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扬,范伟
(贵州省人民医院 肝胆外科,贵州 贵阳 550001)
胆囊癌是一种常见的胆囊恶性肿瘤类型,好发于中年群体中,且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目前,临床上对胆囊癌的病因尚不明确,研究认为可能与胆囊上皮形态发生变化、胆囊内膜慢性炎症等因素相关[1]。针对早癌胆囊癌患者的治疗,主要是应用根治性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改善患者的病情。经过长期实践,部分学者指出根治性胆囊切除术易给患者带来较大创伤,从而引发应激性反应[2],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手术用时相对较短,在保证疗效的同时可减轻对患者机体造成的影响。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以上两种手术方式治疗早期胆囊癌患者的疗效进行对比与分析。
1.1 一般资料。此次研究对象为我院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期间收治的早期胆囊癌患者62例,纳入标准:患者经影像学检查与病理检查明确为早期胆囊癌,具备手术治疗指征。患者与家属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且此次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合并血液系统或精神疾病者,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由患者根据意愿对治疗方式进行选择,即应用根治性胆囊切除术治疗的患者设为参照组,而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患者设为研究组,两组比例为31:31。参照组:男10例、女21例;年龄50-68岁,平均(58±1.96)岁;临床分期:Ⅰ期18例,Ⅱ期13例。研究组:男8例、女23例;年龄50-68岁,平均(58±1.96)岁;临床分期:Ⅰ期16例,Ⅱ期15例。组间以上资料无显著差异存在(P>0.05)。
1.2 方法。参照组行根治性胆囊切除术治疗,方法:做切口于患者右侧肋下,切口长度为5-10 min,进入患者腹腔后主要对各器官位置进行观察,以准确定位肿瘤位置。首先,结扎患者胆囊动脉与胆囊管,并使用手术刀剥离、完整切除胆囊,切除方法为顺切法。其次,离间缝合患者的胆囊床,在手术结束后缝合切口,留置引流管。若患者腹腔发生感染,则放置引流管于肝下,留置时间为3-5 d。研究组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方法:患者呈头高脚低位,手术治疗过程中使用标准三孔法,做弧形切口于患者脐下缘,并建立CO2气腹,将气腹压力维持在12-15 mmHg,置入Trocar穿刺针与内窥镜,对腹腔各情况进行全面观察。尤其是观察胆囊有无异常结节或粘连的现象存在。借助腹腔镜的作用将Trocar针分别穿入左、右下腹麦氏点,在明确胆囊位置后充分暴露胆囊管与胆囊动脉于视野中,做顺行切除处理,并使用电凝切断远端动脉。最后,予以止血处理,逐层缝扎后反复冲洗,放置引流管。两组术后均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1.3 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手术治疗情况(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与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并对比两组术前、术后3 d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其中包括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
1.4 统计学处理。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指标采用(±s)表示,行t检验,若检验结果显示P<0.05说明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手术情况对比。表1数据显示,在出血量比较上,研究组少于参照组,且手术时间、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短于参照组(P<0.05)。
表1 对比两组手术治疗情况(±s)
表1 对比两组手术治疗情况(±s)
组别 例数 术中出血量(mL)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h)参照组 31 61.54±8.08 56.21±12.20 24.54±5.26研究组 31 29.12±8.27 31.16±9.41 10.46±5.31 t - 6.626 3.440 4.425 P - 0.001 0.006 0.005手术时间(min)
2.2 两组术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表2数据显示,术前,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较接近(P>0.05);术后3 d,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均呈升高趋势,对比发现研究组升幅较小(P<0.05)。
表2 对比两组术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s)
表2 对比两组术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s)
注:与本组术前比较,aP<0.05,差异显著。
组别 例数 IL-6(pg/mL) CRP(mg/L)术前 术后3 d 术前 术后3 d参照组 31 7.59±1.34 14.55±1.37a 3.45±0.54 47.85±9.14a研究组 31 7.55±1.40 10.31±1.09a 3.51±0.60 18.69±4.10a t - 0.049 5.178 0.182 5.413 P - 0.067 0.002 0.053 0.002
此次研究,我院主要分析以上两种手术治疗方式在早期胆囊癌患者中的临床疗效,研究结果显示:在出血量比较上,研究组少于参照组,且手术时间、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短于参照组(P<0.05)。由数据可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可缩短时间,并减少术中出血量,有利于加快患者术后的胃肠道功能恢复速度[3-5]。分析是因为根治术胆囊切除术需做大切口,充分暴露患者病灶于视野中,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易增添术中出血量,并延长手术时间。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操作过程中,仅需要做微小切口于患者腹部,即可在腹腔镜的引导作用下开展治疗。一方面减少了脏器受到的干扰与损伤,可避免胃肠功能发生紊乱,另一方面则是缩短了手术治疗时间,且有利于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在提高患者预后质量上具有积极作用。此次研究结果显示:术前两组血清炎性因子(IL-6、CRP)水平较接近(P>0.05);术后3 d,两组血清炎性因子(IL-6、CRP)水平均呈升高趋势,对比发现研究组升幅小于参照组(10.31±1.09 pg/mL<14.55±1.37pg/mL,18.69 ±4.10 mg/L<47.85±9.14 mg/L,P<0.05)。这一结果与蔡文明结果基本一致,其研究结果显示:A组患者治疗后CRP水平、IL-6水平均低于B组(18.75±4.32 mg/L<47.23±9.15 mg/L,10.26±3.25 pg/mL<14.63±4.17 pg/mL)。IL-6与CRP均是临床上常用的血清学检验指标,对炎症反应的检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IL-6水平与CRP水平可反映出患者的感染严重程度与预后质量,对患者的治疗反应也有一定评估作用。分析此次研究结果可知,早期胆囊炎患者经根治性腹腔胆囊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后,机体免疫功能受到了一定影响,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的观察清晰与微创等优势可发挥保护作用,手术医师在术中通过腹腔镜即可全面的观察患者腹腔与病灶情况,进而促进治疗操作准确性的提高,避免手术引发急性期反应而增加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为患者进行治疗时,若手术医师操作不熟练可能会损伤患者其他组织,进而引发并发症(胆囊壁穿破、胆汁漏等),为恶性细胞的扩散提供机会,故需要保证手术流程的熟练与手术操作的准确性,以促进患者疗效的提高[6-8]。
总而言之,在早期胆囊癌患者治疗中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可缩短手术时间,且术中出血量少吗,不易引发急性期反应而增加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