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艳
(江苏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
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部分,截至2020年6月,我国经行政审批部门准许开设或举办的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已有2475家;其中,本科及以上机构和项目1156家[1]。中外合作办学党的建设和思政工作质量在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的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合作办学党建和思政工作的特殊性及重要性,2017年7月,中组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了《关于加强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党的建设工作的通知》(中组发[2017]13号)(以下简称《通知》),《通知》印发以来,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政工作大力推进,党建质量不断提升,有力地促进了高校合作办学提质增效;随后,教育部把2018年作为教育系统的党建质量年[2],部署高校创新工作模式,切实提升党的建设质量。新时代,一以贯之地重视合作办学党建和思政工作,是做好这项工作的立根之本。
2018年5月2日,习总书记在北大师生交流会上强调:高校在青年成长成才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我国各类学校的重要使命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抓住这个根本才能办好、办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国务院颁布的《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明确,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4],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桥梁,办学者必须将合作办学是共产党领导下的教学活动这一点入脑入心,创新党建工作模式,不断提升合作办学党建质量。
《条例》明确要求:中外合作办学应符合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应不断满足社会对教育资源多样化的需求,努力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需的各类优秀人才[4]。如果说,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特区”,在这个领域,党的领导没有特区[5]。进一步加强党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新时代党建工作的内在要求,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人才是新时代开展合作办学的根本使命。
中外合作办学的宗旨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融合、创新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满足社会主义事业建设需求的各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经过近40年的发展和积累,合作办学已经进入第五个发展阶段,即提质增效阶段[6]。目标定位明确是合作办学提高质量、增强效益的前提保障。合作办学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的办学定位,把立德树人作为办学第一要务,把培养真正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作为自己的根本职能。调研发现,合作办学机构学生规模大多可以达到千人以上,办学项目的学生一般也有几百人[7],办学质量越高、效益越好的机构或项目,其党建组织越健全。据统计,我国已有的10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中已有8所成立了党组织[8],例如,西交利物浦大学党委书记由副校长钞秋玲担任。
党的十九大对在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作了整体部署,明确了新时代党建的重点任务。高校合作办学学生党建工作必须在已有成就的基础上,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党建质量再上新台阶。
《通知》印发后,国家及地方教育行政等相关部门抓紧贯彻落实,积极推动党建和思政工作。在法律制度完善方面,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党建工作,在《条例》及其实施办法的修订中,把如何加强党建和思政工作作为修订工作的关键内容;教育部相关部门明确党组织的建立和党组织工作的开展应作为合作办学审批、年度考核、评估的必要条件;在平台建设方面,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十分重视推进高校合作办学党建质量提升,2018年5月21日-24日在成都举办了合作办学党建工作推进会暨首期中外合作办学政策与管理高级研修班,特别聚焦“党建工作怎么抓”[9];在工作实践方面,中外合作办学相关高校根据主管部门的要求,主动调整党组织设置,积极开展党建工作实践,党建和思政工作取得新进展。
新时代对中外合作办学提出了新要求,加强党建工作和不断提高党建质量是重中之重,在合作办学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党建和思政工作虚化、弱化现象时有发生,党建质量参差不齐。当前,高校合作办学党建质量总体较高,进展是主要的;同时,党建工作还存在与新时代的新要求不相适应的现象。
首先,党建和思政的引领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合作办学的导向是着力提升中国教育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其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于传统的教育培养模式。党建工作做得好不好,关键看是否落实到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上,即教育教学内容和师资上。实际上,高校更加重视境外优质资源的引进,容易忽略融合和创新,容易忽略中外合作办学党建工作要求这一基本点。为了达到教育部关于引进“外方教育资源”应有“四个三分之一”的要求,一些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压缩思想教育课学分,党建和思政工作在课堂中的引领作用被弱化;二级党组织对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重视不够,照搬传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模式的现象普遍存在,不能根据中外合作办学特殊性开展行之有效的党建和思政工作的办学单位不在少数。
其次,国外阶段党建和学生思政管理工作延续性难。中外合作办学分为全境内教学和跨国分段式教学两种教学模式。跨国分段式又被称为“双校园模式”,由于时间、空间距离等客观因素,学生出国后学校无法利用原有的党建工作平台对其进行思想教育管理,学生们处于脱离党和团体组织以及国内团体氛围的状态[3],国外阶段的思政教育管理缺位、党建管理工作缺乏跟踪或监管无力的现象比较严重;由于国情差异,国外高校没有党建工作,中外高校无法形成党组织工作的互动机制,导致中方高校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存在滞后现象,这也是国外学习阶段学生思政管理难以延续的原因之一。
再次,党建和思政工作管理力量不足。近十年,合作办学开展得如火如荼,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学生数量也增长迅速。一些高校现有党建和思政工作管理力量与实际工作需要相比明显存在不足。专职党务管理人员偏少,人员结构不合理,导致中外合作办学党建工作进展缓慢。在高校党建工作调研时发现,中外合作办学党务管理的主力军是学生辅导员,辅导员群体大多刚刚参加工作,业务还不熟练,使得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除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高校专门从事合作办学党务工作的管理人员少,大多与普通班学生的思想工作混合管理,很多辅导员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内涵理解不深入,也是造成党建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
提升党建和思政工作质量,必须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选择正确的路径。强化党建质量意识,创新和完善党建工作体制机制,优化党建工作队伍,是提升高校合作办学党的建设和思政工作质量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路径。
《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点》要求“把政治建设摆在首要位置,……督促高校将党的建设这项工作纳入高校的年度考核。”党建工作不仅仅是办学者的学校行为,已经被纳入我国教育事业党建工作的总体框架。《意见》指出要加大合作办学改革力度,继续推进《条例》及其实施办法的修订,高校应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强化党建质量意识,积极将党建工作纳入学校总体发展战略规划中,实现党建工作全覆盖;其次,在校内开展党建质量年活动,把党的建设质量纳入学校二级党组织工作的年度考评,提升党建工作质量;第三,将党的建设工作纳入合作办学的统筹规划。中外合作办学论证初期,应同时谋划党的建设工作,包括党组织的设置、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等,并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及时优化党组织设置,做到党建工作“全覆盖、无死角、不松劲”,推动党建工作向纵深发展。
特殊时期,学生居家学习是传统党建和思政工作的痛点,新时代,面对合作办学党建工作的新挑战,应创新并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首先,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平台建立网络教育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国内外学生党建和思政工作同步进行,有效指导远程党建工作的开展,消除思想政治工作盲区。如,开设“网络微党课”、“网上思政汇报系统”等,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其次,中外合作办学相关高校应建立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强化对教师的思想和舆论引导,尤其是对外籍教师的引导;要坚持沙龙、讲座、课外活动的申请审批制度,做到课内授课有纪律,公开言论有规矩;要督促建立学员及时反馈制度,防范校园的传教和礼仪宗教渗透;再次,建立合作办学学生社团登记和年度检查制度,确保所有教育教学活动不得出现违反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及有损国家和民族利益的言行。
党建和思政工作质量提升离不开一支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的党建工作队伍,因此,党建工作队伍本身首先要不断提升党建业务能力。一些高校在这方面探索了行之有效的经验,例如,党组织书记牵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训会、分享党建工作优秀案例,对接中外合作办学的特殊性,鼓励专职党务工作者创新工作模式,主动灵活地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等;其次,选拔政治过硬、熟悉党建和思政工作、管理经验丰富、善于与外方沟通协调的党建工作人员,把抓好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工作考核的重点,帮助教师和教育教学管理者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材建设等方面把好政治观;再次,全员树立党建工作责任意识,正确认识合作办学党建工作人人有责,全员参与合作办学党建工作。不仅仅是党务工作人员,中外合作办学管理人员和教师都必须把党建工作与自己的管理业务、教学科研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党建和思政工作质量,促进新时代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