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金花
(南京市锁金新村第一小学,江苏南京 210042)
笔者在研究汉字学习时,曾做过一项调查问卷(对象为小学生),部分问题与数据如下表所示。
汉字学习调查表
从这张表格中,我们可以发现:小学生对于陌生的汉字有较大的学习兴趣,接受汉字的能力较强,但是在汉字学习的方式上比较单一,主要按字音、字义、形状等来记忆;自主学习的习惯还有待提高。总的来说,小学生汉字学习循规蹈矩,以认识汉字为最终目标,缺乏文化、人文等暖性关怀。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老师、家长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识字量,利用多种资源和识字途径,希望引导学生扩大识字量,提前阅读。正是因为这样的需求,导致大家对汉字的工具性越来越看重,教师的教学目标单一,注重读音、字形和字义的记忆,注重词汇量的增加,只要求识记汉字,至于汉字本身所蕴含的文化意蕴和在不同情境的运用等都被忽视了,在一定时间里学生掌握汉字数量的多少变成了教学重点。长期反复紧张的记忆状态,反而会使学生产生记忆疲劳,失去学习汉字的兴趣。
尽管现在的汉字教学在识记汉字时往往采用游戏、儿歌等趣味性较强的形式,但其实质仍然是对字形的机械识记。这样的汉字学习是文化的漠然缺失,使汉字学习成了纯粹的训练课,学生的精神世界得不到应有的滋养,中华优秀的文化传承更是失去了重要的途径,不利于长期学习。
汉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有着久远而密切的联系,两者相互依存。传统文化孕育催生了汉字,汉字又传承、弘扬了传统文化,每个汉字中都跳动着强烈的文化因子,所以学生在学习汉字时不能只看到其工具性的一面,只求识字速度和数量。
学生在进行汉字学习时,不仅要理解汉字的读音、字形、表意,也应了解其为什么读这个音、有这个形、表这个意,背后有着怎样的文化历史,有着怎样的文化故事。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向“前”看,让学生与文字对话、与文化对话,活学汉字,学得有血有肉。
除了字形、字的构造外,汉字的读音也有着文化内涵。中国人使用吉祥用语时,一般还配有图案或者物品,大体与求福、长寿、喜庆、吉祥有关。中国窗花上常常出现蝙蝠的身影,因为“蝙蝠”的字音与“遍福”“遍富”谐音,汉字的读音中有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学生的心是打开的,他们会被中华文化的魅力深深吸引,从而对眼前的汉字产生亲近感。透过一个个汉字,学生看到的是一个个人、一件件事,结合在一起又成了他们心中的历史文化。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使用键盘书写,手写汉字的能力逐渐下降。这样的做法虽然在使用上并无大碍,但多少让人感觉到一丝寒意,汉字竟然以这样的一种方式被“记住”。在中国历史上,人们对文字曾有过近乎神圣的敬畏感。民间一向有“敬惜字纸”的传统,凡写有字的纸张,人们都会郑重收存或焚化,丝毫不敢怠慢。而现在快节奏的汉字学习,漠然抛弃文化而追求数量与速度,依赖电子产品,这意味着传统的汉字所传承的中国文化与人们渐行渐远,更反映出人们对古老文化的轻视,以及对传统文化敬畏之心的日渐丧失。作家王蒙曾言:“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这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要求我们在汉字教学的过程中渗透文化的传承。学习汉字,传承中华文化,我们需要时时刻刻向“后”看。
中华传统文化的范围广泛,文字、语言、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都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传统文化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这对汉字学习中有关文化的要求是很大的挑战,尤其是学生的汉字学习。是否每个汉字的学习都需要找到专业的文化表述,然后进行文化的渗透?答案是否定的。汉字只是文化传承的途径之一,对文化的了解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运用汉字。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学习汉字对文化的了解与研究也是不同的。教师在指导学生的汉字学习时要注意学生的学习特点。
首先,尊重小学生的儿童天性。儿童喜欢做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不断产生创造性的想法,在汉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文化知识、字形、字音、字义等要素融入游戏。猜字谜、猜灯谜、对对子等都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汉字学习方法,还能渗透文化。猜字谜、猜灯谜、对对子等又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相统一,可谓是一举两得。
其次,重视汉字的图像思维。儿童喜欢写字,确切地说应该是“画”字,他们脑海中有汉字的大体形象,所以教师在教学汉字的时候可以以图像为出发点,让儿童充分感受到中国文字的形成与意境。所谓“画中有字、字中有画”,教师将需要学习的汉字归类,绘在同一幅画中,综合绘画、书法、艺术、美学等概念,将汉字学习纳入文化的元素,又将文化的内涵悄然传承。
综上所述,让学生学习汉字,不仅是要他掌握一门语言工具,用于交流,更是要他学习文化。当下的汉字学习方式多种多样,资源层出不穷,有着认识、理解、运用等一系列的过程,但是真正从文化的表现形式出发,去帮助学生识字的却较少,这值得我们探索和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