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育人的几点思考

2020-12-08 04:58:57
山西青年 2020年3期
关键词:思政课育人思政

张 思

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31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各类课程同思政课建设的协同效应有待增强,大学课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各类课程都应责无旁贷,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以下简称思政课)同向同行势在必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的中心环节为立德树人,教育要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体现和贯通在每个教学和教育环节中,学校各部门和非思政课程皆应了解本职工作和本课程的思政责任,挖掘隐藏的思政元素,达到与思政课相同的育人目的。”[1]2019年9月教育部党组引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工作方案》提出要办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各类课程都要挖掘思政元素,发挥应有的育人功能,有利于形成“立德树人”的育人合力,培养政治上信念坚定、专业过硬的全面人才。

一、转变观念,促进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

大学专业的细化使得专业分类更加精细和功能的更加明确,同时也容易形成两极分化,专业的“孤立化”和彼此的“老死不相往来”,甚至导致专业优越性的争论。高校思政课不应“一家独秀”显示思政课的教育功能,其它各类课程应与思政课保持方向,挖掘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协同育人,只有两类课程指导方向和目标方向一致,才能形成巨大的合力,真正为实现中国梦凝聚力量。

一是在指导思想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结合中国实际形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取得了一系列巨大胜利,新中国的成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证明是正确。思政课和各类课程教师都应读懂弄懂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和科学内涵,这是不变的规律,大学生应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规律和哲学思维、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坚守以人民为中心,要做到常学常新,与时俱进。

二是在目标方向上思政课和其他各类课程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教师承担着立德树人的职责,首先应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才能使学生不仅学习知识,同时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培养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在行动和思想上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联系起来;其次要确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每个大学生都是实现中国梦的一份子,都应该奉献自己的一份力,这应是我们共同的、不变的目标,而不是实现别的什么梦想,各类课程和思政课都应成为中国梦的宣讲者;最后是积极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各类课程和思政课应将新思想融入知识中,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

二、抓住重点,确保思政课的引领地位

大学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和纠正的关键时期,充分发挥思政课的引领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思考方式,意义特别重要。

一是高校要重视思政课的建设和发展。思政课曾一度为高校冷门专业和不受重视的学科,在功利化学习的乱象背后思政课显然成了“另类”和“装清高”,甚至有人认为实践高于理论研究,思政课只是“纸上谈兵”,没有实用,实则是没有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舍本逐末,实践固然重要,理论也不容忽视,理论指导实践,高校应注重思政课的科研投入、创造更好的科研环境、加强思政课教师研修培训等,思政课作为历史较短和中国特色的课程,需扩充研究能力和前沿研究力,为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深厚的理论渊源。

二是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高校教师若一贯采用“一言谈”和传统的灌输教学方式,只会离学生越来越远,将学生“拒之门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应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积极采取集体备课、专业课老师互相听课、领导下课堂授课等方式促进思政课课堂的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与时俱进,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相结合,实践课堂与理论课堂并进,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从而提升思政课的时效性。

三、补充短板,深度挖掘其它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

我们要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积极探索受教育者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改善教学观念,增强教育教学的时效性,提高学生思想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能力,注重学生审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十八大提出要注重“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教育中的体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实现中国梦的建设者,强化和改善学校德育工作,要充分挖掘其它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促进德智并举和德业融合同进,高校其他各类课程除了专业知识的内涵,都富含丰富的人文底蕴和巨大的知识资源,是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的统一,如语文课除了学习写作和考试各种技能外,还蕴含丰富的传统优秀文化和巨大的国学价值,水利行业虽以实践为主,似乎与思政课“相距甚远”,但是我们知道从古至今隐藏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如大禹精神、都江堰精神和九八抗洪精神等宝贵精神财富,新时代治水发生新的矛盾,新形势下“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新时代水利精神应运而生,教学中除了传输水利行业知识外,要充分挖掘隐藏的育人资源,不同于思政课集中化和系统化学习,而是掌握和探索方式方法,实现隐性的教育,达到育人的合力。

四、明确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个人全面发展”理论正式出现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作品中,详细阐述于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任何意义上的被迫“肢解”和“异化”的人,如奴隶社会的奴隶,封建社会的被压迫者和资本主义社会受奴役的工人,完整的人可以自由全面发展自己和积极主动实现自我。[2]了解新时代大学生,他们的需求、关注的新闻、兴趣之所在、人际关系和每个独立个体追求的实现等。新时代要促进大学生完整表现自我和实现全面发展,传统意义上只重视知识学习是不够的,而应将个人的全部因素实现综合起来,应该全面地发展,体力是前提、德育是关键、智力是基础、美育是保障,应该培养大学生学习能力、交际能力和团结协作等基本能力,树立正确的政治观、消费观和大局观等重要的观念,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充分发展,人成为自由的人。

每个大学生都有迫切实现全面发展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需求和愿望,即能够主动学习,又有能力主动解决问题。大学专业的细化虽然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精确掌握,但同时也存在“营养不良”的危险,文科生的感性和理科生的理性,一个人只有感性容易多愁善感和弱化承担的能力,而一个人若太理性容易缺乏“温度”,没有温度的人只会对祖国和同胞的喜与悲采取冷漠应对,我们都应该成为有温度的专业教师。人无德不立,思想政治教育不容忽视,各类课程应与思政课携手,促进学生成为一个有学识有温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个人的全面发展就应是人的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仅仅靠思政课是不能达到的,需要各类课程的协同合作。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要有全面的眼光和视野看待思政课与其它各类课程的作用,只有协同发展、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思政课建设固然重要,但是不能“单打独斗”,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他各类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助力大学生素质的提高。

猜你喜欢
思政课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社会科学家(2021年3期)2021-04-30 09:12:04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3:02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