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春强
(东海县中医院 脑病科,江苏 连云港 222300)
脑梗死是对缺血性脑卒中疾病的总称,其中又包括腔隙性脑梗死、脑血栓形成以及脑栓塞等。近年来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发病率较高,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与安全,该疾病的常见诱发原因为高血压动脉硬化[1],为了进一步提升患者的治疗价值,本文将着重分析应用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的临床疗效。
1.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我院60例腔隙性脑梗死病例,以其治疗方案为标准分组,观察组(吡拉西坦氯化钠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发病时年龄54-79岁,平均(65.3±0.4)岁。对照组(常规治疗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发病时年龄55-78岁,平均(65.9±0.5)岁。2组线性资料在比较中P>0.05。患者入组标准:①符合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诊疗标准;②患者经由头颅CT等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③患者典型症状为头晕、头痛、反应思维缓慢、失眠以及记忆力减退等;④患者或其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晓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失语、肢体偏瘫等临床症状者;②对研究中涉及药物存在过敏者;③临床资料不完善或依从性差者;④合并恶性肿瘤疾病者。
1.2 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的药物治疗方案,包括积极改善脑部微循环、控制颅内压、积极预防脑水肿以及针对性抗感染治疗等;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药物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行静脉滴注,50 mL/次,并于5-10 min完成滴注,之后每隔6-8 h滴注治疗1次。两组患者治疗5 d。
1.3 评估指标。评估两组的治疗效果,根据病残程度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分为显效:治疗后患者的病残程度≤2级,神经功能缺损(NIHSS)的改善≥60%;有效:治疗后患者的病残程度为3级,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18-60%;无效:及未达到上述标准。患者的转归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②观察患者药物治疗期间的主要不良反应情况。③分别于患者入组时及治疗结束后对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舒张压(DBP)、收缩压(SBP)进行测定并对比。
1.4 统计学分析。本文数据以SPSS 17.0分析,标准差以(±s)描述,行t、χ2检验,P<0.05为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疗效比较。观察组转归率96.67%,对照组86.67%,且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2.2 药物不良反应率比较。两组治疗期间均未见显著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观察组出现轻微皮疹者1例,恶心者1例,不良反应率6.67%;对照组出现恶心者1例,不良反应率3.33%。两组药物不良反应率比较中P>0.05。
2.3 Hcy、DBP、SBP监测结果对比。两组入组时Hcy、DBP、SBP水平均较高,且P>0.05;治疗后观察组Hcy、DBP、SBP水平降幅均高于对照组,且P<0.05,见表2。
腔隙性脑梗死属于脑梗死疾病中的特殊类型,多是由于患者长时间处于高血压状态,导致脑内部小动脉血管璧发生变性以及管腔狭窄,同时血液成分发生变化而诱发小动脉闭塞[2],导致患者脑组织局部血液供应出现障碍,最终诱发脑部病变。该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群体,并且诸多患者均具有短暂性的脑缺血疾病发作史,在发病初期可能症状较轻或并无症状表现,这是由于缺血灶呈现点状,并未对大脑功能产生严重影响,患者的病程时间较长,当病灶呈片状后也将引起一系列症状表现[3]。通过积极进行治疗有助于取得良好的预后。此类患者的治疗原则在于控制血压水平,同时给予扩血管类药物来改善脑组织内部血液供应,促进血液循环,从而提升神经功能的恢复效果。本次研究中应用的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属于脑代谢改善类药物,同时也是γ-氨基酸环形衍生物,能够帮助改善脑功能损伤,可促使乙酰胆碱的大量合成,提升神经兴奋传导,能够帮助改善脑内代谢[4-5]。同时可对由于化学因素或者物理因素造成的脑功能损伤形成抑制和对抗作用,患者用药期间偶见口干、恶心、皮疹等不良反应。对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来说,最为常见的发病原因在于高血压状态,特别是患者的舒张压升高是诱发该疾病的重要原因。与此同时有报道指出同型半胱氨酸(Hcy)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的监测结果显著高于其他健康者,随着Hcy水平的升高,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也随之上升。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应用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治疗后,血清Hcy、DBP、SBP的降幅高于同期对照组,提示通过应用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高血压状态,并帮助降低Hcy指标。Hcy是临床中对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诊断的重要辅助血清学指标。,Hcy当中含有硫氨基酸,同时也是腺苷蛋氨酸酶水解中间产物,通常在健康者机体中含量相对较低[6]。并且,Hcy升高和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高血清Hcy也是脑卒中和各类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通过应用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治疗可发挥良好的辅助降压效果,并帮助改善患者的高血脂以及高血糖状态,同时可以有效抑制血浆纤溶并降低血清Hcy水平。从本次的研究结果来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进行治疗,该组患者的转归率高于同期对照组,并且在药不良反应率比较中两组无显著差异,这提示对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应用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可进一步提升患者的治疗价值,同时加用该药物并不会增加患者的药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具有效果显著和安全性高等优势[7-8]。
表2 两组Hcy、DBP、SBP监测结果对比(±s)
表2 两组Hcy、DBP、SBP监测结果对比(±s)
组别 例数 Hcy(umol/L) DBP(mmHg) SBP(mmHg)入组时 治疗后 入组时 治疗后 入组时 治疗后观察组 30 25.62±5.03 12.17±3.06 94.62±5.73 73.26±2.19 140.53±7.59 122.16±3.52对照组 30 25.19±5.27 19.62±4.18 93.82±6.01 81.06±3.59 139.83±8.04 131.18±3.67 t-0.219 6.309 1.193 8.062 0.829 5.318 P-0.317 0.013 0.106 0.001 0.173 0.024
综上所述,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通过应用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可显著提升疗效,且药物的安全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