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良草 余鑫泉 李师祁
(广州体育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75)
目前篮球训练理论已经开始由技、战术研究向专项体能的转变,集中表现在篮球专项力量、速度素质方面。苑廷刚在《CBA优秀运动员比赛跑动特征的初步研究》中,将研究对象设定为CBA总决赛的两个队伍主力运动员,研究工具为SIMI°scout技战术分析软件,测量以及分析了不同位置篮球运动员在比赛中的不同跑步距离与速度特征,得出结论为队员走动距离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慢速跑,第三是快跑,所占比例分别为64.7%、26.3%、8.8%。其中,每节平均跑动距离为1432.25m,前锋、后卫、中锋分别为1477.93±61.41m、1462.39±21.95m、1356.42±65.51m,整场总的平均跑动距离是5728.99m。池建等人在《现代竞技篮球比赛负荷特征研究》中,将研究对象设定为男篮世锦赛前四强队伍的部分优秀运动员,研究工具为SIMI°scout技战术分析软件,测量及分析了世界级篮球运动员在比赛中的移动距离、起跳次数、速度情况,得出结论为世界级男篮优秀后卫、前锋、中锋在一场比赛中打满全场平均移动距离为6400m、6000m、5000m。每个队伍平均每场比赛能够完成48.29次投篮、25.52次篮板球,后卫、前锋、中锋80%及以上大强度的位移占移动总距离的3.89%、5.57%、5.61%。由以上数据可以分析,篮球运动的大强度位移所占比重不多,反复地提速需要强有力的速度耐力水平支撑。根据篮球员场上位移特征进行训练,能够提升训练效率,满足比赛需求。
体能是篮球运动发挥技、战术的基础,运球、传球、投篮等技术动作以及掩护、传切、突分等战术配合必须在篮球运动员运用体能的过程中展示。篮球规则的不断演变,要求篮球运动向更多回合更快节奏发展,能否在高强度攻防转换中保持自身竞技能力的发挥成为至关重要的制胜因素,在此过程中速度耐力训练的作用凸显。
关于专项耐力的定义,马特维也夫认为:在某一活动中深入专项化的情况下,发展符合于该活动特点的耐力可以使机体产生特殊的适应性变化。由这一专项发展起来的特殊耐力习惯上被称为专项耐力。延烽认为:专项耐力是指在专项负荷的条件下,为专项成绩而最大限度动员有机体机能的能力,用以抵抗疲劳。过家兴则认为:运动员为了在运动期间获取更好的项目成绩,克服机体在较长时间下从事本专项运动时所产生的疲劳,力争最大限度的动员机能的一种能力。
本文认同前人观点,即专项耐力是指在专项性训练和比赛的负荷条件下,为了提高专项竞技能力或运动成绩而最大限度地动员有机体的机能能力,用以抵抗疲劳的能力。不同运动项目有不同的专项耐力训练方式,但在训练中均应采用多种练习方式,以正式比赛或高于正式比赛的技术和强度的要求进行训练。
此次研究在对耐力素质、专项耐力界定的基础上,结合篮球运动自身的项目特点,结合相关专家意见和建议,界定篮球运动员的专项耐力为:篮球专项耐力是指为了抵抗比赛中产的疲劳并保障技战术稳定发挥达到提升竞技能力或运动成绩目的,而最大限度动员机体机能的能力。篮球专项耐力训练的任务是提升竞技能力并保障技、战术在比赛中的稳定发挥。
篮球专项体能训练领域中,专项力量、专项速度、专项耐力都等有不同深度的研究成果,而与之对应的篮球教学实践中缺少类似成果的嫁接。以广州体育学院为例,篮球专项选修课的教学任务是:(1)加强身体素质训练,提高专项素质水平;(2)学习和掌握篮球基本技术,改进技术规范和提高技术动作质量;(3)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基本知识水平,以理论指导技术学习;(4)基本做到“三基”、“四会”,具有一定的教学训练能力;(5)体现体育教育的专业特点,适应各级学校篮球的教学工作。一套不更新的教案无法适应对不同学生的教学要求,也无法满足提高专项素质水平的教学任务。
在教学任务中,提高专项素质水平是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针对篮球运动特点组织展开专项耐力训练主要面对以下问题:(1)耐力训练过程的疲劳及结果的延时,消磨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2)缺乏实操性强的专项耐力训练方案及客观地评价手段;(3)未设立关于专项耐力的考核标准;(4)教学比赛人均上场时间短,未能更好发展专项耐力素质。由此可见,为满足篮球专项选修课教学任务,有必要在目前教学基础上进行专项耐力训练。
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专项耐力训练不能取代所有的教学内容,而是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渗透专项耐力训练,替代部分常规耐力训练方法。通过向广州体育学院篮球教研室部分教师求教后认为,筛选理论上难度、强度适合篮球课堂教学的专项耐力训练方法,并将其有计划地分布在课的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可以在实习教学活动中开展。根据竞技需要原则,篮球教学的专项耐力训练更多放在课的结束部分。根据篮球专项选修课的实际需要,对篮球专项体能训练中专项耐力的训练制定教学方案,有针对性地满足教学需求,同时为篮球专项体能训练中的专项力量训练、专项速度训练方案等融入课堂提供参考。
大学篮球专项选修两个班级学生,各25人,具备一定篮球基础。
(1)文献资料法。
根据文章研究需要,使用中国知网、广州体育学院图书馆、以及中国期刊网等平台查阅和搜集与篮球专项耐力训练方案设计的相关的书籍和文献资料,了解本论文的相关研究内容,充实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再对搜集的数据进一步整理与分析,为本次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
①问卷效度检测
请篮球教研室专家及运动心理学专家对问卷进行效度检验。
②问卷信度检测
重测法:本研究用对所要调査对象中的一部分进行重测信度法测试,两次测试间隔两周并统计第二次问卷。
a.内容和目的
通过咨询相关专家,筛选适合篮球专项选修课专项耐力的训练的手段,同时对测试指标进行进一步确认。
b.询问的方法、方式时间
2019年2-3月通过面谈和打电话这两种方式逐个进行访问。
c.访问对象
广州体育学院篮球教研室专家及广州体育学院运动心理学专家。
(3)实验法。
①实验时间
2019年 2-6月(16周)。
②问卷的设计与评定
根据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按照体育科研方法的原则,同时征求专家意见,在此基础上进行教练员问卷设计。预计于 2019年12月底,对广州体育学院10名篮球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现场发放和回收,并进行效度检验。
③实验地点
广州体育学院篮球场
④实验对象与分组
本实验对象为广州体育学院篮球限选学生50人,A班实验组25人,B班对照组25人。
⑤实验目的
结合篮球运动项目特征及训练中的实际情况,运用运动训练、体育科研方法等相关理论,对专家访谈及教练员进行问卷调查,筛选出适合广州体育学院篮球专项选修课专项耐力训练的手段以及评价指标。把筛选出的专项耐力训练手段合理搭配编制训练方案融入课堂教学中,在篮球课训练中施行。通过 16周的训练,验证在专项选修课专项耐力训练中,本文所设计的这套篮球专项耐力训练方案的应用效果。
⑥实验流程
本研究的实验流程由六个阶段构成。第一阶段:确定实验测试指标;第二阶段:设计篮球专项选修课专项耐力训练方案;第三阶段:实验前测试学生篮球专项耐力指标,独立t检验检测两个班差异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第四阶段:实验组采用本研究设计的专项耐力训练方案进行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耐力方案进行训练,进行16周的实验干预;第五阶段:16周实验干预后,再次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所有指标进行测试;第六阶段:整理资料、进行数据统计以及数据分析。将实验组(自身配对t检验)与对照组(自身配对t检验)训练干预前后所有指标(组间独立t检验)进行对比分析。
⑦测试指标的确定和训练手段的筛选
筛选步骤:首先在阅读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篮球运动专项耐力特征,确定大量的测试指标和训练手段;然后对相关专家进行访谈,通过专家访谈法向能够接触到的专家寻求帮助,进一步筛选篮球专项耐力训练手段和确定指标,根据相关专家意见和建议对训练手段的指标进行删减和补充;最后经过对教练员发放问卷,继续筛选篮球专项耐力手段和进一步对测试指标的确定。
篮球专项耐力测试指标应该从篮球运动项目本身出发去确定,首先根据《中国篮球协会运动员技术和体能测试与评定手册》和《广州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项选修课大纲》中可以准确反映篮球运动专项耐力水平的指标,再根据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去进项整合,最后通过专家访谈的形式确定专项耐力测试指标,同时向教练员也发放问卷,调查结果作为辅助参考。
筛选专项耐力训练手段应考虑以下4个方面: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二是根据训练的基础条件;三是课上训练的特点;四是趣味性。结合篮球运动的项目特征,整理出提高篮球专项耐力的训练手段;同时结合大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和日常实际学习生活情况,通过向相关专家进行访谈和对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完成训练手段和评价指标的筛选。
经过筛选,确定全场变向跑、“T”字跑、全场变距三次折返跑、定点投篮、运球急停跳投、两分钟持续投篮、综合运球六个指标。
⑧实验控制
在16周的实验期间,实验组与对照组训练地点相同,各组内的训练内容、负荷、方式相同,实验组按照专项耐力训练方案对受试者进行训练工作任务,对照组按照之前常规的耐力训练手段,在训练中受试者没有参加其它耐力训练。
(5)数理统计法。
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实验后测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测试A、B两班组间差异,用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测试A、B两班组内差异进行前测及后测,各组数据的平均数和标准差用±s表示。
表1 前测成绩差异水平
实验前测成绩差异水平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在六项篮球专项耐力指标的对比中,P值均>0.05,无显著性差异。A、B班均为广州体育学院学生处根据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计划随机分配学生组成的班级,两班学生在身高、体重、年龄、性别等特征上虽未进行检测,但存在显著性差异可能较小,故未对学生专项耐力指标以外的其他因素进行前测。在无显著性差异条件下实施不同教学方法,保证实验科学性。
表2 A班实验前后成绩差异水平
实验组前后成绩差异水平显示P值均<0.05,且实验后成绩更好,证明实验前后A班在专项耐力水平上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篮球专项耐力训练方案取得了教学效果。无论是哪种训练方式,只要进行了一段时间有规划、有目的的训练,在无违背运动训练的前提下,都能对学生的成绩水平产生正向效应,主要需要比对的是A班学生与B班学生成绩的提升率。从成绩水平提升率可以看出两班学生进步幅度的不同。
表3 B班实验前后成绩差异水平
实验组前后成绩差异水平显示P值均<0.05,且实验后更好,证明实验前后B班成绩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篮球常规训练方案取得了教学效果,既有篮球专项课教案积累了大量的教学训练成果,能够提升学生的篮球专项耐力水平。进一步对比分析两班学生实验后的专项耐力指标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能验证专项耐力训练方案的有效性。
表4 实验后两组成绩差异水平
实验后两组学生在专项耐力水平上均取得了一定幅度的增长。通过实验后两组学生篮球专项耐力指标测试结果对比分析,实验组学生成绩增长率较对照组学生更高,且除去“T”字跑一项指标外,其他指标 P值均<0.05,证明专项耐力训练方案更能够提高学生专项耐力水平,主要体现在全场变距三次折返跑、定点投篮、运球急停跳投、两分钟持续投篮、综合测试方面。这些方面对应的竞技能力分别为:短时间内全速攻防能力、投篮稳定能力、持续持球进攻能力、攻防中的传运及防传运能力。实验后对比中,“T”字跑的无显著性差异也说明此次制定的篮球专项耐力训练方案在提升学生持续短距离变向跑能力方面,仍值得改进。
专项耐力训练方案与常规既定教案的施行,都对学生的专项耐力水平产生了正向效应。专项耐力训练方案的运用,在篮球专项选修课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对应的篮球运动竞技能力分别为:短时间内全速攻防能力、投篮稳定能力、持续持球进攻能力、攻防中的传运及防传运能力。同时以“T”字跑为例的持续短距离变向跑能力方面,此次制定的专项耐力训练方案仍值得改进。既有篮球专项课教案必定积累了大量的教学训练成果,也必须要保持吸取体能训练新成果的态度,以量化标准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专项素质。
长期以来,提高体育教育训练专业学生专项素质水平是专项选修课最重要的任务之一,缺乏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以及课时数的限制,使得一些项目的教学效果达不到教学任务的要求。建议教师根据专项特征,设计出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能够完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适应教学任务的要求。不止是篮球专项速度耐力水平可以在篮球限选课中有针对性地提高,篮球专项力量、速度等素质水平同样可以通过篮球教师或教练员对训练方案的设计,在不影响教学进度的情况下得到提高。
目前,关于专业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已有大量新的研究成果产生,体能训练量化的科学性逐步体现,如何将既有研究成果引进体院课堂实践,提高教师与学生训练的科学化水平会受到更多关注。引用既有科研成果,适时插入训练课的各个部分,有助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训练结果与教学实践的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