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库车市第三中学,新疆 库车 842000)
英语是目前世界性的通用语言,学好英语有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过去英语教学中因为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部分学生会出现哑巴英语的情况,能写不能说。情景教学的应用能够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强化学生的主体位置,实现教学效果的提高。想要实现初中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还需要初中英语教师不断完善并创新教学方法,细化教学内容。要整合教学内容将其融入到课程情景当中,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教学方法。本文主要总结在教学工作中的实际经验,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供同仁们参考与批评指正。
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的积累,所以在进行英语课程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场景来构建教学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下开展教学实践。在初中英语课堂中构建教学情境,创建符合生活实际的教学环境,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初中英语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够顺利地进行交流。在课堂上开展情景教学是实现英语课堂内容生活化的重要渠道,结合生活化的语言和情景来完善教学目标,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比如教授Choose the food you like.要学习:What do we have ;Choose the food for the meal;Let’s go and buy something.学生因为年龄特点,比较喜欢逛超市买零食,教师可以为学生构建类似超市的教学情境,教师当售货员,学生当顾客,让学生尝试和教师交流。老师:Can I help you? What would you like?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drink? What about……? 同学就会说:I’d like…;How much are they?这种生活化的情景对话,能够在表演的过程中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
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教学主体一味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学方法单一枯燥,教学过程也过于形式化。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没有任何意义,对于整个英语课程的教学效果也有阻碍作用。通过教学实践得知:教师的个人魅力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有重要作用。所以在进行情景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可结合教学科目,发挥个人特长,丰富课程内容。教师可以利用板画对学生进行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图表和板画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记忆和理解。比如在教授名词转化为形容词的语法课程时,教师可以设定一个爬山的情景,在黑板上画出山水花草等:“Look at the sun.Oh,it is very hot.”名词sun(太阳)可以转换为sunny(阳光灿烂),紧接着提问:如果是snow、wind、rain,该如何转换呢?学生就会主动研究并得出结论,snowy(多雪的),windy(风大的),rainy(多雨的)。这种形象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内容,实现新课程内容的接收和应用。
初中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活泼好动,在被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效率低,如果带着兴趣主动学习,就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英语教学内容很多都是有特定的情景的,可以让学生通过个体或组合表演的形式来掌握学习内容,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和剧本表演等内容,这些在表演中掌握英语知识的教学方式能够实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再比如,在学习进行时的时候,可以创设对话情境,构建情景交流,促进学生们的理解。在创设学生对话情景时,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进入到情景中去:Where are they? What do they want to do ?甚至可以拿出图片来让学生去猜测,将猜测的过程编成进行时的对话,那么学生对现在进行时的一般疑问句式自然地能够轻松掌握。学生们特别的喜欢联想,他们会想出许多有意思的事情,只要教师掌控所描述内容与进行时有关,学生们大可尽情地发挥和发问,反复操练后,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所学习的重点都囊括在了情景教学中了,那么学生们对现在进行时的理解便更加深刻了。
情境交流是实现教学效果提升的重要方法。学生在表演或交流的时候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够提高个体自信心,锻炼其表达能力,这些表演的过程会让学生增强知识的掌握水平,实现教学效果的提高。
过去初中英语教学课堂上几乎没有情境设置,学习效果受到一定影响。新的社会环境下,科技水平不断发展,在教学活动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逐渐增多。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完善教学模式,实现英语教学的动态化发展,让枯燥的英语课程呈现更为丰富的课堂景象。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让英语教学内容融入了更多的音视频内容,可以提高英语课堂的趣味性,使英语教学呈现更加多元化的发展。
结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落实情境教学法,需要教师提前做好教学准备,完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及情景的有效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在推进情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引导,重点关注学生的个体特征,及时调整教学安排,保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顺利进行,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