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婷
(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青海 西宁 810012)
对于高校教育而言,思政课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有效的思政教学活动,能够对学生的价值观念进行科学地引导,使学生能够成为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特别是在当前阶段,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传播速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文化思潮对于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为了避免学生受到不良价值观念的影响,还需要高校思政教师应用教育心理学,对思政课教学的效果进行不断提升,这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有必要针对相关内容进行深入研究。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快,各国经济、文化的融合程度也变得越来越高,这使得外来文化思想对人们的心理以及思想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对国家的正确舆论导向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这导致个性主义、实用主义、多元化价值观念逐渐成为了社会当中盛行的文化思潮,而这些文化思潮非常容易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造成不利影响,想要对学生的价值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还需要高校思政教师对大学生的心理结构以及精神状态保持高度重视,以此来突破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瓶颈问题,使思政教育体系能够得到进一步完善。
应用教育心理学,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使教师能够在确定学生学习目的及动机的情况下,对学生的行为进行预测,这会使思政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从而在思政教学当中实现因材施教,这对于高校思政教育质量的提升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当中应用教育心理学,能够使思政教育过程中的概括、总结和归纳工作变得更加科学和系统。通过对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学习,并对各种心理规律进行充分利用,将会使思政课教学变得更为形象和直观,而且可以提升该项教学活动的启发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升思政教学的质量。
大学生本身的思维较为活跃,而且求知欲相对较强,这一点是教师应用教育心理学必须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在当前阶段,社会处在转型的重要时期,各种思想以及价值观念也在交叉融合,这种发展形势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学不能仅局限于原有的教学模式,还要引导学生对相关内容进行探索,在提升学生思维活跃性的同时,不断强化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除此之外,在教学实践当中,教师还要对学生间的客观差异保持关注,受到家庭、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在生理以及心理等方面的发展都会有所差异,对此,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并对学生做好分类工作,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尤其是对学困生,应该转变态度,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逆反心理,通过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的体验能够得到不断地深化,从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在以往的思政课教学当中,由于教师不注重心理疏导工作,导致该学科的教学效果难以达到既定的效果。而心理疏导,实际就是通过语言或其他的形式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从而将学生在心理上以及思想上的疑问有效解决,实现学生三观地正确引导,这对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进行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对教育心理学进行科学的应用,将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心理动态能够得到更多关注与引导,以此来提升思政教学的质量。
例如,运用宣讲的方式,进行心理疏导工作,尤其是对一些刚入学的新生而言,要关注其环境适应情况、人际交往情况以及自我评价情况,解决其心理上的困惑,而在进行心理疏导的过程中,要合理运用对话和讲述道理的方法,如信息交流或面谈对话等,确保学生心理和思想中的问题能够被及时地发现和解决,以此来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思政教学活动。
综上所述,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当中应用教育心理学,能够使该学科的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这对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对教育心理学保持高度重视,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应用,以此来推动相关教学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