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辉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0)
【引言】根据时代的发展需要,音乐学的教学需要加入多模态化教学模式。音乐学的教学媒介不单单依靠教师的口语和书面语,课堂上还要求教师的手势、身势、目光交流、体距、音高等实际的音乐实践教学。多模态教学模式是目前比较火热的教学模式研究领域,多模态教学模式具有贴近教学生活的特点,符合当前的音乐学教学要求,在音乐学专业课堂的教学改革中逐渐的被重视起来。但是,对于音乐学的教学来说,多模态教学模式虽然相关的研究文献资料很丰富,但对音乐学的教学模式还需进一步探索。在本文中旨在探讨构建音乐学专业课堂中应用多模态教学模式,同时对构建多模态教学模式音乐学专业课堂提出几点思考。
多模态教学模式的概念由新伦敦小组,在1996 年提出的。实际上模态指的是事物通过一定模式对其表现出来的属性。经过多年的实践发展,多模态理论已经从语言学的领域,逐渐的加入到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领域。研究对象也从语言文字逐渐的拓宽到音视频等多种社会符号系统领域。又依据现当代时代的具体需求,目前多模态教学模式能够应用于不同专业的教育领域。多模态教学模式侧重于对培养学生接受和感知的技巧,根据多模态教学模式可以积极的调动学生的多模态认知,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技巧与能力。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目前学校里的学生多是00 一代,这一代学生是在各种电子设备伴随下成长起来的。在这一代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每天接收的信息除了文字之外,还伴随有图片、音视频等形式的信息。所以,在音乐专业课堂上建立多模态教育模式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学生们在进行音乐学学习时更容易接受来自于文字、色彩、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模态学习信息的输送。
音乐是一种艺术的声音符号,在教学活动中会产生许多与艺术语言符号,艺术符号作为教学内容,在多模态教学模式中可以将艺术符号转换为,学生可以接收的图文、声像等多媒体形式,教师将多种教学信息进行整合,将教学内容构筑成有机体,利用多模态教学模式构建丰富的教学资源。实际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信息载体的优势,根据教学内容构建多模态的教学内容,可以利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在课上建立虚拟音乐会现场教学方法,进行创造性的教学体验。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根本动力,学生们的学习动力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学生的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学生的内部动机来自于学生对音乐课程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学生的外部动机是来自于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和奖励,以及其它外部对学生的学习动力的刺激。实际上,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是学生保持长时间良好学习状态的根本因素。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并非所有的学生都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学生外在的学习动机不可忽视。基于多模态教学模式下多模态的教学材料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音乐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
教师授课中主要师通过口头以及书面语言向学生进行教学,所以教师在音乐专业课堂上的教学语言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由于音乐课堂的特殊性,要求教师通过衣着谈吐、表情动作、手势、身势、目光交流等对学生进行教学实践,表现出音乐表演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对学生的全方位教育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在进行授课时走到学生中间,有利于教师近距离掌握学生的上课状态和学习情况,同时还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音乐学专业课程通过对多媒体教学的研究,可以把握音乐课堂新媒体教学的根本要点,通过新的教学手段创新音乐课堂的形式。教师在课堂上要合理的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模态学习方法,同时要积极地指导学生在课上、课下运用多种媒体手段,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音乐学专业课程的学习。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正常的进行音乐课程,在课下学生学习校内课程的同时,也在互联网上进行不同风格的音乐课程学习。在课外,学校还可以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在音乐学专业课程内容中嵌入课程资源的拓展。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选修音乐学的其他教学课程,对音乐教学模式进行积极的探讨。
对音乐学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前期的音乐学教学要求,对音乐专业课程的评价系统做实质性的系统化的工作。在教学完成后教师利用多源信息对学生的音乐学专业课程学习效果进行监督。音乐的学习教育可以说具有非常严格严格的教学要求,严格的要求目的在于对学生的音乐专业发展和学生的音乐艺术生涯夯实基础。
在音乐学专业课程中应用多模态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当前时代的教学要求。在实际的教学任务中,教师应该保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利用多模态教学满足不同学生对知识需求,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的学习兴趣。构建音乐学专业课程中多模态教学模式需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对音乐专业课程进行多模态改革,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