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市六都中学,广东 汕头 515000)
目前,我国形成了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图景,又产生多元文化的冲突,增大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
德育指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的、政治的、道德的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其达到社会所要求的方向和层次的活动。我国中学生的德育从总体上看,表现出积极、健康的发展态势,对社会主导的思想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表现出较高的认同感。但也存在一些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甚至错位,在思想、道德、心理等方面出现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
1.传统美德相对缺乏。面对当前一些德育缺失的中学生,我们偶尔可以在校园里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室里堆满垃圾、墙壁上布满脚印、等不道德的现象。过去所提倡的艰苦奋斗精神、集体观念,被怕脏、怕累、怕苦所取代。他们心目中的“崇拜对象”,已由原有的英雄人物逐步转变为娱乐圈的人物。李兰娟在这次疫情中也提到这个问题。
2.身心不健康。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促使学校必须培养能适应社会不同需要的人才。因此压在当前中学生学生身上的学习包袱越来越重。学校里一周两节的体育课本来就是精简版本,但一些学校甚至取消体育课。他们殊不知忽视在中学生中身体健康的同时,还有另一个更值得注意的问题:当前中学生在生理、心理发展方面的不协调。
一个人的思想品德不是人的头脑里固有的,而主要是后天社会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学生的德育形成是一种多维、多渠道、多层次、多面体的产物。其中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对学生所发生的影响有各自的特殊作用。
由此可见,对于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必须综合利用学校、社会、家庭等各种教育资源。而学校是这三者对中学生健康人格塑造进行有目的性、有针对性、有计划性的培养唯一组织机构。班级,作为学校中的最重要施教阵地,其文化对学生直接作用更不言而喻。
班级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是学生个体和群体交往的主要场所,是体现其文化的舞台。据此,大多数人认为,班级文化是指由班级成员(教师和学生)在学习和交往活动中所形成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态度、思维行为方式及其物质表现形式等的总和。一般来说班级文化内容主要包括:精神层,如班级目标、班级舆论、班级活动和班级风气等;制度层,如行为规范、课堂纪律以及各种奖惩制度等;物质层,如粘贴名人名言、悬挂国旗、班徽、班旗及班训、出版黑板报等教室内环境的布置。
马斯洛理论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行为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动机是推动个体活动的动力,是行为的一种内在原因。如果想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那么我们必须首先让学生接受我们的教育。班级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形式,它对人的影响是同样是潜移默化的。
1.班级文化的氛围作用。班级文化是班级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出来的独特文化,体现了多元性和复杂性。良好的班级文化环境,是能够使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来自师长的爱护和集 体的温暖,就会产生一股鼓舞人心的凝聚力量,催人上进。
2.班级文化的教育作用。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教育力量,能够教育、引导和规范学生言行,对学生的德育塑造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班级是学校德育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阵地,对中学生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各学校要重视班级文化建设,增强班级凝聚力,创建充满和谐文化氛围的集体环境,培养学生高尚健全的人格,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认为化解这方面的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对于近年来的中学生身心发展呈现出的特点,各学校要加强中学生学生生命伦理教育,适时进行心理测验,建立心理档案。各级学校应建立心理机构,及时掌握学生们的思想动态和心理问题,对一些心理疾患多发群体做好监控。
在教育这个神圣的岗位上,是没有“小事”的,教师的一切行为都应成为学生模仿的楷模。因此教师应该育人先育己,以身作则。任何一个教师,只有当他起了表率的作用时工作才能顺利开展,学生才会紧密团结在他周围,形成一种集体的向心力、凝聚力。
一个班级的文化环境对于学生的熏陶是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是班级文化建设的载体,是保障学生主体地位的手段。通过开展各种班级活动和实践活动,将德育教育生活化,使学生置立于特定的情境中:如通过举办班会能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集体主义荣誉感;设计出版黑板报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制定班训,设计班徽和班旗能够培养大家合作意识。通过这些活动,能给学生一个展现自我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从中体验到酸甜苦辣,学会胜不骄败不馁,为中学生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做好心理准备。
综上所述,构建“立体化”班级文化,对中学生德育发展至关重要。利用班级文“润物细无声”的特点,采用熏陶的方式,把教育思想贯穿与班级的环境、制度、精神文化层面,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相信我们能够创建出和谐乐观、积极向上且充满文化素养的育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