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红艳
(丹阳市中医院,江苏 镇江 212300)
本文拟以50例于我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为例,予以不同的护理方式,比较常规护理与手术室护理路径对于患者手术及术后的效果,现做报道如下。
将我院收治的50例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按照入院先后分成路径组(25例)、参照组(25例)。我院伦理委员会已批准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符合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指征,且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晓并同意参与本次研究,并已排除严重心肝肾脏器疾病者、意识不清、精神异常患者。其中,共有男28例,女22例,年龄56~76岁,平均(63.05±6.0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参照组行术前注意事项叮嘱、协助完成相关检查、手术器具准备及术中配合、术后镇痛等常规护理,路径组行手术室临床护理路径,即:在收到患者行手术通知后,应先对患者个人基本信息及病情进行全面了解,并与手术医生讨论手术相关配合方案;同时,与患者家属沟通,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讲解手术步骤、注意事项等,提高患者认知,缓解患者紧张、恐惧情绪,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此外,术前应协助患者完成相关检查,并消毒手术室,确保手术室应急物品及手术器具、物品齐全,同时应调控好手术室温湿度,并再次核对假体型号,与巡回护理人员一起再次清点手术器械及物品,并放于规定处;还应核对好麻醉用物,并协助麻醉医生完成麻醉。麻醉后,调整患者体位为健侧卧位,保证患者呼吸畅通,若术中需变换体位,动作应轻缓。手术时应密切配合医生,以加快手术速度。术后应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出现异常应立即告知医生处理,待患者清醒后,应予以相应的饮食护理等。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髋关节功能、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等。
所有数据以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P<0.05表明存在统计学差异。
路径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39±0.70)h、(268.28±55.97)mL;参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22±0.96)h、(392.93±61.23)mL。路径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
手术前,路径组、参照组髋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46.56±4.01)、(47.19±4.16);手术后,路径组、参照组髋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91.20±5.15)、(81.17±4.29)。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路径组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
路径组中1例术后感染,1例假体松动,并发症发生率为8.0%;参照组中5例术后感染,3例假体松动,3例关节脱位,并发症发生率为44.0%。路径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
路径组中18例十分满意,5例满意,2例不满意,护理满意度为92.0%,参照组中13例十分满意,2例满意,10例不满意,护理满意度为60.0%。路径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
对于老年骨折及髋关节疾病患者来说,临床多以髋关节置换术为主要治疗手段。但髋关节置换术因创口大、难度大等,具有一定风险性,并易导致患者术后出现关节脱位等并发症,对老年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因此,在予以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时应配合适当的护理干预,进而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提高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作为临床护理中的一种模式,临床护理路径是指将护理覆盖整个治疗过程,包括术前、术中、术后等护理,该护理模式具体规划了患者自术前至术后出院时的详细的、具体的护理计划,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全方位的护理干预模式。有研究认为,给予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手术室护理路径可从术前开始予以患者细致的护理,进而提高患者配合度,缩短手术时间,进而降低手术带来的风险[2]。本文经研究显示,相较于行常规护理的参照组,行手术室护理路径的路径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均更低,髋关节功能评分、护理满意度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将手术室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治疗中可使患者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降低,并有效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更利于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