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姗姗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 滨州 256603)
近年来,随着“信息爆炸”趋势越来越显著,同时在医院运营时间延长的情况下,使得档案资料不断累积,数据规模扩大,数量及种类增加,档案利用需求增长,要想满足当前档案管理及服务需要,就必须引进现代化信息技术,构建电子档案,便于档案信息的采集、储存及开发利用,同时,推动电子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有利于档案信息在医院发展决策中作用的发挥。
在以往,档案信息的载体多为纸质文件以及一些音像资料,随着时间的推移,文件资料受到潮湿、虫害等因素的影响会损坏甚至丢失,再加上大量的文书、档案原件堆积,整理起来比较困难,检索查证效率极低,整体而言,档案利用率较低,无法发挥应有的信息指导价值。而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能够实现纸质档案到电子档案的转化,便于档案的储存,实现信息开放共享。而且,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引进,数据储存容量增大,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能够在海量档案资料中挖掘意向信息,为医院运营管理决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1]。
在传统的医院档案管理模式中,采取人工作业模式,档案资料采集起来耗时较长,还需人工进行整理、检查,耗时耗力,且工作内容枯燥无趣,员工普遍工作积极性不高。应用信息技术,构建电子档案,各部门可直接将日常工作中电脑录入的信息传递到电子档案中,再由档案管理人员应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归纳、分类、统计、分析,工作效率显著提升,员工工作负荷大大减轻,人工成本降低,有效节约了人力资源。而且,在现代化信息技术软件的支持下,计算机代替人工作业,有效减少了人工整理、计算失误的问题,确保了工作质量。
依照《档案资料管理保密规定》、《档案查阅利用制度》、《档案设备维护使用制度》及《电子档案管理制度》等文件指示,制定医院电子档案管理制度,明确其工作内容、流程及标准,确保档案的信息识别、资料采集、递交、归档、核对、储存、整理、分析及借阅等过程的标准化,督促工作人员提升档案管理意识及服务意识[2]。为了确保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应实施档案管理责任制度,明确主管领导及管理人员,专岗专责,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监督机制,确保档案采集、管理、保管工作的高质量展开。在档案室建设过程中,医院财务管理部门应该安排专项经费,打造电子档案平台,将各部门、各科室业务活动中所积累的资料,及时归档,按照日期、模块分类存档,设置编码,统一管理。
信息技术的引进,有利于推动医院文书档案的规范化、高效化管理,实现档案内容的数字化、电子化,提高档案信息的共享效率。基于这一认知,医院管理层应该重视对于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加大资金投入,选择合适的数据化模式,引进相关技术及设备,包括计算机、复印机、打印机、摄影机、扫描仪、专用微机、空调、消防设施等,构建档案数据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建设电子档案标准化、智慧化管理格局,全面提升档案管理服务水平。在电子档案中,信息利用者只需根据自身需求,输入关键词,即可快速查询找出所需资源,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不过,在电子档案管理中,为保障信息安全,应选择安全系数高的硬盘、移动硬盘、光盘、磁盘等存储介质,同时,完善权限设置,合理定义不同功能模块的操作权限,对系统数据展开分层管理,同时,设定账户权限等级,数据库管理人员可浏览后台数据,具备数据编辑、管理功能,而高级用户能够看到所有档案信息,普通用户只能看到公共信息,完善数据平台防御机制,定期优化、升级系统,安装防火墙、杀毒软件、IT 监控软件等,以防信息泄露、数据丢失或被篡改[3]。
档案管理工作政策性、原则性极强,管理人员必须具备极强的政治责任心,具备严格的政治纪律意识,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对待客户友善和蔼,主动为人们服务。在规范电子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医院应根据电子档案管理需求,培养专业的具备现代信息思维与素养的档案管理队伍,定期组织人员参加业内培训及学会交流会,让档案管理人员学习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云计算技术等相关软件、硬件设施的使用,突破档案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人才瓶颈[4]。同时,领导层应该充分认识到档案信息在单位发展中的指导作用,设立档案管理专职岗位,根据工作需求引进专业素养、信息素养达标的档案管理人才,做好岗前培训考核工作,加强继续教育,在新购进信息化管理技术及设施后,组织管理人员学习,迅速掌握相关硬件、软件的使用流程及技术,帮助其树立网络安全防范意识,以防医院机密或患者隐私泄漏。
综上所述,在医院运营管理活动中,所形成各类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记录资料,包括文字、图像、表格等,都属于医院档案。档案具有历史再现性、信息性、知识性、价值性、教育性的特征,在医院医疗工作及行政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构建电子档案,实现电子档案的标准化管理,能够有效提升档案信息质量,提升档案利用率,解决以往档案资料不齐全、“重藏轻用”等问题,确保其信息指导价值的有效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