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东阳市白云初级中学,浙江 东阳 322100)
初中科学中包含了多样化和复杂性的知识点,如果没有完善的体系引导学生,学生很难全方位地理解知识的内容。融入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可以对知识点进行全面地渗透,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激起学生的探究意识,并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在素质教育的视角下,初中科学教师一定要深入分析教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中燃起学习的兴趣,熟悉课堂的内容,并产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研究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思维导图筛选备课,科学引导学生,以达到教学的目标。
第一,作为科学教师,要仔细研读大纲,并结合本次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查找与教学相关的素材。
第二,全面了解班级学生个体的状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绘制出科学地思维导图,并以宏观的角度分析,确定思维导图的盲点和优势,从而完善分析。
第三,在正式授课之前,教师可以先将思维导图呈现给学生,并配合其他有关内容一同引导,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知识的脉络,从而让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预先形成一个清晰明确的知识框架,继而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做好铺垫。
例如,在讲解水的压强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将事先准备好的思维导图呈现到学生的面前,然后再针对教学重点和思维导图中的内容具体阐述。为更加生动的引导,帮助学生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念,教师可以借助动画、图片、音频等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并帮助学生大致了解压强的形态。之后,在结合思维导图中的不同分支,一同探索知识。为达到教学的目标,教师还可以结合压强中出现的问题设置研讨性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中一同分析,在分析中懂得这一部分的知识。
在实际应用中,学生在思维导图潜移默化的影响中,会逐渐在大脑中形成一定的知识脉络,并开始结合科学知识点分析问题、了解问题、探索问题,从而得出有价值的答案。在这一阶段,学生的科学素养也会得到有效地提升。例如,在学习蚯蚓部分知识的时候,学生可以在教师已经设置好的思维导图的引导下,围绕觅食、行走、生活环境、排泄、食物链中的位置等多个方面分析并探索问题。在分析探索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得到有效提升,科学素养自然而然也得到一定发展。
思维导图虽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模式,但是在实践中仍旧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思维导图的优势就是通过一些连接点将不同的知识点融合到一起。如果能够借助一些生动形象的连接点,不仅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还可以适应学生记忆的差异,帮助学生增强对知识点的记忆。因此,在思维导图设计中,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风格进行分析引导,及时收集学生在思维导图学习中的困难和优势,并形成评价。结合每一个学生的风格,适当调整思维导图,帮助他们发现自己思维的不足,并及时纠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状态,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也能够发现学生比较常用的连接点,从而达到教学乡长的效果。
在使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构建好思维导图,也要学会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基础和思维模式,对教师的思维导图进行补充、完善,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思维导图。也就是说,教师在思维导图设计的时候,要处理好预设和实际的问题。预设部分是教师源计划的方案,通过这一部分的思维导图,可以有效地将学生引入到课堂探索中,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实际部分则需要学生在教师预设的思维导图基础上对知识点进行分析探究,并结合自己在学习科学知识点时的感想,调整完善教师的思维导图。这就需要学生自主设计思维导图。为满足学生的发展,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小组学习,在小组合作中确定良好的思维模式;另一方面,教师要结合学生探索的结果引导,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自己理解的思维导图总结分析,调整原有思维导图结果,设计出利于学生发展的思维导图。
总之,在初中可续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实际,梳理知识体系,并结合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探索认知,因材施教,科学引导,推动初中科学教学的发展。