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平花
(泰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妇产科,江苏 泰州 225321)
剖宫产分娩是难产、严重产科并发症及合并症产妇分娩的常用手段,可挽救产妇及胎儿生命安全。许多剖宫产分娩产妇在分娩过程心理压力较大,极易出现负面情绪状况,对于手术和产后恢复过程均会造成一定影响,因此需积极控制产妇负面情绪,改善预后。本研究对产妇实施了心理护理干预,现行报道。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5月将产科80例择期剖宫产产妇用计算机实施随机分组,分为:基础组(n=40)、心理组(n=40)。基础组:年龄20~34岁,平均27.5岁(s=5.1);孕周37~42周,平均39.4周(s=1.1);初产妇/经产妇为29/11;心理组:年龄20~34岁,平均27.4岁(s=5.1);孕周37~42周,平均39.5周(s=1.1);初产妇/经产妇为30/10。两组产妇基线资料对比结果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行对比研究。课题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病例:实施超声检查确诊为单胎妊娠、宫内妊娠者;足月产妇;一般资料完整者;产妇家属了解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意识清晰者;感知功能正常者。排除病例:无法自行填写问卷者;存在严重产科合并症及并发症者;研究期间死亡者;精神障碍者。
基础组运用基础护理,产前介绍剖宫产分流的流程及相关注意事项,引导产妇进行相关产科检查,术后加强体征监护,了解产后宫缩、阴道出血等状况,按医嘱用药,介绍产后相关注意事项。
心理组实施心理护理干预:①产前心理护理:全面了解产妇的资料,积极与产妇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对于担忧手术产妇,告知产妇麻醉不会影响胎儿健康,引导产妇正确看待分娩过程,纠正产妇对于剖宫产分娩的错误认知,向产妇介绍剖宫产分娩成功案例,减轻产妇心理压力。②产时心理护理:严密监测产妇体征及胎心状况,及时告知产妇分娩进程,并密切观测产妇的面部表情,通过对产妇进行肢体抚摸、言语安慰、眼神安慰等给予产妇心理支持,缓解负面情绪,成功分娩后及时告知产妇新生儿状况。③产后心理护理:产后密切关注产妇心理状况,给予针对性产后护理指导,积极询问产妇疼痛状况,告知产妇疼痛的原因,指导产妇通过调整体位、转移注意力来缓解疼痛,必要时按医嘱实施药物镇痛,并指导家属关爱产妇,使产妇保持舒畅心态。
分析护理前后情绪变化、术后24 h疼痛及术后住院时间状况。负面情绪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总分均为80分,分数越高负面情绪越严重[1]。疼痛状况使用疼痛视觉模拟平分法(VAS)评价,总分10分,分数越高疼痛越严重[2]。
用SPSS 22.0处理,用(±s)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用n(%)表示计数资料,x2检验,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
心理组护理前S A S 评分(58.5±3.5)分、S D S 评分(58.3±3.2)分与基础组(58.4±3.8)分、(58.4±3.4)分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t=0.122,P=0.903;t=0.135,P=0.893。
心理组护理后S A S 评分(40.2±3.2)分、S D S 评分(41.2±3.3)分、术后24h VAS评分(3.8±0.3)分、术后住院时间(3.8±0.5)d与基础组(46.4±2.5)分、(46.2±3.1)分、(4.7±0.5)分、(5.2±0.6)d组间对比更低,t=9.656,P=0.000;t=6.984,P=0.000;t=9.762,P=0.000;t=11.337,P=0.000。
实施剖宫产分娩时可挽救高危妊娠产妇及胎儿生命安全,但风险更高,更易出现产后并发症,影响产后恢复。许多产妇在分娩中常因担忧母婴预后、担忧手术安全性等而出现负面情绪,而负面情绪不仅会影响产妇分娩依从性,还会影响产后体征稳定性,极易导致生理应激反应,影响分娩安全性,也影响术后恢复。本研究中心理组护理后SAS、SDS评分与基础组组间对比更低,说明实施心理护理可有效减轻产妇负面情绪,原因是在心理护理中可在产妇分娩全程关注产妇心理动态变化,并根据产妇产前、产时及产后不同时期的需求状况实施针对性的知识宣教及心理疏导,可针对性改善产妇认知,减轻认知不足引起的分娩情绪。心理组护理后24h VAS评分、术后住院时间与基础组组间对比更低,分析原因是通过心理护理可减轻负面情绪,减轻生理应激,减少交感神经兴奋及疼痛阈值下降状况,减轻疼痛,并减轻疼痛引起的负面情绪,达到良性循环效果;且心理护理更利于产妇配合产后相关治疗及护理,更利于体征稳定,促进产后恢复,缩短住院时间[3]。
综上所述,在择期剖宫产手术护理中运用心理护理可有效控制负面情绪,减轻产后疼痛,促进术后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