏感性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和因素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的标准[9, 10]。

1.2.2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4.0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分析、t检验、相关分析,显著性水平取α=0.05(双侧)。

2 结果

2.1 两组公正敏感性量表评分比较 研究组公正敏感性量表受害者总分及受害者敏感性、观察者敏感性、获益者敏感性、犯过者敏感性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1。

表1 两组公正敏感性量表评分比较

2.2 两组公正敏感性量表各分量表间相关分析 研究组公正敏感性量表受害者敏感性与观察者敏感性呈正相关(P<0.01),获益者敏感性与犯过者敏感性呈正相关(P<0.01);对照组除观察者敏感性与犯过者敏感性外其余各分量表均呈正相关(P<0.05)。见表2、表3。

表2 研究组公平敏感性量表相关分析(r)

表3 对照组公平敏感性量表相关分析(r)

2.3 两组公正敏感性量表与年龄、受教育年限及SAS、SDS的相关分析 研究组公正敏感性量表受害者敏感性与SAS评分呈正相关(P<0.05),对照组犯过者敏感性与年龄呈正相关(P<0.05)。见表4、表5。

表4 研究组公正敏感性量表与年龄、受教育年限及SAS、SDS相关分析(r)

表5 对照组公正敏感性量表与年龄、受教育年限相关分析(r)

2.4 研究组公正敏感性量表与SCL-90相关分析 研究组公正敏感性量表受害者敏感性与SCL-90敌对、偏执呈正相关(P<0.05),观察者敏感性与躯体化、抑郁呈正相关(P<0.05)。见表6。

表6 公正敏感性量表与SCL-90的相关性(r)

3 讨论

首先本研究从公正敏感性量表的描述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到:抑郁症患者犯过者敏感性>受害者敏感性>获益者敏感性>观察者敏感性;健康对照犯过者敏感性>获益者敏感性>受害者敏感性>观察者敏感性;这说明处于不同视角公正敏感性不同。也就是说,当抑郁症患者主动促使自己获得利益却让别人受损时会更敏感;而当发生的不公正事件是涉及到别人而与自己无关时,最不容易激发引起抑郁症的情绪体验,这与健康对照一致。对受害者敏感的人很容易认为不公正对他们自己不利,并做出愤怒的情绪反应;对观察者敏感的人很容易察觉到他人的缺点,做出愤怒的反应,并努力报复犯罪者或赔偿受害者。对获益者敏感的人不赞成对自己和他人不利的不公正,以内疚的心情做出反应,并努力补偿受害者。最后,犯过者敏感的人很容易认为自己造成了伤害,做出内疚的反应,并努力惩罚自己或补偿受害者。而从公正敏感性量表的标准差来了解不同因素的分布情况得知,抑郁症患者观察者敏感性的差异最大,而获益者敏感性的差异最小。当抑郁症患者处于事不关己的情况下,对发生的不公正事件的关注差异很大,或者关心或者毫不关心。而当抑郁症患者获得本应属于自己的东西时,人们对此事的敏感性水平适中,而且持的态度也更加相似,差异更小。正常对照则在犯过者敏感性差异性较大。

本研究中抑郁症公正敏感性量表受害者敏感性与观察者敏感性呈正相关(P<0.01),获益者敏感性与犯过者敏感性呈正相关(P<0.01),其余无相关性。健康对照中除观察者敏感性与犯过者敏感性外其余各分量表均呈正相关(P<0.05)。以往研究发现公正敏感性所有分量表之间都是正相关,通常反映了对公正的普遍关注[1],获益者和犯过者的敏感性高度相关可能与这些角色有共同心理成分(即心理因素,如下所示):(1)从不公平的优势中获益;(2)在道德情感上都会内疚[11];(3)对不公平优势的自我惩罚倾向[12]; (4)补偿不公平受害者的愿望[12]。对于受害者和观察者的敏感性,因为不受影响的旁观者可以站在受害者的角度,从而经历类似但不那么强烈的情绪反应[13];此外,愤怒和道德谴责作为受害者和旁观者的典型情感反应,在心理学上被认为是高度相似的[14]。

研究中还发现抑郁症患者公正敏感性与年龄及受教育年限无明显相关性;健康对照中受教育年限与公正敏感性也无相关性,只有犯过者敏感性与年龄呈正相关。以往研究中也发现公正敏感性各分量表与年龄无明显变化趋势,与成年人相比,青少年显然没有那么高的受益者和犯过者敏感性,但年龄所占因素非常低[1];犯罪者的敏感性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而增加[1],本研究没有类似发现,这也说明公正敏感性相对来说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抑郁症状与公正敏感性各量表均无相关性,这与以往研究差异较大,既往研究显示公正敏感性与抑郁症状呈正相关。既往研究中调查人群大部分为学生群体、儿童及青少年或其他疾病(如ADHD)合并的抑郁症状[3, 15],与本研究样本有较大差异,对于公正敏感性与抑郁症状的关系,需进一步扩大样本,或采用其他自评与他评量表相结合来评定抑郁症状。焦虑症状与受害者敏感性呈正相关,多疑和焦虑的人对被利用和欺骗更敏感[16],他们倾向于期待不公平的待遇,而这种期待促进了自私甚至反社会的行为,目的是为了得到公平或防止被剥削[17],因此焦虑水平较高的人受害者敏感性相应升高。

抑郁症患者受害者敏感性与SCL-90敌对、偏执均呈正相关,Manfred S等[16]报道了受害者的敏感性与消极的人际关系感受之间的关系,如嫉妒、复仇与偏执呈正相关;与本研究结果接近。这可能与敌对、偏执特征的人更容易产生愤怒的情绪及对对方的一些意图做出不公正的判断,从而更容易将自己置于不利地位,导致受害者敏感性增加。观察者敏感性与SCL-90躯体化、抑郁均呈正相关,目前没有相关性研究,可能患者将自己置于弱者角度考虑时更容易考虑到被不公对待的情感反应,且同理心较高,更容易感受到别人遭受的不公正待遇。这一点与前面SDS与公正敏感性相关性分析有差异,需进一步探索。获益者敏感性及犯过者敏感性与SCL-90各因子间均无相关性。

本研究样本量较小,其中女性比例较高,文化程度大部分为本科,公正敏感性量表是在德国文化背景下编制的,有研究显示中国这个集体主义社会的公民相对于个人主义社会的德国和俄罗斯在公正敏感性上表现有差异[18],目前对于一些跨文化研究较少,且问卷不能完全代表真实情景下的反应及情感,需要加入一些模拟真实情景下的实验设计来进一步研究,人格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应加入更多因素来探讨抑郁症公正敏感性影响因素。

猜你喜欢
观察者公正受害者
多普勒效应之新讨论
观察者对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的反应及其反馈效应*
Chapter 21 A dilemma 第21章 艰难的抉择
用追击相遇的模型解释多普勒效应
“你看不见我”
受害者敏感性与报复、宽恕的关系:沉思的中介作用
儿童雾霾的长期受害者
吕坤公正观浅析
关注恐怖主义受害者
公正俄罗斯党往何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