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琼瑛,徐 佳*
(江苏省无锡市中医医院脑病科,江苏 无锡 214000)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意外,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两种,以前者发病率更高,随着临床治疗水平的提高,脑卒中死亡率逐渐下降,但其致残率并无明显降低趋势,经抢救成功而存活的患者中,有60%~80%存在不同程度后遗症,其中以肢体障碍、吞咽障碍等常见,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为改善脑卒中患者预后,提升其生活质量,本研究对脑卒中后存在肢体障碍的患者实施了中医康复护理,收效较为理想,报道如下。
选取80例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均于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收治),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中,男21例,女19例,患者年龄(63.36±4.25)岁。观察组中,男22例,女18例,患者年龄(62.58±5.36)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此处不做赘述。观察组给予中医康复护理,内容包括:①遵医嘱给予经穴推拿、穴位敷贴,取穴:肩髃穴、内关穴、委中穴、丰隆穴等,1次/d,采用穴位按摩棒对选定穴位进行按摩,每处穴位按摩1~2分钟,以局部穴位透热为度[2]。②肢体训练:待患者度过脑卒中急性发作期,生命体征稳定,病情不再发展后,可进行肢体训练,原则上要求每隔2~3h为患者更换一次体位,防止压疮,但更换频率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此时患者病情趋于稳定,在心理上也逐渐开始接受患病的事实,此时期优势肌群的肌张力逐渐出现,肌张力不断增大可能导致亢进,但非优势肌群肌张力却未见明显恢复,因此应当加强对非优势肌群的肌力训练,定时进行肢体按摩,帮助患者进行被动运动,防止因肢体痉挛和肌肉萎缩致畸,按摩时先由近心端至远心端按摩,再由远心端向近心端按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肌肉状态,视患者恢复情况确定主动训练时间,尽量鼓励早期主动运动,主动训练顺序为:床上坐起、床边平衡训练;床上主动肢体活动;站立平衡训练;站、坐交替训练;脱拐平地行走训练;上下楼梯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多采用正向暗示性语言鼓励和引导患者[3]。③中药熏洗,方药组成:桑枝、艾叶、透骨草、伸筋草,加入清水煮沸,将药汁倒入泡足桶中,待药汁温度降至40℃左右,则用药汁浸泡患侧足部,1次/d,30min/次。
肢体功能:以Fue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表为工具,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估,该量表包括上下肢功能两个部分,上肢共33个项目,下肢17个项目,每项评分0~2分,各项目得分相较为总分,分数越高,肢体功能越好。
以ADL量表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该量表总分范围0~100分,分数越高,生活自理能力越好。
2.1 Fuel-Meyer、ADL评分
干预前,观察组Fuel-Meyer、ADL分别为(38.55±4.22)分、(35.25±5.25)分与对照组(36.97±5.06)分、(36.97±5.06)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Fuel-Meyer、ADL分别为(68.02±6.25)分、(70.43±5.21)分显著高于对照组(49.66±5.89)分、(57.31±5.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肢体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后遗症,脑部出血或缺血使得相应脑组织出现损伤和坏死,损害了该区域高级中枢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失去控制后,反射活动活跃,患者肢体无法在一定体位下进行单个关节协调和分离运动,进而表现出多种形式的肢体运动障碍,严重影响患者正常活动的进行。一些研究者发现,经学习与训练之后,大脑发生病变的脑区域所代表的功能能够得到部分恢复,随着研究深入,大脑功能可塑性学说逐渐成型,一般认为,当部分脑组织受损后,受损区域所代表的功能将降低或消失,而经过系统的训练,受损区域的功能可由其邻近脑区代替,进而部分或全部恢复该受损区域代表的功能。故早期进行康复训练可有效恢复受损功能,同时预防并发症,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功能残疾,改善患者预后。
本研究在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中实施了中医康复护理,以中药熏洗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同时通过热传导与刺激作用,可有效改善患者肢体和神经功能;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中医穴位刺激有利于阻止脑实质缺血发生的DNA断裂,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脑细胞凋亡,降低脑实质受损程度,保护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给予肢体功能训练,改善患者神经传导功能,恢复受损脑区域功能,为肢体功能恢复提供有利条件,研究结果提示,经临床干预,观察组Fuel-Meyer、ADL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中医康复锻炼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升活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