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红
(宁夏同心县韦州中心学校,宁夏 同心 751303)
创新能力是人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在中央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更加重要。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行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责任,而小学语文课教学作为主要教学课程,在课堂上贯穿创新教育、培育学生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探讨的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指的是,在引导小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采取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其进行一定的创作活动,或者是发表和表达自己内心新的想法,都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帮助小学生在思维范围内展开勇敢的突破,这有助于挖掘和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教育并不是指让学生创造新事物,而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理念进行积极的创新,在教学过程当中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其得到更新的教学体验。教师需要紧密联系语文教材的内容,对其中所推崇的人文主义精神采取趣味、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思考和探究的机会,从而能够逐渐从听、说、写多个角度来锻炼自己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在创作当中积极应用语言表达的技巧,不仅对于学生打好学习基础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才转化为创新能力。有很多问题不是在课堂上就能够马上解决的,这就要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相结合,是学生能够在课外消化、解决一些问题,使想象无处不在。因此,教师应布置一定的课外语文活动,在课外活动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如:开展课外读书活动,举行趣味辩论大赛等,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自己,在辩论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充实了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提高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和语文实际操作能力。语文实践活动也使学生学到了书本上所缺乏而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小学语文备课环节,教师不仅仅是分析教材的字词句篇,单纯注重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能力,而且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精心设置课堂上的问题,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新颖性、独特性、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教师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要紧扣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突出主体性,要把学生看作是教学活动过程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独立思考,从中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例如,通过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一节课下来同学们不仅掌握了课本剧的表演,对课文寓意的再现,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再比如,在教授一些与自然知识相关的课文时,鼓励学认真观察,自己动手,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然,在实际操作的过程肯定会遇到一些小问题,那么解决问题就需要学生创新性地思考,启发了自我创新。
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在制定教学内容的时候考虑到创新的因素,严格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解决课文后边设置的问题的时候,需要引导小学生结合课文的内容,反复阅读和体会,对一些关键的词汇或者是句子进行提炼,从而感受这些内容在文章中的作用,去感悟作者创作时的内心环境以及想要表达的情感。在解决课后问题的时候需要鼓励学生敢于思考,可以借助小组讨论的环节,充分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以及独立思考之后得到的内容,然后由同学之间彼此交流总结得出最后的结果。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在课堂当中的参与度,从而能够拥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在语文课堂上可以畅所欲言。
在语文教学中,专门加入一个创新思维环节,老师提出与教材相关的几个问题,用来供学生思考,并每节课上形成固定教学模式。教师对独立见解应热情鼓励,对有价值的见解要充分肯定。除了提问让学生单独思考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就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发挥学生“群体”的学习作用,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与空间,同时让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互相点评,从而学会合作,学会交流。这个环节要使学生敢于质疑问题,敢于大胆求新,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式。这个环节中,还可以设置由一组同学提出问题,另一组同学来回答,鼓励他们提出一些有创见性问题,发现一些新方法,新思路,并鼓励他们在学习上要刻苦钻研,勇于创新。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始终渗透创新性,体现自主性,才能使学生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进取,提高创新能力,养成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