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倩
(乐清市育英寄宿学校,浙江 乐清 325600)
如何权衡两级分化水平?如何在短短的音乐课中,让器乐成为孩子们的伙伴而不是负担?在教研员的带领下,我们开始探讨、解决音乐课堂中的大难题——“器乐进课堂”!如果器乐也很好的融入到音乐课堂中,那么,多声部+奥尔夫+器乐,我们的音乐课堂会变得多么的丰富多彩!
器乐教学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可通过对器乐的学习,养成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在对器乐的学习探索合作中得到美的享受,如何挑选既简单又易学的乐器来帮助学生培养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的素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选择合适的乐器就显得尤为重要,怎么样才算适合?怎么样又是合适呢?每个年龄段的孩子能接受的乐器能力有限,特别是这种群体学习,更是需要一样能够让不同程度孩子都能接受的乐器。如果要从低年段就开展器乐进课堂,那就要选择适合低段孩子的乐器,如果乐器太难,试想一个学期都在吹几个音,孩子的成就感在哪?孩子的目标到达不了就会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所以,一个能够实现的小目标很重要!现如今的家长将器乐学习的价值,定位在学习了多少知识技能,对孩子的升学是否有意义,也有不少教师无论出于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往往将学生在比赛中得奖或获取考级证书的数量,作为教学成果的评判标准,这是一种功利性的追求,偏离了美育教育的初衷。器乐演奏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娴熟的演奏技巧仅为完美演奏提供技术保证,是完美乐曲音乐表现的技术性基础,而审美情感的培养,才是器乐教学的最终目的。然而,在国内的音乐教育研究中,关于器乐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校本特色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仍然很少。
常常有听见家长抱怨,孩子学习器乐太让人生气了,每次练习都一场家庭战争,最后家长生气,孩子伤心。也常常听见老师们谈论,器乐课太难上了,根本无法控制课堂,此起彼伏了乐器声,永远安静不了,总有那么几个孩子在故意制造噪音让本来热闹的课堂变得更加浮躁,上器乐课就是让自己气晕……可是,如果放平心态,放慢脚步,把器乐教学当做是一项爱好,而非任务,让自己先有兴趣教学,那孩子也一定会有兴趣学习。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习的基本动力,只有激发学生对器乐产生浓厚的兴趣,他才会主动学习、认真学习,从学习中体会音乐的魅力,因而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教师通过自身对旋律深层次的理解,巧妙地将不同声部的旋律,赋予不同的形象,启发了学生对音乐旋律的认识,提示的学生要关注自己声部旋律的情绪表现。比如,在我的排箫课堂中,我将排箫吹奏的重难点设计成“我吹你猜”“我正你反”等游戏活动,将音乐基本要素的掌握融于游戏之中,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锻炼了位置的灵活性和反应能力,通过“变变变”,用相同的旋律变化成不同的节奏,让孩子们轻轻松松地掌握了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节奏的吹奏方法……这样有趣的学习还会有“气”吗?这就是“趣器”与“去气”!
器乐进课堂,并非为了学习乐器而学习乐器,而是以器乐为主途经,让学生来感受音乐、参与音乐,更好地理解音乐。著名的美国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墨塞尔曾经精辟地指出: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从一开始的紧锁着眉头,设想和否定了无数孩子们会出现的问题。到现在孩子们那自豪的神情,我脑中闪过很多家长对于孩子们学器乐时的痛苦分享。觉得学器乐,就是在气自己,最后能坚持的孩子就那么几个,中途放弃的无数!无论是课堂器乐学习还是个人的器乐学习,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更多的是形象思维,单纯的技能训练,对其来说是枯燥无趣的,因此,引导孩子们在情境中学习,在游戏中收获,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可持续发展是关键。器乐教学作为音乐教学中学生所喜爱的形式,已成为连接师生感情的纽带,在教学中应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创设互动互学的良好氛围,巧妙运用心理暗示手段,关注对学生注意力的培养,采用恰当合理的教学示范,并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的演奏能力得到提高,并获得审美的愉悦。学生通过吹奏器乐,可以陶冶情操,开发智力,丰富学生业余生活,而且能有效的辅助学生掌握音准,提高学生的音乐知识和演唱能力,同时能让学生将器乐学习成为一种爱好。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因此,教师在器乐教学中常常可以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的创造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持续学习器乐的兴趣,当然,创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过程!有效的将教材内容与器乐相整合,不是没有选择的照单全学习,而是挑选一些适合的歌曲,让孩子们去探索,去创造,去体验。
总之,器乐教学以审美为核心,通过体验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等一系列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感受蕴涵于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陶冶了情操,器乐教学这一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能改变音乐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倡导学生主动的愉快的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音乐学习的主体,从而达到音乐教育的核心功能——美育!培养审美情感!打破学“器”生“气”放“弃”的循环,用“趣器”去“去气”最终“弃暗投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