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静涛 刘武军 刘晨
(西南石油大学体育学院 四川 成都 610500)
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是我国社会结构与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四川省体育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与问题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体育需求与基本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
2016年9月国务院制定并颁布了《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强调开放创新的原则,优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政务服务智慧化水平。如何利用互联网最大限度地将公共体育服务功能发挥出来,成为当下探讨的问题。
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是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要问题,而社区的供给主体、体育设施、服务方式和制度随着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着特殊性。本研究针对绵阳市涪城区的公共体育服务现状和社区居民体育锻炼情况进行实地调研,进而提出“互联网+”时代绵阳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建议,以更好地服务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
本研究主要针对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进行实地调研,包括剑南路西段社区、临园社区、沿江社区、绵兴路社区、灵通社区、迎宾社区、金菊街社区、先锋社区、三里村一社区的总计137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有效问卷134份,有效率为97.8%,调查对象为参与体育运动的人群;并对社区周围公共体育设施和盈利性体育场馆进行了调查。
通过问卷反馈显示,大部分人每周锻炼次数为1-2次,其中选择健身项目较多的依次是跑步、器械健身、羽毛球、自行车、乒乓球、篮球、游泳,而散步多以老年人为主。进行体育活动的场所多是是学校体育场地、健身广场、家中、公园,选择健身房和体育馆的仅占到总人数的23.8%、31.4%。通过对比调查对象参与的健身项目和选择的健身场所可以得出:简易型运动项目所需要的场地器材方便使用,如共享单车的城市普及,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骑行健身人群基数;而足球、游泳、气排球等项目的所需体育场馆的需求量较大,供给渠道则较为单一。此外,调查人群上班时间和休息时间较为相似,导致现有的体育设施资源利用率呈现高峰期和空闲期两极分化的情况。
通过对涪城区社区的实地查看,老旧社区多数没有体育器械和活动场所,新建社区的各小区内设有健身器械,乒乓球台,未见有篮球场、五人制足球场等体育场地,而羽毛球运动对于场地要求较为简化。可用于健身活动的公共体育场所包括西南科技大学、九洲运动场、五一广场、人民公园、涪城体育馆,盈利性的体育场所有海川乒乓球俱乐部、华尔街乒乓球馆、宏报体育运动中心、千城足球俱乐部、多家游泳馆等。通过对中小学的了解,少数学校周末体育场馆对外盈利。综上调查研究表明公共体育场所仍无法满足体育活动人群的多样化健身需求,需要进一步整合各类体育设施资源,开放和增建大众健身项目体育场馆。
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现状能够反映社区居民健身情况,包括体育场馆设施数量、种类、划分布局、监督管理、健身指导、器材维护等。社区公共体育服务通过调查反馈68.6%调查对象对所在小区的体育场地数量不满意,53.7%的调查对象认为社区附近的公共体育设施布局不合理,对公共体育设施的数量和种类不满意的人数占到64.9%。此外,社区附近的公共体育设施(包括学校、公共场所)利用率较低,缺乏公共体育锻炼场所专门人员进行体育运动指导,对于公共体育设施进行的定期检查和维护相对迟缓。综合表明所调查社区居民对其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满意度较低;通过丰富体育设施种类、合理场馆布局、加大监督管理、定期安排专业健身指导服务、做好设施器材的维修保障,才能进一步提升居民对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满意度。
研究“互联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在于线上信息的及时获取和有效更新,通过调查对象关于在网络上进行公共体育信息获取的支持情况,高达66.4%的人群选择认为线上获取信息更为方便。图1是健身人群对“互联网+”公共体育服务需求的调查结果,表明其中需求最多的是体育健身场地、设施申请和预定,以及线上体育类专业人士提供的健身指导服务专题。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目的在于强身健体,健康生活,了解科学安全的体育预防损伤知识必不可少,值得注意的是选择体育场馆、器材、设施维修的人数也较多,能够反映出当前接触的健身场所器材可利用率受到损坏无法使用的影响;最后是获取自身健身期间的体质信息、体育赛事、活动的推送方面的需求。
图1 “互联网+”公共体育服务需求
图2 “互联网+”场馆预定公共体育服务需求
体育类场馆的申请和预定,既是对各区域公共设施资源的整合划分,也是激励中小学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盈利性体育场所更好推广。通过图2可以得出:61.2%的调查对象选择需求更多更全的空闲场馆提供,53.7%的健身人群选择精确有效的动态场地闲置信息,选择更多免费的体育运动器材提供的人数占到50.7%,对于免费场地的开放时段信息和相关的客服咨询也有一定的需求量占比。整体反映出健身人群体育场馆需求较大和当前设施资源不足的矛盾。
当前健身人群获取的体育运动信息和健身知识渠道主要是各类运动APP、微信公众号,体育类新闻等。对于线上体育健身指导方面的公共服务需求的主要是科学的健身指导,制定体育运动适合参与的项目和计划、运动方案。随着经济水平的逐渐提高,更多的健身爱好者选择在家中购买各类健身器材进行体育活动,如何科学的进行热身、器械使用、符合自身体质水平的运动量,以及合理的放松拉伸练习等知识逐渐引起关注。
拓宽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渠道,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健身需求,通过“互联网+”平台的资源信息建设,使社区居民可以通过微信、QQ客户端、APP等方式自发组织体育活动,例如,骑行、跑步、篮球等,这就由原来的政府和社区管理转变成了社区居民自主管理,达到了增加供给方式的目的;另一方面,政府部门作为该模式的主导,可以结合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公共场所等体育设施来丰富居民体育活动场地资源,也可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样化健身需求。此外,对绵阳市公共体育基础设施资源进行统计,并在互联网平台上实时公布使用情况,可以弥补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的现状,提升现有场馆的利用率,使得近距离的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实现共享。
改革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侧是在“互联网+”背景下运用大数据,根据供需信息反馈来调整供给方案,突出政府在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侧重点,进而逐渐优化各方面的服务水平。形成一个社区自主、形式多样、积极参与的社会体育基层共同体,推动绵阳市全民健身事业发展。
“互联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侧主要针对健身人群的多样化体育运动需求构建,核心在于该平台的供给内容,这就需要对绵阳市主要城区的体育健身人群和潜在体育运动人群进行大范围的走访调查,整合调查对象的主要健身项目和划分适合全民参与的体育项目,并整理现有的城区公共体育设施资源、可开放的盈利性体育场馆,统筹划分社区范围,使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消费水平的社区居民都能够方便快捷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平台内容主要包括:开放性体育设施资源、供给渠道和参与方式、多样化体育产品平台、全民健身指导服务、体育场馆安全管理服务。“互联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平台的运行重点在于平台信息的动态化更新,并结合线上线下监督机制进行反馈调整。
图3 “互联网+”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基本框架
通过互联网体育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更好地为社区居民健身服务,政府作为主要的供给主体,结合社区居民参与该供给改革平台的参与体验作出及时反馈,再以监督机制反馈到互联网服务信息中心。在此框架基础上的难点就是加大宣传让更多的供给对象接受并参与进来,组织有效的示范推广,带动更多的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体育活动。在当前网络信息高速应用和传播的背景下,“互联网+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是改革的创新方向,在现有和即将增加的场地设施方面,以互联网为载体,因地制宜高效利用体育设施资源为社区群众健身所用,是比较现实的选择。互联网的信息化、便捷化、快速化的优势可以使政府、社区居民、第三方供给通过线上与线下互动监管的方式,实时反馈供需双方的信息,均衡社区公共体育发展,提高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